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锦集

2020-09-06 19:2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锦集

  《外国音乐在外国》是一本由陈丹青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外国音乐在外国》精选点评

  ●陈毕竟只是随手写文章的人,常有妙段落语句,却大多没有好结构。本文中收的,都是原载于杂志的文章,也就可以理解了。乐者闲暇读读,是不错的。然而陈和他的老师木心一笔,笔力之外,缺在对读者不够任。他是有所区别心怀一些傲慢的。最喜欢的一篇是维也纳拜访墓园的一篇。

  ●听音乐还是很个人事情,写出来不一好玩

  ●文笔是吾所好,所言说的未免繁复,顾左右言他的技术很高

  ●买到这书初版的时候,我还是大一学生,糊里糊涂,新版觉得贵,一直未买,万没想到在香港完。

  ●外行热闹

  ●作者缺乏古典音乐深刻认识……但是他敢写……他敢,他就是敢!一个画画的写书/散文/游记等等都没什么……但是他来写音乐……这不就是骗钱来的么

  ●陈大师的这本书一般

  ●电子书方便,,,

  ●关于音乐的记忆有时与音乐本身无关

  ●38块钱是浪费了。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一):这是目前我书抄最多的一本

  读这本的时候,每次听的都是complete edition of chopin。一整盒CD听完,书也看完了。

  嗯。“巴赫就像是一座教堂,欧洲没了教堂还是教堂么?”

  书中的观点很多都有所与我契合。而因为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做了很多文字以外的摘抄

  墓碑的教堂的音乐厅故居的那些写的很感性。但是本身陈丹青笔触是蛮犀利的。由于不搞音乐,画画又和音乐都同属艺术可能表达的就会感性的东西更多些。

  anyway,推荐给喜欢古典和欧洲的朋友

  稍稍有些厚,耐读完。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二):与艺术有关,与音乐无关。

  本来想找陈丹青《退步集》的,偶然发现去年就想读的这本《外国音乐在外国》,正好就读了。这本书不能从书面去读,它与艺术有关,与音乐无关。读到的是陈丹青的思想,书中多次提到了电影莫扎特传》。我也看了这部影片,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莫扎特张狂怪异笑声,至于莫扎特是不是真的这样笑,于我没有任何关系,我想导演就是通过这样的声音传达出了一个真实的、受上帝宠爱的莫扎特。一个神童,必将有一个不一般的世界等待他,莫扎特病倒窗前口传《安魂曲》的那刻,我真的相信,莫扎特是那个时代宠儿! 有人评价说这书记录的是与音乐有关的人、物、事,但不是音乐本身。这样一来,更期待读他的《退步集》了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三):音乐

  这是作者关于音乐的集子。还好我几年前听过一些古典CD,还能勉强读读。但给我的感觉不是特别的好。   也许作者是个艺术吧。文章给我的感觉太过自我与艺术了。文章反复强调那音乐的文化与个性体验。似乎我们根本就无法真正欣赏古典音乐。当然这不能说错。但我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音乐本身就是三度创作,在原创作地听有感觉,难道换一种文化一种地域不可以有另一种的创作感吗?所以作者的观点我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作者也许有过错解释之过。还有许多评判之词。其实也值得思索。我们所知的各种表象,也许只是愿意表达出来的。真正的民族性其实并不存在于城市之中。真正的中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民身上。他们不会在现代社会中表达自己,也不需要表达自己。只有在最需要最关键之时才能发现它。所以中国还是存在的,只是深藏着罢了。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四):对音乐有爱

  我喜欢音乐,自认为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但在古典音乐方面几乎一窍不通。尽管如此,尽管许多作曲家我不认识,许多现代伟大的演奏家和曲子我也没听过,唯一遇到有认识的歌手是作者在谈论美国流行音乐的时候,什么披头四,the bee gees等等,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感受到作者对音乐的热爱。

  只有一个真正对音乐有爱之人,有心人,才能够写出如此深刻的感悟。我爱音乐,有我自己的音乐记忆,有离不开音乐的生活,但对于作者,似乎他已经把生命交给了音乐,音乐已经是他的生活 - 正如他在维也纳拜访过莫扎特贝多芬的公墓后,“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热泪难抑,“他们是莫扎特贝多芬啊,就这样年复一年躺在野外,陷在草泥里”。

  他的音乐的见解,是一份修为,但更多的是一份热爱。艺术家真不愧是艺术家,思想高度上的确超出我们一大截。读完此书,感触颇深,我想,如果我们真心喜欢音乐,这本书都值得大家一读,看看大师们生活中的音乐,或者说音乐生活。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五):找到一种幸福

  爱音乐的人,都是爱生活的人。

  遥想陈丹青笔下的音乐世界,我懂了什么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能够找到一种兴趣,是幸福的。

  音乐能慰藉灵魂,让孤独的心灵自我拯救。

  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更是幸福中的幸福。

  就像莫扎特小时候哭着说:Dad!Dad!I can do that~!I can do that~!

  “天才那么简单而伟大的一念:我也会!我也会!艺术是什么呢,无所谓学,无所谓教,天才只是央告大人,让他去做”

  摘抄:

  1.有什么好开心呢,瞧着满街路人,我斜眼怜悯:他们今夜没看《费加罗婚礼》。我也被歌剧抛弃了,夜风中穿过街道,如一匹狗,找个地方吃几口夜饭。吃饭有什么意思。

  2.贝多芬:我爱一棵树,胜于爱一个人

  3.“你痛苦时,回想起我的音乐。”贝多芬对青年瓦格纳如是说。

  4.最开心的是承办的商家:那是唱钱,钱在唱。

  5.美国人玩儿什么呢?说不过来。单说古典音乐,时代广场的地铁站,隔三差五就有年轻人的弦乐四重奏五重奏,巴赫海顿莫扎特,演奏者还常是黑人孩子,中规中矩,比北京豪华宾馆雇的音乐学院在校生拉得好,拉得认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