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我能看见
在职场翻腾的闺蜜和朋友们,时常会吐吐苦水,说说控制欲强的领导,爱打小报告的同事,鸡蛋里挑骨头的甲方诸如此类。
我有时候哈哈哈(反正吐完了还得继续工作),也会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情形。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曾经为一些事情纠结得厉害,为一些人烦恼得要命,我也曾在朋友面前吐槽,在夜半三更的时候长叹一声:啊!
好像那段时间我的眼里,只有这件事,这个人,越想越多,越多越钻牛角尖,成了一种魔怔,连自己都觉得不正常。
是我选择只看那件事,只在意那个人,是我让这件事在我的生活里无限放大。
是我没有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让它对我的影响远超过它的能量。
做不成的那件事,投入了千千万万的努力,付出了所有的心力,还不成?
那就算了吧,承认自己做不到,甚至失败,也不是什么世界末日。毕竟,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
搞不定的那个人?
那就绕着走嘛。
你的人生可以是柔软的,舒展的,无限可能的。为什么非要为一个自己生命中微不足道的过客,耗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死磕到底呢?
有时候,生活过得如何,是快乐还是低沉,幸福指数高不高,一多半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痴迷于旅行,要去看看别处的生活,没见过的风景,感受一下世界之大,不光是只有头顶的这片天,明白自己的渺小。
骨子里,我是那种宅到可以发霉的人,几天不出门也没关系,好久不跟人接触也没什么问题,上辈子大概是一只蜗牛也未可知,躲在一个小小的壳子里,只有下雨的时候,才出来溜达溜达。大多数时候,就窝着。
但还是得告诉自己,得去看看其他的地方,得读书,让眼睛和心灵都“看见”更多,更大,更美,更好的世界。
看似信息像是滔天的海浪包围着我,应接不暇。但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选择”的结果。
我们关注了一些人,于是就只能看到他们的观点;我们浏览某一类新闻,于是“大数据”分析出我们的兴趣爱好,就只给我们推这一类的新闻;甚至连购物也是如此,根据你的购买、搜索历史推荐相似的东西……
他的书几年前是看过的,《恶意》、《白夜行》全都看了个遍,兴趣淡下去之后,就没再翻。没想到的是,这一回,打开这一本的结果是,我又接二连三地读了他的其余五六本。
为什么呢?
因为我每读完一本,又会给我推荐几本同系列或者相似的书,一本接一本,等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至少看完四本了。
那是一种朦胧而复杂的感觉,好像你的世界能选择的,就是这个。
这个人,这件事,这种书,这类东西。
无意中被放在一个小圈子里,没有围栏,也没有界线,但等你意识到的时候,才能跳出来。
这种感觉好像总是隐约地围绕着我们,比如恋爱、工作、生活、育儿,我们经常看的太多相似的东西,看到周围人都做出的同样的选择,于是就相信:我们没得选,只有一条路。
可是,并不是啊。
这个夏天,豆豆痴迷于《哈利·波特》,不光对人物如数家珍,时常跟我探讨里面某个人物的性格,甚至连各种拗口难记的咒语也可以脱口而出。此外,他找了一根小圆棍做魔杖,从我的衣柜里翻来翻去,给自己挑选魔法袍。
做作业的间隙,睡觉前的时间,迫不及待地捧起来一本,看个不停。
而买这套书的起因就是,要放暑假了,我可不希望他太多时间都沉浸在那些嘻嘻哈哈的搞笑视频里——小孩子贪图单纯的快乐,看看没什么,但多了,就过了。
我想让他知道这世界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很多好看的书,很多可能性。
不被要一成不变裹挟。
看见自己的小,学习如何成长,每一天都做一点让自己吃惊的小事情。
尝试更多可能性,感受更的新鲜的、有趣,学会承认失败,学会落荒而逃跟那些“不可战胜”说拜拜,更学会百折不挠,向大千世界发出赞叹。
周末的时候,我们三个去山上野餐,下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遇到了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真是美啊。
豆豆悄悄地跟过去看,瞪大眼睛,轻轻呼吸,感慨着漂亮啊。
我告诉他,我曾去过萤火虫谷,星星点点,如梦似幻,宛若天堂,美不胜收。
“以后你要亲自去看看啊,就知道有多美。”我说。
我希望,我,他,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才是不辜负生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