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婆》的观后感大全
《姑婆》是一部由杨宇菲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求出碟,没别的说了
●极为熟悉的场景,其实姑婆并没有那么神秘,只是因为生活没有给她婚姻的机会。那位姑婆好像我外婆,熟悉的客家话,最爱吃的外婆酿豆腐,祭坛拜菩萨,没有纷扰的广东乡村,想回家踏青了
●45分钟剪辑版。客家老婆婆们坚守与孤独的故事,斋堂和生命轮回的隐形线铺设很到位。导演小姐姐亲临现场分享了许多有趣的干货,期待之后的院线版。 @兰州大学微沙龙
●2/3@吾同书局 梅县斋姑的五个季节。糖水田园的基调(古琴/卡片式空镜头)之下,是天真是坚贞也是一种缓慢而快速发生的消亡。新闻学背景青年女导演。p.s. 先天教为青莲教分支之一,奉素守身,漫天神佛,不拜偶像。不为繁殖而存在,也算牺牲也算清流。
●一个女人单身一辈子可以么?不仅可以,还可以充满信仰和乐趣。“别人享洪福,我享清福。”颇多中国传统美学的空镜看得人如痴如醉。
●2016年周围的人去看了影展赞不绝口,我那时候年轻气盛,看了五分钟,觉得有点乏味,没有继续。一转眼过去两年,经历了家中老人受伤,秋天我再次看了这个片子。这次我看完了,看完沉默无言。细水长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姑婆》观后感(一):大地上,姑婆的故事
原本担心会有些琐碎,看完后却觉得惊喜。八十岁姑婆一生食斋未嫁的故事,或自己道来,或从他人口中说出,轻描淡写,三言两语,如深井水面上一道涟漪,浅浅的荡漾开来,久久不能平息。其平淡而有味道的感觉,有些像侯孝贤的电影。在生命衰老时,回顾一生,缺憾也好,喜乐也罢,都是大地上循环不息、自然而然的事情。摄影其实很讲究,蛮有意境,四季轮回,呈现出土地上有意境的画面与有意味的故事,形式感蛮强,但也觉得有些刻意之处。最感动姑婆将撒在地上的米一粒粒捡起的那段,那时我们与土地分离未久,都还懂得珍惜。故事结尾处,姑婆已经迅速衰老,无法再行走照顾自己。愿一生有一颗好心的她,在最后一程,少一些苦痛。愿她拜了一辈子的菩萨对她多一点关照。
《姑婆》观后感(二):姑婆
是一部蛮奇怪的电影,你说是纪录片,他有明显的摆拍和剧情;你说他是剧情片,又充斥着大量的空镜和生活琐碎。我唯一能设想的是导演是既不想放弃对“姑婆”这类女性的大致讲述,又试图客观全面的去进行阐述。讲述一个老人平凡的生活也不试图去赋予什么意义,这既是这边电影细腻的地方,又是无处咀嚼之处 。
这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只是一部适合观看的电影,还更应该是一部适合“经历”的电影。剧中的很多风土人情,田园和乡音,对于外来人,只能用一种平和惬意的心情去观看,无法切身体会到其中的各种情绪;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实际的生活也使得观看也失去了意义。在共情方面的表现,算是这部片子的缺陷之一。
最有意思的恐怕还是几个梳头的场景,这也有赖于前面大量的镜头和情绪的铺垫。
《姑婆》观后感(三):从前日日灯下诵经,如今却缺了盏灯。
非常细腻的纪录片,取景和意象都看得出导演的秀气和用心。在记录上,随着四季和节气一路走来,在整体结构上稍有一些松散,但也许正是这种松散与老人这么多年细小琐碎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吧。
很喜欢全片的客家话对白,听着吃力,却很亲切。也难得地了解了各种各样客家人的民俗食物:酿豆腐,莲子塔,千家米......还能配合着云香姑婆声声唱着当地的歌谣:千家米,万家粮,有吃又有藏。民间的故事和智慧都在食物里。
云香姑婆是个信佛极致的人。孩子们有没有到家,饭做的好不好,都会询问菩萨,求签告知。她又是个极致求善的人,饭打翻在地,会一颗不剩的捡拾,洗净了再吃,念叨着粒粒皆辛苦。老鼠吃过的苹果,会切碎了给老鼠,兴许它是要拖走给谁吃的。最有意思的是她是个重情谊的人,坟墓建在了姐妹的身旁,也是当初20的年纪,姐妹一句不许嫁人,她放弃了爱情,选择和姐妹一起孤老终身。很难说这不是因为本身对成家的惶恐或者周遭强加给斋姑的道德绑架。但我还是惊叹这样一个敢于脱离大众轨迹,选择了别家洪福,自己独享清福的女子。难得难得。
如今,广福斋堂拆盖,加之云香姑婆身体不适,被接到了领养的儿子家中。她感慨:从前日日灯下诵经,如今却缺了盏灯。而没了云香的广福斋堂,也暗了下来,少人问津,令人唏嘘。
《姑婆》观后感(四):有缘斋堂
第二次看《姑婆》,也许这是宗族社会最后完整样子,老人与老人间惺惺相惜,没有父权的存在,平等又温暖。 姑婆什么事都要问问菩萨,和菩萨说说心里话。蒸面要问菩萨能不能蒸得好,保佑面点做成,最后事实却是连笼屉都糊成碳。可是这不影响姑婆对菩萨的感情。 宗族的存在让人感到自己有庞大厚实的根,born的中文是“生”,前面那么多的生命在努力地把自己继续下去,继续到了活着的人这里,那时候的人怎么会感到孤独呢。姑婆年轻的时候收养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只是因为姑婆看得见小孩子没吃没穿又很可怜。镜头一转,中年的舅舅在帮姑婆梳头了,说自己不打头油,等有钱以后再打,说八十岁的姑婆要梳得嫩嫩哩。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无处不在,没有数值,没有形状。 现代社会让宗族分崩离析,人散落到城市,变成了完整而破碎的个体。传统时代结束了,新的秩序还未完全到来,现代人的归处在哪里?《无缘社会》中说,个体日益从血缘、地缘、学缘和业缘之类的社会纽带和约束中脱离出来,变得越来越孤立,越来越原子化。“商品房”这个命名就如它所展现的那样没有生命,仿佛人赖以栖息的家园只是商品。 影片的后段,大家合力捐钱的斋堂建起来了,舅舅牵着姑婆到还在施工的楼房看,一个八旬老人佝偻着拄拐艰难地上高处,这一幕足以去诉说着她对斋堂,是怎样的感情。 姑婆好几次说到有人走了,不在了。她把坟定在自己结拜姐妹的旁边。这些没有念过书的老人,早早有了一种超越现世的通透。桑田遍野,她有她心目中的大海洋,人类登月了,她有她心目中的白月光,一生未嫁,她有她心目中的状元郎。莲子塔一层一层地搭起来,她用心地祈福,虔诚地相信美好会成真,老鼠吃过的苹果,就切碎给老鼠吃,受鞭炮声惊吓肩膀毫不掩饰地一耸一耸,孤独终老变成了不变的存在,她用古老的信仰,用慈悲来体悟了清福。 时间马不停蹄地向前碾压,年轻的一代人仰起头来凝视她们,也望不清,看不透,她们这一生,一定还发现了这世间的很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