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札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冲绳札记》是一本由(日)大江健三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在头晕时看的话会直接晕倒。
●这种表述方法我实在是很不习惯。读的很吃力。不过总算读完了。
●日文原文也这么欧式吗?
●著书的信念
《冲绳札记》读后感(一):非常棒的一本书!
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是认识冲绳、日本和东亚的一本非常好的著作。
我虽然不懂日语,但是感觉译者准确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大江健三郎的文风本来就很晦涩,用语西化,能翻译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冲绳,于我们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只知道它作为旅游胜地存在,而不了解它的历史。《冲绳札记》这本书其实不适合作为认识冲绳的入门书来阅读,读懂它需要有很丰富的知识背景。所以希望能译介关于冲绳更多的作品。
比之《广岛札记》要更艰涩一点。广岛更多的触动,是全世界人民对于“核”的更多的了解与恐惧吧。
而“冲绳”首先因特殊的历史:由中国附属的“琉球王国”而成为日本的藩县;再因战略要冲成为朝鲜、越战以及美国防范中国的一个“军事基地”。与其说是日本的治地,更不如说是美国的傀儡。
这样特殊的历史与地理,自然会有特殊的“人”。虽然教化可以由内而外的让人变化,但是几十年前的思想上的影响度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外族终是外族。更别提世界观千差万别,生活习性迥然不同,还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霸主的姿态”,作为“本土的人”,是怎么也无法承受的。
此前并不关注国际形势时,觉得历史的“走上街头”,不过历史,远之又远。但看到近期美国既“声势浩大”又“静坐喧哗”,还是颇有所悟:越发觉得“小小的一个行动”积累之后的巨大历史变革。
在1969-1970年时写下札记的大江健三郎,定然不敢相信,1972年的和平回归的吧!
回哈尔滨过年的飞机上看的。我最喜欢大江的地方还不在小说——虽然他的小说我也看得进去,而在身为左派知识分子的种种用心。正直善良,毫不吝惜才能和心力,总是为了卑微的人的尊严而投入着全部的感情和思考。这种真诚和勇敢,是我,以及我更喜欢的许多作家都缺乏的东西,因此让人肃然起敬。
731部队的首席科学家靠主动把全部研究资料提供给美军而被免于追究战争责任。后来美军在冲绳除核基地外,还建立了生化武器的基地,用作对越战争以及对苏军备竞赛的桥头堡。日本政府因为对美日军事同盟关系的屈从,对美军直接统治冲绳所带来的社会和生态灾难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等于是为了本土的利益把冲绳出卖给了美国。虽然我从不认为就中日战争、包括731部队在东北所犯下的罪行来说,日本人民(包括冲绳人民)是完全无辜的,但世界上没有人就应该遭受这些。从所谓“琉球处分”到冲绳战再到战后,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日本的“国家利益”这个角度来看,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但是它无疑极其丑陋。以强权作为游戏规则的世界史,本身就是极其丑陋的。因为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我才觉得大江先生的呼喊值得尊敬。他使人在面对世界的丑陋荒芜之时产生有同伴的温暖感觉。
我也不是追星的人,不过我确实为曾经到现场听过大江先生的演讲、并以提问的方式对他的工作表示敬意,而深感光荣。
《冲绳札记》读后感(四):我读大江健三郎的《冲绳札记》
读大江健三郎的《冲绳札记》源于自己的论文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在相关的论文中他的作品也反复被提到或被引用,然而自己一直借口蹩脚拧巴的翻译随意翻上两页就无心看下去了,还十分阿Q式地暗自嘲笑三联书店编辑的专业水准,现在想想自己真的是差点就错过了一本好书,在我看来,好书不一定就是能给你带来多少知识或提高你的技能或者赚钱之道处事之理,好的书应该是读了之后任然不想放手,它会引起会你不停的思考,触发你灵魂深处,并且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寒假回家收拾行李时,纠结了半天到底要不要带回去那本书,最后还是搁进了塞得满满的行李箱,因为它是那么薄薄的一本,薄得使人容易忽视它的分量,两百页不到。就这样,这本书也随我一起踏上了热热闹闹的回家的路,可它是孤独的。
就像老师批评的,我是自我约束力很差的人,已经习惯了懒散、放纵,怎么能妄想大半个学期没有实现的阅读计划仅仅就用一个短促的寒假囫囵吞枣的就给看了呢?(自不量力+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结果它就不过是个逃避某些事情的很好使的挡箭牌。
唠叨了半天该切入正题了。
~~~~~~~~~~~~~~~~~~~~~~~~~~~~~~~~~~~~~~~~~~~~~~~~~~~~~~~~~~~~~~~~~~~~~~~~~~~
寝室里就我一个人,我来的早,还没有供电,借着充电台灯剩余的灯光我一边啃着黄瓜一边沉浸在大江那沉重的不能再沉重的文字里,也许因为环境的关系,此刻的心尤其的静。还能有比这更美丽更有力量的文字吗?它是一种能刺穿人喉咙的利器,也是一把琵琶弹奏出的神曲,浑圆而饱满,凄美而又玲珑,它是一颗透明的珠,即使没有光芒的太阳借给它温暖,也能驱散黑暗,它不需要同情,它只是感到孤独,不停的呼喊,渴望更多的人来壮大自己的队伍,它从不媚俗,然而也不自视清高孤芳自赏。我喜欢大江那笔下的文字!
“如何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这是大江在其作品中不断发出的声音,也是困扰他把他逼到痛苦边缘无路可走的一直潜藏在心底的声音,他不是在为一个“国籍”上的身份而困恼,他的苦恼我好像明白了可又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一个文学者他到底在思索什么?这样的疑问也不断鞭挞着我的神经。
在被“如何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的声音无休止逼问的深夜,在为身为日本人的肉体感到羞耻时,在冲绳人用冷淡的明确的目光拒绝他的帮助,“走开,我们不需要你施舍的那点可怜的同情与悲悯!”时,在他踏上真实的冲绳,走进那片土地,看到不断斗争着的青年和和他一样是作家的人时,他分明感到了一种欺骗,一种压迫的欺骗,“民主主义”这个东西不过是一个幻想,是有害的假象,冲绳人无论是战前的不堪回首的战争经历还是战后没有自决权任然不是“弃子”就是“棋子”的遭遇不是瞎子也能看到有目共睹的吗?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的共谋,使冲绳从此成为亚洲一个飞得不高也不惹人注意的风筝,他所在的那片蓝天太大太蓝,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光点,然而谁有阻止它幻想遨游太空的权利呢?它的心就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如果有人(日本人)还洋洋自得标榜自己的“独立”,要么是在掩盖什么,要么是自己的意识里缺少些什么。
在大江的意识里真正富有意义的是,也正如作者在其作品中引用的一位冲绳出身有过战争体验如今希望超越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将冲绳的“财富”传递给下一代的“创造”剧团的成员所说的:
让这个时代为我们所拥有。
所有的屈辱是我们的,
所有的悲痛是我们的,
在这痛苦的坐标轴上
来创造明确的梦想。
当生存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的那一刻,请想一想冲绳人的处境,任何的困难都无法磨平作为人的梦想和为梦想而执着的勇气。“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想看看另外一个世界的精彩就勇敢的与自己战斗,勇敢的选择,勇敢的披荆斩棘吧,你的鲜血是在为后来人开创一条可以走的“路”。
~~~~~~~~~~~~~~~~~~~~~~~~~~~~~~~~~~~~~~~~~~~~~~~~~~~~~~~~~~~~~~~~~~~~~~~~~~~
键盘噼噼啪啪地唱起来,不是很悦耳动听,会影响到别人睡觉吧,今天就写到这吧,晚安,我的电脑!
《冲绳札记》读后感(五):孤儿冲绳
《冲绳札记》是一本很不适合旅行携带的书,因为太沉重,一般人背不动,飞机恐怕也载不动。虽然事实上它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我还是“执念”的带着这本书去旅行,跟着旅行团参加了一场冲绳海岛“阳光之旅”——到底是阳光之旅还是伤痕之旅,我的心里始终拧巴。大江健三郎笔下的冲绳灾难过去不到半个世纪,即便今日,冲绳的命运并未改变,它仍然是太平洋最孤苦无依的孤儿。
2007年,日本以“自虐史观”起诉大江健三郎,他们对曾经和正在给予冲绳的不公正待遇矢口否认——多么奇观的罪名,倾整个政权之力与历史对抗;美国的飞机依旧在冲绳上空盘旋,即便没有奸淫虏掠,全体岛民纳税供养异国大兵又是一种什么心情。同行旅人说美国在保卫冲绳的安全,我想问,这跟被迫交黑社会保护费可有本质区别?
冲绳不是想像中那样忠贞节烈,他看上去有些放荡,“水清沙幼椰林树影”,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冲绳太美,美的让人一想到它的成长经历就感到不踏实。阳光灿烂的没心没肺,大海清澈的毫无城府,各行各业热情谦逊,甭管什么肤色来了都能宾至如归。冲绳像所有的孤儿一样,自打知道了人世的凶险和自身的处境,谄媚与乐天就刻在了脸上——前者用来讨百家饭养活自己,后者缘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活一天算一天,多活一天就是赚了,没有主义缠身,没有情怀困扰,因为***主义和情怀从来就没救过他们的命,甚至要了他们的命。
罗大佑有首歌我每次听到都如鲠在喉热泪盈眶,那就是《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孤儿台湾何其有幸,有吴浊流为其写下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有罗大佑为其翻作慷慨一曲,有侯孝贤为其定格《悲情城市》。而茕茕孑立的冲绳,除了已经被谋杀或自杀的独立人士,除了被本土骂为叛徒的大江健三郎,他一无所有。
文学意义上的孤儿,一旦转化为战略意义,就成了弃子。孤儿与弃子,乍闻是对同义词,他们担当的历史命运却千差万别,孤儿尚且缠绵悱恻,弃子何止血雨腥风。冲绳,茫茫大海之上的冲绳,一张平常时期十三不靠的闲牌,在关键时刻显然是掌握牌局的人手里不假思索的弃子,首当其冲的炮灰。没有大陆与她一衣带水,甚至没有祖国与她虚情假意——
谁是祖国,谁是冲绳的母亲。太平洋上空的天问。
海棠花瓣一样的巨型帝国回答了。明治时期第二次“琉球处分”,日本侵占孤岛,岛上义士漂洋过海来到北京,请求宗主国主持公道,大清无力自保,冷漠以对,琉球人在北京挥剑自刎。
渴望并最终占有它的日本帝国回答了。冲绳“荣幸”地成为保护日本本土和天皇的第一道防线,并接到命令,为促成圣战,冲绳岛民在必要时要自杀以节省粮食。1945年3月,成千上万岛民收到了祖国的礼物:两枚手榴弹——一枚杀死美军,一枚杀死自己。拒绝自杀者,或被日军扫射,或被推下美丽的海边悬崖。
战后接管它的和平使者美利坚回答了。冲绳少年成为恋童癖、同性恋大兵的勾引对象,那霸海湾成了放射性元素的垃圾场,冲绳成为从朝鲜战争持续到越南战争的战场,成为贮藏美国核武器的基地。
冲绳不遗余力地要回归那个曾经赠予他们手榴弹和刺刀的大和母亲,1972年终于得偿所愿。可日美这两位亲爱的后妈,相逢一笑泯恩仇,早就背地里商量好了冲绳核密约:美国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携带核武器进入冲绳。广岛地狱近在咫尺,冲绳,欢天喜地回家的傻孩子,就这样成了谈判桌上的弃子,随时可能在险恶母亲的谈笑间灰飞烟灭,倾国倾城。
祖国,母亲,多么肉麻的一对关联词。冲绳最大的悲剧就是始终没有看清母亲的嘴脸,始终对那些凶狠的母亲一次次的动了真情,可是谁又忍心指责一个孤儿寻找并投向母亲怀抱的冲动?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冲绳,哪一位亲爱的母亲能够回答你,这是什么道理。
大江的一句评述让我反复默念不能自已:“极权主义造成的罪恶无法用友情去宽恕,用爱去容忍,当然,那罪恶也无法用恨去复仇。”我不知道能不能把冲绳的遭遇归结为罪恶两字,世世代代的被遗弃,被欺骗,被血洗,恨是一个无力的动词,罪恶更是一个单薄的名词。
冲绳的海美的惊艳,宝石一样熠熠生辉,如同冲绳岛民的铜色的热带皮肤,洋溢着健康和乐观。看着这样的海,不禁想原谅上帝,如此美艳不可方物,就算是神也难抑冲动在这里留下一下私生子,于是就有了孤儿冲绳,任人宰割无处求救的孤儿冲绳。悲伤,屈辱,死亡,恐惧,“是酸性的侵蚀,它们在丰盈的肌肤之下,挖掘着伤痕”。那些情绪随着上一代人的死去已经无处喷薄,只化作清凉的海浪,在承欢侍宴的海滩上,汹涌而来,黯然退去,周而复始,一唱三叹……
大江在《冲绳札记》中引用了岛上一位友人的诗句,尽管由于翻译必定流失了一些文本的美感,但仅仅体会诗中的意象,就感到心弦遭到悲怆的撞击:
从那天起/故里在南方的海里/化作一条蛇/蛇 在原子弹的剧痛中麻木/惊恐藏身之际/无法在故里居住的我们/站在祖国的街角/变成凶猛的雄鹰/怒视着南方的天空
然而你抬起头,看不到凶猛的雄鹰,只看到美军战机在漫天晚霞中起起落落,还有庞大的摩天轮,印满了cocacola的腥红标志。
走在冲绳的土地上,我一直矫情地试图寻找冲绳的灵魂,那不曾被战火泯灭的倔强灵魂。然而始终不得要领。直到离开冲绳的那天下午看了一场充满商业味道的琉球故国打鼓秀。她们打鼓的动作夸张而充满力量,与盛唐说唱俑的姿态不差毫厘,鼓点震耳欲聋。这是只属于热带民族的奔放,只有在海上拼杀出来的人种才发的出这样的嘶吼,为自由而嘶吼,因嘶吼而自由。那些女孩子,小小的身体爆发出惊人的声音,因为喊的太卖力,面部扭曲像是要哭出来,在现代场景中看到这样的脸很滑稽,难免忍俊不禁,闭上眼听到他们的声音,却又催人泪下——这才是琉球人,这才是冲绳,太平洋上的激流岛,我终于找到它本源的脉络。然而这样血脉贲张的灵魂已经被杀死了,眼前的一切只是幽灵与化石,提醒着他们的死去,他们被大汉族的繁文缛节王冠加冕杀死,被大和族的法西斯主义杀死,被美利坚的轰炸机和放射性污染杀死,被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消费所消解和杀死。我看到一个已经死去的民族,在舞台上呕心泣血地敲打着生命的强音,徒劳无返地召唤着远去的灵魂,自由,自由,为自由而鼓与呼,鼓与呼却唤不回自由。
离开冲绳时天色已晚,飞机钻向了远处的乌云,冲绳列岛在蓝黑墨水一样的大海中即将变成一串无言的省略号,我想起四天前抵达的时候,夕阳无限好,舷窗下的海浪像凝固的旋律,白色的浪花为冲绳镶着蕾丝裙边。在没有尽头的大海上,她显得茫然无助,美丽而凄凉。
天可怜见,孤儿冲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