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全3册)》的读后感大全
《组织部长(全3册)》是一本由大木著作,群言出版的851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0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组织部长(全3册)》精选点评:
●还是看了第三部,今年看过的最失败的官场小说,没有之一!作者完全是个理想主义的卫道士!
●读着读着,实在读不下去了。跟二号首长和侯卫东相差很远。
●有点不合实际!不过还是可以读的!
●第一部还可以。其他两部不太喜欢。
●总体 不错的
●自以为怀才不遇的YY之作
●第一部还行,后面的有点不切实际了
●感触颇深
●soso
●第一部讲的还是比较值得看的,二三部完全在凑篇幅扯淡,而且剧情还没有交代完毕。
《组织部长(全3册)》读后感(一):实在写的不好看
首先说主线,所谓的干部选吧制度改革,很莫名的非要老百姓参与投票,这个和国家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合,第三部后面简直异想天开,脱离实际。然后再看主人公的感情戏,老婆以外和另外两个女人暧昧着,还被老婆踢成阳痿,最后老婆还坚持离婚,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没逻辑啊啊啊啊,到底作者想表达什么?最后说主人公生死经历,被竞争对手和原下属谋杀,最后不了了之。好不容易起死回生,最后又得了个什么传染病要死在岗位上,到底主人公是有多悲剧?没逻辑啊。
总之这本书写的很不好看
《组织部长(全3册)》读后感(二):虎头蛇尾
前面两部的确很不错,但是第三部真的不敢恭维,后面真的有点脱节了,作者挖的坑都没有埋上,感觉第三部就是另外一个人创作的一样。
后面一部后半部就是乌托邦中的理想国,直选乡长。可能是组织部人的理想吧。
市委关系过于简单,没有派系斗争不现实,市委书记过度的放权这样也不可能,所以还是组织部人理想的工作环境。
最后就是自己老婆不见了,还可以这样不闻不问继续干活,作者塑造这样的共产党形象值得商榷,现在很多东西需要讲人性,这样党性值得去学习吗?摒弃了人的七情六欲?
男猪脚那样没有死,而是因为这样倒在这样环境下,看来依旧带着个人的理想情感。
后面关于宪法与法律的改革现在是网络讨论的焦点,还是需要习大大这些自上而下的放权改革。
喜欢的人有兴趣的人建议读第一部好了,后面翻翻就可以了。
《组织部长(全3册)》读后感(三):组织部长三部曲,内容比较浅显的小说,且很多不符实。
又是一本官场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的了,读到一半放弃了读书。
后面大约一本半的内容是前几天读完的。
一开始读着还津津有味,后面的内容很假不说,写的也很浮躁。
基本上是跳着读完的。
没有官场经历的人写官场小说应该只能yy,没有一点根基。
目前读到的侯卫东系列,整体来说比较属实。
整个系列三本书,看完记不得什么内容了。
总之就是吏治改革,套用了很多话,特别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内容,同一句话在后期的内容里面写了多次。
理论和小说情节稍微有点分离,所以质量只能叫一般。
《组织部长(全3册)》读后感(四):小说只是小说
最近想看看官场小说,三部读完了,其实后面两部看的很快速,确实不知道是什么点。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第一批县级干部的人事改革,这位贾部长从党校的讲师到市组织部长,在这个组织部长不到两年的生涯中,还要排除莫名其妙的六个月美国学习,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优点是:大致了解了组织部这个机构的工作方式,以及较为普遍的各人员变动趋势,看了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写的比较精彩的一幕是第一部鸿门宴,确实让人吃惊,职场的阴谋确实让人乍舌。不满意的是:线条比较单一,有几条线索基本是虎头蛇尾。
贾部长的改革困难在于:1、偶尔出现几个高层挡挡路,或者关系户打打招呼,除了顶头上级常书记的保护,基本没有其他资源,父亲这条线基本是断的,在帮助第一次进入组织部体系的时候帮了一把,后面基本就没有提及了。官场没有那么简单的,靠自己是不行的,即使是搞个公安局长的无私帮忙,也是体系外;顶头上司的保护基本也是单线的,人物不丰满,莫名的阻挠,又突然改变态度,不连贯,特别是党校回来180度转弯,完全支持贾部长,不符合逻辑;2、异性关系。贾部长的异性关系是健康的,但是很不符合逻辑。妻子玲玲以及红颜知己周一兰,华祖莹,还有就是不知何因而出现的姚一玉。这些女性也不知道贾部长的感情线是什么,在和妻子非常亲密的时候,同时看到或者听到另一个女性时会激动不已,和妻子最终分道扬镳的时候,另两个女性又突然跑去做思想工作,到美国去学习,见到这位怦然心动的红颜知己,突然又变成了所有美国学习的干部的老师。说实话,每当作者在写女性的心理活动时,会觉得非常不现实,说明作者完全不了解女性心理,不适合写男女感情;3、因为组织部内部的改革以及乡县的人事改革,贾部长遭受过两次暗杀,但是这谋杀的情节以及最终的破案实在小儿科,阴谋论不成立,就是简单的人事升迁不成起杀心;4、这部小说更多的是探讨公权和私权,作为组织部长,如何去寻求平衡,但往往这些贾部长周围讲私权的人,找到贾部长,贾部长的沟通则都在沟通层面,其实基本是鸡对鸭讲,不在一个频道,这种沟通在现实中不太成立。而讲到公权问题,基本是贾部长的自娱自乐,没有其他各方的支撑,过于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
总之,贾部长除了第一次借调后被退回,确实没有什么很大的坎坷。家庭生活的描写,太为刻意,为了小说而小说。
《组织部长(全3册)》读后感(五):仕宦无常遇,体制大不同——读大木《组织部长》
文/百里文甫
按:这套书是老板推荐的,比较令人惋惜的是在职时忙得没时间看,去另外一家公司,却有时间把这部荐书通篇看了,凡事皆有机缘。
组织部,在企业来讲就是人力资源部,国家在职业技能鉴定时,命其名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加上“企业”则大有深意,旨在区分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不同,他们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师,因为有标准的组织,不可同日而语,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某些原则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如调动、升迁(晋级)、调岗、考核等等,大有殊途同归之意。
一、书中的迷局
1、人物。
贾士贞——假做真时真亦假,这个核心人物,是从理想王国出来的,作者似乎在告诉读者别太认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但却又表达出对这种理想状态的渴望,对制度对原则奉行的期待,问原心迹,这是一个仕途与生活中的真男人,近乎于完人,但最后却笔锋转了,玲玲的一击,难道是一种隐喻,在现行条框面前失败了?有太多的曲笔与压抑让这个人物“活”得很累,虽然真诚,却少了真性。
驼铭副部长——这个人物在故事的开始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引路人,送上马扶一程,但这层关系最终没有被戳破,慢慢地,隐去了,连人都再不见了踪影,然而这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在一个庞大的组织中,又做与常规做法有出入的方式,难道不需要一个有直接关系的人存在吗?太需要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将利害关系扔得开的,仕途是一条只能向上的道路,失败意味着灰飞烟灭,谁会将自己的前程赌上去呢?至少在错杂的关系背后,这只手一定还要继续发挥些许作用才是合理的。
钱部长——另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是英雄相惜还是借力打力?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也是一个改革者,也是相当笃定,是主人公的强大后盾。但这种单纯的下属关系似乎不足以支撑所有的行动,包括其个人权限,换句话说,跟对组织和跟对人两者选择的话,在这里,跟对人似乎更重一步。这是看不到的另一个贾士贞,或者说是升级版,这种人物交集在设计上是不可获缺的,否则,贾士贞无法前进一步。
贾父母——与驼部长相同,在那个阶段出现,又慢慢隐去,但应该有所不同才合情理,组织部长也是人,也要食人间烟火,其为人也孝悌,如此设计人物是否太真空了呢?生活太片面了?既是引子出现,后续应该跟上故事脉络,人物才真正丰满。
玲玲——没能够表现出一位干部的素养或职业风范,相反太过柔弱,无组织无纪律,对生活的规划显然是非理智的,尤其是后期的表现,差强人意。放在大环境中,这样人物核心链中的缺位是不应该的,甚至于她的形象灵活度还不及周一兰,鲜明而让人理解。而且在通篇称呼方面以“玲玲”太过随意,公开场合有职务,平时叙事应用人物全名。
华祖莹——这个人物和主人公一样完美,既有华丽的大转身,又有感情的坚守,还有相当不错的工作开始,果然?果真?
2、线索。
故事的地点当然是虚拟的,但至少应该交待个大致的地域特点,以增加故事的真实度和读者的想像力,使某些东西看起来更加合理。任何事件没有特定的场景,都会显得那么不可信,景物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自然是人所处的场景,四季的变化,自然的情境对人物的情绪及至事件烘托都有相当的帮助。无翼而飞者声也,先声夺人是也。
韩士银案件,没有说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其被害?侯永文在此系列事件中竟无半点牵连?
遇袭事件也是在设计中较为乌龙的,综合分析,些许因素仍不足以促成这件事情的发生,并且关联人韦旭似乎没有关联,但却笔锋之中隐隐透着关联,后面多个事件,背后关联什么样的势力、什么样的人,如何展开调查水落石出,如何处理?嘎然而止!似乎在等着一个幕的揭开,首先这不是一个悬疑作品,其次如何揭?这道伤是否会伤及体制?真的是个人所为吗?或许会有后续的故事,但目前来看,它是不完整的!
二、有益的借鉴
1、用人原则。这是任何组织都面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实操起来何其难也。既有方方面面的考核,又要制度的完美,能力固然重要,德行固然重要,但平台要与之相持,没有平台,能力与德行是无法体现的,或者说无法被甄别的,这就是现实。而能者上庸者下,或者说实行末位淘汰考核,真正实施需要突破各种关系和阻力,大组织有大阻力大关系,小企业有小阻力小关系,但相互的比例却是接近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是老板赋予的,只有能够得重视和支持,并且首先选对执行的人,既有学识又有胆识并有原则,所进行的工作才是有效的,对企业长期的发展才是有利的。
2、考核方法。两方面组成,一是考核方法,二是考核人。有方法可以纠掉主观武断的毛病,可以客观的评价被考核人,被考核组织,论功过,辨忠奸,察实务;有人才可以将这种方法落到实处。譬如柳下惠与盗跖见饴(糖水)之物同而用异,此亦相似。但方法毕竟是人想出来的,所以人更重要。如何全面了解被考核人?明察暗访,各种测试,不一而足。有人说世界五百强企业没有用360度考评的,其实对于中层以上干部而言,360度是民意的集中体现,大有可取之处。
3、变革在力。任何组织都会有变革,事物的不断发展要求组织与之相适应,但如何变革,却在于变革之心的力度。一以贯之的实行,切忌朝令夕改,久而久之,组织里的人对任何变革都麻木了,即没动力也没信心,哀大莫过心死啊。而且变革也需要时间来验证,立竿见影固好,但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达到此理想的状态,所以大多数会实验,就像企业出规,怕不完善,也要注上“草案”或“试行”,这其实是给变革一种推行过程中的预留退路。是自上而下的贯彻,还是上下之间的博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4、组织氛围。上有所好,下必投焉,凡组织莫如是,否则不是下级集体或部分被改造就是上级被出局。所以在一个组织当中,目标决定行动,为了一个目标,无论其是光明或阴暗,采取的路径却都紧紧围绕的,但组织当然希望所有人动机是纯正的,行动是光明的,如何去改变?换首脑。
三、反思
体制与制度是各项措施的框线,不可逾越,上位者逾越,即越权出位;下位者逾越,则越线出局,但乱法者皆上位,下位无权可越。在管理中就是一个管理幅度,层层管理,上下不越,则流程可畅,各法可依,执行有力。
还有重要一节,就是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是在特定条件下而言,并不代表此即不变之真理,但现实社会中,或者说古来今来的时空中,这样的人绝对是无比庞大的群体,因此才有各种争斗、巧取,甚至于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邪不胜正,天道乾坤,其位终正,若人人修儒之德,身正则事可取,事取则规矩从,矩从而天下平。——这终究是理想,不代表永远不能实现,但五千年来未治,其证何其难也。
组织管人,人在组织,且行且珍惜,量力而为之。
——是以拙感记于甲午四月卅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