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央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未央歌》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16 16: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央歌》的读后感大全

  《未央歌》是一本由鹿桥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页数:667 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未央歌》精选点评

  ●这样的校园故事,也不知道该说纯情还是矫情,反正现在是不会有了。每个人物光环太强了,好不实在

  ●这是属于一个过去青年浪漫臆想

  ●很不错小说推荐阅读,虽然对其中某些观点并非认同

  ●单纯美好岁月……

  ●好久以前过的一本书,还是不错!!!

  ●枕边犹有余香,西南联大令人向往

  ●我不知道这有没有关系,让我深深怀恋在南开的时光——特别离开之后。出世的淡然,浪漫的理想主义,慨然正气又不失旖旎多情,仿佛从《未央歌》的西南联大一脉相承。对蔺燕梅的溢美虽总觉偏颇,却不会消弭旺盛的阅读欲,自细微处一再袭来的共鸣突然又想再读《春之歌》了......

  ●青春,那么单纯与美好!一群伙伴各有特点,戏谑,严肃博学刻板……太让人难以忘怀

  ●完全没法看下去啊。。

  ●向往那个时期大学生活~

  《未央歌》读后感(一):长乐,未央

  很奇怪,我是在一个完全没有前进动力时,消遣着网络小说时才关注到这样一本小说。我一直在问,有没有一首歌可以爱情无关?有没有一本小说是不是可以讲点情之外的东西,诸如希望、逝去的时光,很高兴,我找到了。

  《未央歌》读后感(二):怀念校园

  很清新的一本书,虽然我的大学时代和鹿桥笔下的时代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总觉得某些章节里有我的大学的影子。单纯快乐的校园生活

  昨天忽然听说巫机场要拆了,就猛地想到了这本书。哪天还要翻出来看看

  《未央歌》读后感(三):战乱中地象牙塔

  地大物博的中国,总有小日本无法逾越的区域,昆明地方一角,在四面环抱的群山中,隐藏着这样一块宝地,一块孕育国家文化精英学校,就诞生在这个远离战中心世外桃源原来早在清朝前,就被一方堪舆先生认定,此地百年后必有一番作为的。

  恰似印证宿命的生活,不论是箴言还是参透宇宙人生,到了那个时候,这块宝地到底浮出水面,从此,托起了西南联大这一辉煌象牙塔。

  书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即被那深山密林中,捕获彩蝶收集地质石材,优哉游哉阳光明媚山坡上晒太阳学子们所惊讶艳羡!清贫的生活却孕育着认真的求学精神,因为国办的大学食宿全部担负,能到这里来读书,既是躲避战火也是过温饱的一种生存,那个世道下,这里真是太难以想象存在了,比起陪都重庆、革命圣地延安来,毫不逊色,似乎是在世外桃源里上演超越时代的旷

  冥冥之中天佑国文化,什么才是永恒?那就是怡然自得的天性,才是永恒的主题,西南联大正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真象牙塔!

  《未央歌》读后感(四):快乐大学校园

  2014.11.6

  这个版本看得真气人,好几处的省略,有点还遗漏了关键情节。就小说本身,故事并不精彩,多半是围绕蔺燕梅展开的,有蔺燕梅如何为全校所倾、蔺燕梅和余孟勤“郎才女貌”的恋情。但也不是说其他人物都是摆设,倒是都很有特点,却略显完形:比如小童,快乐无虑是他的特点,但他却往往又是那个高瞻远瞩的人,总有些怪;伍宝笙倒是比较容易在现实中发生的人:优秀但不耀眼,也总有些小空虚。阅读时间拖得有点久,故事已不能更好地记起:蔺燕梅与余孟勤的恋情,是场美丽的错觉;两个校园的明星,成就了场校园级的恋爱,却注定了失败。幡然醒悟的是蔺燕梅,她在返回昆明的火车中在梦中错把偷吻她的范宽湖当成了余孟勤。醒来时痛不欲生,一时转不过来差点当了修女。返回学校,不时还听着些流语蜚言。她是个热心且有见识的人,对此不免感到心凉甚至恐怖,为处于风暴中心的范式兄妹不平。这过程中她也逐渐意识到了对余孟勤,她并不是真爱,而是一种渴望拥有他的爱,渴望征服他的冲动。至于余孟勤的醒悟,我就不太好理解了:只能说是伍宝笙的信在余孟勤最消沉的时候拯救了他,他不能不爱她。小说的文字还是很精美,但是有些心理描写实在觉得太冗长:比如蔺燕梅被偷吻前的梦境。夹叙夹议的风格也是很讨喜,特别是常有深刻的总结。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作者试图塑造的这个校园,还是太有爱了些:让我已经很难想象得出,却也给了我一些美好的景致。

  《未央歌》读后感(五):我们不曾拥有过的青春

  或许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谈青春的话题本身就带着一种亵渎的意味,但我还是想借着鹿桥这首没唱完的歌膜拜一下联大时期那一段青葱岁月。

  其实这故事本身实在乏善可陈得很,战乱年代一群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年轻人在象牙塔里面学习生活的琐事,整部书给人最深刻的感觉完全可以用“美好”二字概括,书中人物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理想的追求与当时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你丝毫不会质疑那样贫瘠的土壤如何能孕育出浪漫主义明丽的花朵,就像是开在悬崖峭壁上的格桑花那种纤弱的坚持令人肃然起敬。

  极富讽刺意味的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竟然让人感受到远比现实生活中更可触摸的到的真实,我想这不是作者写作功力高超所致,而是源于他们身上的纯粹,在这个前提下,所萌发出的情感也都是纯洁无暇的,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我想连作者本人在内写此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只是出于内在情感表达的需要。你可以质疑他的人物设计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人评价此书更像一部长篇的散文诗,可以忽略掉人物情节唯余情感,但我却想说这些并不妨碍我去感知那个年代,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部生动的历史书来看,不可否认的是情感也是带有时代特征的,今时今日的我们很难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情感上面彻底的自由,青春也早已褪去了青涩的味道,摇身一变成为肆意挥霍的标的物。纵然是年少轻狂,此轻狂也不再是不谙世事的懵懂无知了,更多的是逼人的张扬,是一种外放的张力,青春时常呈现的是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