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烽火与流星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烽火与流星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04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烽火与流星的读后感大全

  《烽火流星》是一本由田晓菲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烽火与流星》精选点评

  ●好!好!好!重要事情要说三遍!不单单是读内容,也学到很多思考方法。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的书。

  ●从未失望过的作者之一。文字真好。可一讀再讀。

  ●不喜欢这种讨巧的后现代解读

  ●通篇又是瞎叽吧扯的空洞废话

  ●“大朵大朵的火焰落下,好像深山中无风时的雪花。”

  ●友人推荐这本书,原因在于前言一句话。“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光与影的故事,关于诗的文字如何在事过境迁之后仍然能够以其光辉照亮历史版图。”

  ●写庾,只挑几首小诗,没有哀江南赋也没有演连珠。写文心雕龙这么一部大书,也只是简单论及所谓的复古倾向。如果真了这么多文献,应该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吧。

  ●对玉台新咏编撰动机传统观点尖锐批评论证文选与玉台为代表的梁朝文学流派之间对立的虚构,这两部分非常推荐,其中涉及文学史研究方法特别好。另外田晓菲的文字很有美感,读起来非常妥帖舒服,英文回译的行文我觉得也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就是这书的校对做得有点太差了= =

  ●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文学与地理的互文让人着迷

  《烽火与流星》读后感(一):读《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以前上学时听古代文学史没意思,翻阅五种时通行的教材发现大同小异,读专著论文也觉得是套话连篇,因此以后很少看这类东西了。这部书真是讲出了历史的人性和文学的灵性。作者特别为“宫体诗”翻案:“宫体诗的定义,不应该是‘关于女性和艳情的诗歌’,而应该是关于定力关于注意力关于凝神观看物质世界的新方式的诗歌。”作者更是由当时文本传抄和编书角度入手,打破了现代学人先据意识形态曲解文本,再回头用文本证明其对历史人物和文学现象教条认识这种循环论证。

  《烽火与流星》读后感(二):新颖的研究视角

  这本书我买了读过,应该说非常精彩,特别让人感觉到从一个文学创作者转为学术研究者所写的学术论文与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者之间的很大差异,显示出很强的才气。这也是田晓菲先生特长,文字好读,见解独到。即便是第二章对梁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解读,一般很容易写成常识性的叙述,但作者的表述并不让人感觉浅显,令人想起浦安迪教授《明代四大奇书》对明代社会文化背景的描述。这是很多国内文学研究者的“历史叙述”所不能企及的。

  我觉得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纯文学”的角度为宫体诗正名,认为宫体诗之所以繁复、雕琢,是因为创作者们不受文学外在因素的影响,致力于诗歌艺术本身的追求所致。这种视角有一定道理,但似乎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文学是技巧本身与思想意义的结合,没有深刻思想意义的作品既是文字本身再精彩、技巧再精致,也不会是最好的作品。今天我们之所以读不下去这类诗,还是喜欢读唐诗宋词,是有很自然的原因的。

  《烽火与流星》读后感(三):烽火与流星

  翻完了《烽火与流星》,越来越喜欢田晓菲的书,喜欢她散文化的语言,对诗歌的新颖解读,审美能力超赞。感觉她的文本联想能力强大,真是让人佩服,可能是从小积累的结果,但是感觉我至少也要把庄子,楚辞,论语给看了!她的书带给我的启示就是要从诗歌当代的语境去检视和解读,不要局限于后人的观点,要习惯于跳出传统的眼光,去观察传统的形成,她说过学习历史 ,语言,文化都是为了更好的去阅读文学,铭记在。如果想要真正去了解一个诗人有必要阅读他所存的全部作品,因为后代的形象建构和诗文选择解读通常会影响我们对一个诗人的全面认知。还有就是要慢慢训练自己对于诗歌的观察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有通过细心的文本细读与联想才能更好的解读,并赋予这种解读以意义。阅读意味着做出阐释,阐释不等同于理解,无论是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现实中的情景,阐释意味着赋予意义,意义是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变化多端,取决于历史的和文化,阅读行为不可避免的指向读者本身,我们在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时候同时也是在阅读那些阅读的人。

  《烽火与流星》读后感(四):学术态度及其他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读者定位是怎样的,但作为一个读书前对梁朝几乎一无所知的普通读者,我恐怕对作者提出的任何观点都无法置评。诚然,田晓菲引用了大量资料并进行解读分析,但这些资料本身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真实,是需要其他学者加以验证的。

  在书中,作者再三强调当从资料得出结论,而非由结论选择、获取相应的资料。至少这种学术态度是值得称许的。且不论意识形态或是流行研究方法的影响,有多少人对历史的阐释不是以自己或“时代”的需要为目的的呢?或许这本就是历史研究的意义之一?文化和历史都是人为构建的,只是前者人工的痕迹更为明显而已。

  近期在读《世说新语》时,发现或许我们低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价值。长久以来,大一统的思想传统和对统一的向往,让人们对“乱世”或是国分裂的时代往往评价不高。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正是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王朝衰落之时,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又或是商业发达。《烽火与流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自信、意气昂扬的梁朝,那也是一个个体生命价值得到尊重的时代。虽然短暂,但是光明。

  另外,作者也提到对诗歌的解读和女性地位的问题。如果我们试图以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视角认识文学、历史亦或其他,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性别偏见恐怕比政治正确性更难以克服。

  《烽火与流星》读后感(五):历史的回声

  印象中读的第一本田晓菲教授的书是《秋水堂论金瓶梅》,它就像一面镜子,时时能在作者小说解读的镜像中惊觉自己同于潘金莲、西门庆那样的欲望、嫉妒与贪婪。《烽火与流星》则更像是一支安魂曲,祭奠那些在仓皇岁月里狼烟烽火中如流星般灿烂又倏然坠入黑暗的生命,笔触细腻优美甚至因主人公们悲惨的命运而笼罩着浓郁的哀伤情绪。而书中对人物与作品的历史性还原与解读、对文学意象的撷取与分析、对既往文学史研究观点的反思与颠覆、对大陆港台欧美相关研究著作的熟稔程度……皆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到之后作者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如《诸子的黄昏:中国中国中古时代的子书》(2008)《〈玉台新咏〉与中古文学的历史主义解读》(2015)《陶渊明的书架和萧纲的医学眼光:中古的阅读与阅读中古》(2016)《庾信的“记忆宫殿”:中古宫廷诗歌中的创伤与暴力》(2017)等等,都是《烽火与流星》一书在不同方向的延伸与深化,从中也可窥见田晓菲教授的学术探索之路。在南京读书三四年,逛过很多次山山水水亭台楼阁,但不曾真正了解过建康古城曾有过的灿烂辉煌与战乱创伤。下次再去南京,却一定要去找寻那些屹立在荒野中业已残破的南朝神兽。纵使被风吹雨打近千年,但这大约是风流南朝留给世间最后一丝可触摸的记忆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