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岭的叹息》经典读后感有感
《玉岭的叹息》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版社缺稿&作家缺钱的产物。这种梗,短篇原作的话还是可以勉强给四星的。但是扩写成这种程度的长篇,就只能三星了。
●寡淡!
●前90%你完全不会觉得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反而是一本历史小说。
●清淡
●日本有2个人的作品读了从不让我失望,陈舜臣和司马辽太郎。大概都是与历史结合的缘故吧。
●故事背景的建构挺有趣,日本的美术史家在抗战期间赴中欲研究中国石窟造像,在这一过程中爱上了一位民间抗日的女学生。里头讲述两个故事,都是两男争一女。作者以此铺下了线索,在结局时杀了个“回马枪”。
●看得最快的一本
●陈舜臣的文笔令我意外地觉得惊艳。这本以抗日战争为大时代背景下写就的传奇儿女的故事,确有推理元素,但那不是主要的,更多的是其作为类型小说中,文学方面的出众:格调雅致,洗练,精准,简洁,冷静,一丝丝寒意,还有薄雾般的淡淡感伤。唯一的一点愚见是,要是最后伏线回收时,那个突然冒出来的新的人物身份可以和前期铺垫时有呼应就好了,其实也很好弄,几笔一个白描即可。
《玉岭的叹息》读后感(一):小失望
因为“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而看,结果作协奖第一次让我失望了...可能抗日战争已经距离我太遥远了、以致于很多情怀都没办法在我心中有共鸣吧...推理上也没有什么让我觉得很惊喜的,只觉得是一般不错的小说吧。
《玉岭的叹息》读后感(二):淡淡的忧伤--关于玉岭
很想说些什么,却忽然发现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只有真正读过此书的人才能了解,那种淡淡的忧伤在最后喷薄而出之时是怎样的震撼人心。关于战争不想多说,重点还是在战争下的人们选择了怎样的一种活法。
《玉岭的叹息》读后感(三):爱情,可遇不可求
入江与映翔的“爱恋”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战争,跨越了一切。他们两的“爱恋”有生活中那稳稳当当的节奏,又有诗歌故事中那动魄的情节,充满了烂漫的色彩。艺术史学者模仿“山中宰相”弟子的暗杀,让人看了感到揪心的美——为爱而痴狂。也许我们都会认为,一段跨越一切的恋爱开始了,可是这样,二十五年后的重返玉岭就不会成文。一颗子弹让他们走上了不同轨迹。爱情,可遇不可求!
《玉岭的叹息》读后感(四):【书】玉岭的叹息by陈舜臣
作者驾驭时间线的能力不错,但故事本身挺简单的。抗日战争的时候,一个隐藏身份的女游击队员要两个男人为她杀人从而选择爱人,与日本传说菟原的故事,还有中国传说少凰的故事相呼应。不过,菟原的故事里,因为射中鸟头致命而射中鸟尾不致命,自然可以算作射中鸟头的人胜出,可是菟原仍然纠结得投水自尽,那么爱的大概是射中鸟尾的人。少凰的故事里,包选被杀,少凰出家,石能自尽,没有爱的倾向性但都有非常挣扎的痕迹。而这个故事里,女主人公倒是很分明,以绝对的胜负干脆利落地决定了自己的情感走向和后半生命运……大概跟战争对人性格的塑造也有关系吧。
《玉岭的叹息》读后感(五):又见玉岭
近期读过的第三本陈舜臣作品
这是“非历史”系列的历史推理小说。
我在2014年以前阅读陈舜臣的作品一直选择他的“历史”作品,很有文采,自成体系,非常喜欢他那日文语法下的中国历史。
可是从2015年开始,在天津图书馆找到他早期的“推理”作品,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位,华裔日本历史作家了。
玉岭的故事是看似历史实际是推理,但是更深层次的解读是哲学。
不想透露结局,那样对没有读到结尾的读者太残酷了。
不过可以透露的是我喜欢的陈舜臣式的“叠加”三段“两男追求一女”的故事有机构成整个“案件”。
只不过杀人的动机和目的不同。
这个故事不读到最后一页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会作为“推理”小说的原因。
有内容,有深度
看上去平淡,读起来又不能放下。
好的作家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抓住读者的思路。
喜欢一个华裔作家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