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读后感摘抄

2020-09-16 16: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读后感摘抄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是一本由[美国] 菲利普·罗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精选点评

  ●我欣赏罗斯在本书中的对于“理想主义“的诠释,毫无疑问艾拉理想主义的,这种理想主义带着天真孩童色彩,以至于伤害到了别人都毫无察觉。我欣赏罗斯那情真意切主人公对白,有时候感觉就差一点点,罗斯就到十九世纪大师水准了。

  ●既是一段国史又是内森从左棍变为右狗的个人史。得知共某黨人在米国不好混并未使我高兴,因为他们是打真军的。而对于八千万贵族,把书中一句话送他们再合适不过:“若我迫灵魂为妓,我该承受魔鬼苦难!” #三部曲之二#

  ●把没懂归咎于烂翻译()有机会再重读原文

  ●菲利普罗斯的文字有一种一气呵成魔力,读进去了就无法自拔,虽然夹杂着两个人来回回忆,在回忆中又有对更久远事情的转述,但是在前后的衔接中并不会发生过多混乱感觉,自然有几处可能因为自己停下来阅读导致的吧。感觉这部作品更像是一篇控诉书,对美国麦卡锡时代那个阶段同人群所遭受的社会压力的控诉,对生命长河追求自己真我而最终迷失的控诉,对生老病死爱恨别理俱往矣的控诉。

  ●你在一处克制背叛,最终却在别处背叛了。

  ●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关系行文有点生涩,不过能感受到内在燃烧严肃。ps:“无数的二元性将其本性成人性的结”“你像我所努力一样将自己从一切分明是谬见的东西——宗教观念,等等——中解放出来以后,你仍旧留有关于你自己美德的幻念。这是终结幻想。……每个行动都导致损失,‘他说,‘这是这个体系的熵’’‘什么体系?’我说。‘道德体系。’”

  ●想把罗斯的几部看一看,结果第一部就受挫了,翻完不知道讲的什么……只知道主人公艾拉为革命事业沉浮一生,还有成为了演员妻子的第四任丈夫,及因此而来的缠结。大多数细节都漏掉了……

  ●不考虑翻译略显僵硬问题的话,是本很棒的作品,可以聊的东西非常多,几乎是一本百科全书时空倒错的对话让人想起略萨的结构主义,但罗斯的故事考虑的方面更多,涉及文学意义历史政治失败婚姻成长叛逆、人的疯狂理智我们可以看到50年代反共潮流对美国人民思想影响,也可以看到个体在其中的挣扎与失败。

  ●3.5星吧。艾拉这个人物还是抓不住。人物纷多,而你不清楚他们在小说现实中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好特别写法,通过一个老人的回忆和一个一个孩子视角交叉回首二战之后的充满恐怖疑云的五十年代,在一次次陷入背叛的漩涡时代悲剧中,小人物遭遇着不同的道德困境和政治困境造成的悲剧。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读后感(一):一个坚强的男人 感情是不需要依附的

  只能说同情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本不应该相信一个女人 但是这偏偏又是故事进行下去的重要脉络 不想谈什麽主义 信仰 时代 背景和大环境...单单给我的感受就是 不要相信女人 你的女人...唉 想必这句话又存在了好多争议 不管怎样 仅仅当成一部文艺作品吧...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读后感(二):共产党人在美国的生活表现

  冲着作者的名号,以及小说要描叙的敏感内容——共产党人在美国的表现和生活——本书就十分值得一看了。

  能出版这样的文字,还不受影响地被余味国宝级作,由罗斯的作品待遇也可一窥美国文化审查制度相对宽容的氛围。

  不过,本书的翻译我真受不了,中文表达较差。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读后感(三):菲利普•罗斯美国的“巴金”

  摘自《深圳晚报》作者:李晓水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57年 放弃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学习,专事写作,1959年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是美国文坛的“获奖专业户”,业界 称他在美国文坛相当于中国的巴金。

  近日,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中文本出版,加上2003已出版的《人性的污秽》中文本,2004年出版的《美国牧歌》中文本,“美国三部曲”终于在中国内地齐聚亮相。作为奉献这一精神盛宴的“服务人员”之一,译林出版社外国文学分社负责人田智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1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入”中国

  田智介绍,菲利普•罗斯作品最早在内地出版,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1993年中国加入“伯尔尼国际保护版权公约组织”之前,198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收有他的作品的《鬼作家及其他:美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选》;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见,哥伦布》,陕西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该书,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反生活》,1992年该社又出版了《我作为男人的一生》。中国加入“伯尔尼国际保护版权公约组织”之后,除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2011年再版),《美国牧歌》(2011年再版)及刚出的《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外,还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垂死的肉身》,2006年版的《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2010年版的《乳房》;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再见,哥伦布》。

  2 美国活着的文学神话

  田智介绍,菲利普•罗斯作为当代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深受国外读者和主流批评家青睐,三次获得国际笔会福克纳奖,得到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古根海姆奖、美国书评奖、欧•亨利小说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奖在内的几乎左右美国重要文学奖项。因为卓越的文学成就,罗斯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他也在1970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2005年,罗斯还成为将著作刊印于名声显赫的“美国图书馆”系列丛书的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国作家。美国文学界普遍认为,罗斯与福克纳、贝娄等文学巨匠比肩,已然成了“美国活着的文学神话”。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读者对这位声望斐然的作家不大熟悉,特别是代表他最重要文学成就的“美国三部曲”在国内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版本。

  3 魅力在于呼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风云变幻

  田智认为,罗斯的作品之所以始终拥有大量读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不断追踪现实流变,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历史,以自己及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始终完整地呼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风云变幻。出于菲利普•罗斯显要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价值,译林社在1997年就买下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的版权,随后又陆续买下《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人性的污秽》等书的版权,率先向中国读者译介罗斯的代表作品。

  对于菲利普•罗斯及其作品,田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罗斯的成长和发展阶段恰逢美国犹太文学的繁荣时期,很早就跻身于美国一流作家行列。他认为,其早期作品中特别关注来自各地的犹太人,这些人的希望与成就之间有着巨大差距,罗斯总能以同情和理解的笔调叙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困惑。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放手》,便是探索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现实主义作品。罗斯在后期的创作中转向新现实主义,对美国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解读。《美国牧歌》是罗斯在20世纪末推出的“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为《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和《人性的污秽》。他再次起用其代言人祖克曼,将焦点聚集到美国政治上的大事件。此时的祖克曼已步入老年,他像罗斯一样熟悉现实社会,对美国神话看得更清楚。“美国三部曲”揭示了战后人们的内心世界,将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读后感(四):荒诞时代的疯狂剧

  就成书年代而言,一九九八年面世的《我嫁给了共产党人》是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而如果按照三部曲的时间轴,这部描写五十年代美国的作品可以看作开篇。和另外两部作品一样,叙述者是犹太男子内森·朱克曼,故事开始于六十五岁的内森邂逅高中时代的英文老师默里,两名老者的谈话和内森的回忆相互映照,衬出故事的主角,默里死去多年的弟弟艾拉,也就是书名所提到的共产党人。

  四十年代末,内森还在念高中。身材高大的艾拉酷似林肯,用“铁林”的名字出演名噪一时的广播剧《自由勇敢者》,同时还经常为工会在各地扮演林肯。

  在十五岁的内森的眼中,“铁林”是个巨人。身体和信仰都是如此。艾拉鲜明的共产主义色彩在这个崇拜汤姆·潘恩的男孩心中点燃了新的憧憬。年轻人照例有背离家庭寻求新偶像的阶段,对内森来说,艾拉是全新的亦父亦兄的角色,可以给他人生的指引。内森那位医生父亲被反衬成谨小慎微的布尔乔亚,他读艾拉推荐的书籍和报纸,去艾拉为自己营建的小木屋,也去过艾拉和他同样是广播界明星的妻子伊夫的家。他隐约感到艾拉身上的奇妙间离:住在高尚社区的伊夫的丈夫,受人戴的广播剧演员铁林,还有那个在木屋反复畅谈革命的艾拉。

  随着进入大学并拥有更多的思考,内森和艾拉渐行渐远。曾经的导师在他眼中折堕成无法解决自身重重矛盾的愤怒人物,他甚至不止一次地猜测艾拉是否出于暴怒杀过人。

  艾拉的故事说来既简单又复杂。他出生于贫穷的犹太家庭,只念完高中,在各地流浪之后参军,于军中遇到给他指引和教育的奥戴。借着天赋的高大和嗓音,艾拉成了“铁林”。他的个人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左倾力量的帮助,他是一名共产党人,同时也是个男人。渴望安定的艾拉娶了伊夫,就此开始了无休止的婚姻龃龉。

  如果说内森的视野一度被艾拉充溢,默里则用他的理性回望艾拉和伊夫这对怨偶。伊夫是反犹的犹太人,伊夫虚荣又美貌,伊夫试图改造她的巨汉“铁林”。比艾拉年长的伊夫有个二十三岁的女儿,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常见的继父与继女之间的冲突,更有伊夫和女儿之间根深蒂固的被控制与控制之瘾。艾拉发现他陷入了古怪的僵局,他本来是可以爱伊夫的,如果不是那个肥胖蛮横的继女逼着做母亲的将艾拉的孩子流产。他一次次出走,又一次次被伊夫歇斯底里的眼泪逼回形同监牢的家。他不知道伊夫的眼泪只是出于对爱的扮演,正如他自己的革命热情也是另一种扮演——人必将成为他的性格决定的角色。

  艾拉性烈如火,这注定了他最终的崩溃如同巨厦倾覆。伊夫的熟人格兰特夫妇混迹政界,他们选择艾拉作为垫脚石,用伊夫的名义写了一本名为《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的自传。正值麦卡锡年代,这部充满捏造的作品毁了艾拉的事业,并使他一度住进了精神病院。在罗斯充满各种憎恨与背叛的故事中,惟有默里一家对艾拉的支持是无条件而温厚的爱。默里也因为亲弟弟被送上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被告席,他失去教职,有好几年不得不靠卖吸尘器维生。九十岁的默里谈起艰难时日,语调惟有淡定。岁月过滤了愁绪,何况他是一个以理性为要任的人。他对麦卡锡自有评价,却也并未滑向艾拉的信仰。他对弟弟的遭遇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艾拉除去艾拉的特性是做不到的。”

  有人说,罗斯的这部作品写的是美国历史上那个人人猜疑人人背叛的年代。也有人认为这本书写的干脆就是背叛。其实不止于此。罗斯的主角们是犹太人,他们以他乡为故乡,背负犹太式的野心和悖论。他的故事总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又一重注解。十六岁的艾拉因激愤杀人,三十五岁的艾拉被一个与自己截然相反的女人吸引,并注定在四年后遭遇妻子的背叛。他差点又杀了伊夫,如果不是默里的妻子制止了他的缘故。等到伊夫被新闻界同情艾拉的人们驱逐,艾拉为她衰老孤独的死亡大笑,口吐当年杀人后的句子。时事仿佛划了一个从起点到起点的圆,在荒诞时代的疯狂剧中,人逃不开时代,更逃不开自我,人人都是脚踩无法停步的魔法舞鞋的舞者。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读后感(五):颓败时代罅隙间的人性荒芜

  关于背叛,关于复仇,并非人类这一族群独有的现象,置诸自然界比比皆是;不过若论及心机重重、波谲云诡,人类社会当仁不让可挑起大梁。事关个体,固然痛入肺腑,有切肤之感;可一旦牵扯进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更可见出那暧昧的世情与颓败的人性荒芜。小说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列入“美国三部曲”之一,显然有其野心在,个体在时代的浪潮中飘摇不定,其创伤的解剖已不囿于一个小的层面,而是折射出国族的痛楚与一代人梦幻的破灭。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讲述了麦卡锡主义笼罩下的美国社会,主人公艾拉出身贫寒,做过很多体力工作,后来成为共产主义者。二战后机缘巧合,他成了广播明星,与著名演员伊夫结婚。但因为有伊夫乖戾的女儿西尔菲娜在其间作梗,家庭一直不和,直至破裂。后来伊夫在他人唆使下出版《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一书,浮夸地将自己的丈夫与苏联间谍联系在一起,致使艾拉陷入被群起而攻之的困境,在美国社会再无存身之处。历史不能假设,可小说却为虚构,若将艾拉更换于另一个宽松自由的时代,即使还有其他种种险阻,但想来绝不会如此惨淡。而菲利普•罗斯的本事即在于,艾拉处身于这个时代,绝无拼合的游离感,而就是于此环境中真切的产物,为时代之子,著时代之色,却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美丽的美国之梦碎裂。

  艾拉信仰共产主义,以其出身、性格与早年长期所处的环境而言有其必然性,这给了他生活的信心与目标。而在哥哥默里看来,艾拉其实是一个“热爱去做一位他不知如何去做的人”,这或许可以解释其身为共产主义者为何要和一个矫揉造作的演员明星结婚,住在城里漂亮的豪宅,却经常去郊外简陋的小木屋。艾拉总在探求自己想要的,不断地努力,困惑与疑虑使其不断走上岔路,可他仍在走,不愿停歇。

  而正是狂热和矛盾的艾拉,有意或无意开启了背叛之门。对家庭来说,他背叛了妻子,有了年轻的情人;对某些原教旨的革命者来说,他背叛了革命理想,因为没有“留在斗争所在之地”。其实这均源于其本质天真的个性,他心怀梦想却必须脚踏实地,热血激荡却有环境的制约,只得行行复行行,但“永远也建不起一份合宜的生活”。而可怕的是,他这样一种性情与身份偏偏遭遇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妻子伊夫的复仇与背叛便不是简单的家庭矛盾了,直接演变为波及整个社会的大风波,将艾拉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艾拉与伊夫之间的背叛与复仇是交互的,环环相扣,直至毁灭彼此,似为快意,实则荒芜。他们均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被卷进无情的齿轮中绞碎,杀人如草不闻声。人性在颓败的时代中早已消耗殆尽,人们互相撕咬纠斗,气度全失,更有觊觎者虎视眈眈在旁,伺机利用这荒芜,挑弄是非,渔翁得利。伊夫这样软弱的女人,能够掀起这么大的风波,正是有这样的“朋友”帮助(自然,做国会议员是后者的终极目的)。在如此黑暗的大环境中,清者难清,浊者愈浊,没有人能够自外于时代。亲情、爱情、友情都在这迷雾的笼罩下,一旦沾染,挥之不去,无望亦无助。

  在另一个层面上,演员伊夫对自己所属的族群身份又何尝不是一种背叛?她千方百计地遮掩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好莱坞以伪装过活。在多年的伪饰后,她也几乎已经完全相信了自己的谎言,在生活中极其自然地流露出对其他犹太人的轻蔑与厌恶,这似乎是一个莫大的反讽。因之,当伊夫将艾拉推到人民公敌的境地时,艾拉最有力的反击就是将她的伪装尽数揭开,于媒体上公诸于世,被击中最软弱地方的伊夫,陷入癫狂的状态在所难免。背叛自己的族群身份是畸形的心理,伊夫自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时代罅隙所散发之丑恶的一种折射。有何种时代,即会孕育出什么样的社会心理,伊夫不过是其中微渺的一份子而已。背叛招来随之的报复,使这荒芜更其荒芜。

  在这样的情势中,少年内森对艾拉作为精神之父的逐渐远离,是源于精神的背叛。不过这种背叛少却了颓败之意味,毋宁说是成长道路的一种选择。少年心性渴望着叛逆,内森遇到了充溢着理想主义色彩的艾拉,适逢其时,为荷尔蒙时期对社会的逆反冲动寻找到一位精神导师。而一旦内森长大,昔时的狂热顿显幼稚之色,于是,对艾拉的渐离渐远亦莫足为怪了。在这样一个时代设下的困境中,内森的成长历程是对艾拉美国梦之幻灭的一种补充,他也在寻找自己的生活,不过未如艾拉般迷奔突,其遁世者的生活方式亦是对这个时代的回应。

  菲利普•罗斯具有非凡的历史感,在《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中重构了一个诡谲的时代,以个体的选择、背叛与复仇来折射变幻风云的正面景观或角角落落,虚构的故事较之社会学史料更有现场感和鲜活度。他显然对故事的主角抱有同情与理解,但并不避讳其狂热与迷乱,品行有亏,以致给对手攻击的口实;而对软弱的人物,他揭开其咎由自取的缘由,亦暗示在那可怜的畸形心理后隐藏的时代之丑恶特征。罗斯将笔下的人物投至那个黑暗颓败的年代,无可避免地看到他们沉沦复沉沦,落入人性的荒芜之中不可自拔,直至相互毁灭,切齿之后唯余空无。想来罗斯对这个大时代的悲剧故事并不是为了重构而重构,而是借如许梦想的破灭,暗喻一个思想混乱的颓败年代会带来怎样的人性灾难,时间虽不可倒转,但黑暗却无界限,对历史的警惕戒绝之心是不可置诸脑后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