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乡土中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字

2022-03-28 03:3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字

  《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60,页数: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中国》精选点评:

  ●过去永远深刻的影响着现在与未来。无论中国怎么改变,脱胎于乡土中国的人情社会都难以改变。

  ●第二次读。第一次读在03年,去今十年矣。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

  ●本书“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发现每个社会结构中与其配合的原则。着重比较了社区格局、礼治与法治、家族与家庭、四种不同的权力形式、血缘与地缘、文字的不同作用等方面。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稳定的社会又源自农耕社会的特点。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附着于耕种的土地,安土重迁,人的流动性很低,进而是活动空间的孤立与固定。这些特点的结果是,乡土社会是一个“富于地方性的社会”、“熟悉的社会”、“稳定的社会”。稳定与熟悉,影响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看到很多前辈的批注,哈哈哈!

  ●条理好清晰……作为一个议论文常常写成散文的人表示好羡慕TT

  ●费老对于中国底层文化的人类学解读是当代中国学者也无法跨越的基石。

  ●半个世纪前的乡土化中国,今世依稀犹存

  ●书是好书 就是读得太浮躁没太明白╮(╯_╰)╭

  ●这就无比经典了……

  ●这貌似是简本?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关于“私”的小问题

  图书馆借到的1986年印刷的书,上面有不少前辈批注的痕迹。费老先生的观察与提炼后的分析都非常鞭辟入里,从“土”谈到“愚”再谈到“私”,然后引出本书的重点差序格局和四种权利。

  我虽然在城市中长大,但仍然能对许多书中的现象与描述感同身受,大概是因为“乡土”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短期之内很难去除,或者说永远无法去除,因为所谓“仁义礼智信”根植于中国文化,哪怕是如今追求西方思想的年轻人也难免潜移默化受着影响。由此看来“乡土中国”一名实在是生动,从农业文明到乡土社会到差序格局再到礼治文化,都是“乡土”赋予中国的一切。

  但看完此书我也有些问题,书中认为“私”是中国自我主义下差序格局的体现,但西方个人主义下的团体格局就不会导致“私”吗?“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代表的固然有群己界限的不分明,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占小便宜的贪婪心理,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弱点。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了只好放到这里

  这几乎是迄今为止我从图书馆借到的所有书中翻得最为破旧的一本,我甚至希望豆瓣书评可以增加添加照片的功能,封面三分之一缺损,我一度以为手写体的“费孝通”是图书管理员因为封面无法辨识而自己写上去的,直到看到真正的封面= =

  闲话不多说,这本书自上大学以来不断有老师推荐,起初我总抱着“不是我研究兴趣所在”的态度不愿触碰,这次看到导师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与此并不太大关系的人也强力打星号推荐,遂借来一读,一开篇就欲罢不能了。

  大致想想,让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第一篇乡土社会就让我一下子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关于土地是中国人的根,那种无限眷恋的如同对于母亲一样的感情

  2.我本身是个喜欢理论的人,特别是最近对社会学、人类学里面的概念、方法很有一睹为快加入自己运用的欲望,对于费老书中提到的种种概念、方法很有兴趣

  3.费老很多思想打破了常识的观念,而打破的过程逻辑通顺,读来让人颇受启发

  4.全书都在强调一个观点:施行变革时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尊重中国的传统以及国情

  《乡土中国》读后感(三):读来酣畅的田野调查报告

  本文首发于网站 什么值得买

  费孝通先生著,97页,14篇文章

  建议闲暇时间阅读,每篇文章都是很轻松的,毕竟是田野调查的内容报告。当然,也可以一次性全部看完,对文章所勾勒的乡土中国的认知程度会更深刻一点,噢,也可以先看看社会学的入门书籍比如曾经提到的《社会学与生活》,对这个学科的分析手法与观点有个大体了解后对此书的认知会好很多。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我看来社会学是一个很有趣的学科,对社会的描述和分析对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有好处。

  全书利用14篇文章,描绘出了一幅“乡土中国”的图景,并利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形成这幅图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而由于写作时间正值西风东渐时代,其中所描绘的东西对撞倒也和现在过年回家的同志们所看到的碰撞相类似,这也是阅读该书的一个原因。

  最值得概括的其实就四个字: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四):西南联大这本教材带你解锁“讲道理”的正确姿势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中国.. 中国

  由于我文笔拙劣,理论水平有限,没有以杂文型式理清文章脉络,写清我关于此书的思考,所以读书报告部分采取分点式探讨的格式。

一、读书笔记

1.少做廉价的批判

  记得一个教授说,要想了解中国,必读《乡土中国》和《儒教与道教》,《乡土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人类学比较研究书,承教于马林诺夫斯基和潘光旦,费孝通可谓学贯中西,《乡土中国》的理论水平不必多说,但比起详尽的理论,更可贵的是他思考中国国民性时的治学态度。

  他像一个外星人一样审视中国,审视中国人民,对中国有踏实的了解、敏锐的观察、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感同身受,却不像林语堂那样感情泛滥。心存忧患,却不像柏杨那样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廉价的批判。自始至终,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

  除了关于中国国民性方面知识的收获,这种理性的治学态度,很值得人文学者尤其是新闻从业者学习。

  费孝通关于中国婚姻观念的剖析是这本书最让我瞠目结舌的地方: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亲戚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 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理解了这些东西,就能够理解很多中国年轻人认为的不可思议而长辈觉得顺理应当的事。

  因为没有效率,中国的年轻人在人类的自然生理恋爱期内不被允许谈恋爱,一出大学,却被要求立即结婚,立即生子。感情与效率无关,所以没有感情也能结婚,是的,在中国传统的中,没有感情才是正常的,才最稳固,最有效率,西方婚姻建立的基础、粘合剂:“爱情”,在中国的家庭中是种“反动的分离因素”。

  然而,中国长辈和年轻人之间在今天何以形成了关于婚姻观点的差异?

  然而,爱情作为人类的情感,和实在的社会分工比起来实在是脆弱易变。

  若以问题思维为导向,在现阶段,我们要做好文化工作,保护家庭,同时应对趋势,长期努力完善社会职能,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修炼内功。

3.法治在礼治的中国

  在谈礼治与法治之前,费孝通先介绍了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而西方是一种团体格局的社会,团体格局与宗教神学有关,所有人在圣父面前是平等的,神对每个人是公道的,一视同仁的,是爱的;统治者是神的代理者(minister),代理者代理的资格来自于人民。

  在谈法治与法治时,费孝通从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实施的条件两个方面比较讨论了西方的法治与中国的礼治。

  从事实的条件方面来说,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的变迁慢,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而在现代社会中,因为社会变迁实在太快,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在应付问题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应付共同的问题,由力量控制各个人。

  礼治与法治的不调和之处也逐渐产生,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有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而在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

  如今,在媒体与法学界,批评中国人法制意识淡薄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为什么很少人反思,西方的法治可能不适合中国。

  私人为,当今法律界的一项重要责任是将西方的法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实实际结合,创造出适宜中国的法律治理模式,促进中国发展,同时也为世界法律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中国作为一个曾经创造出《唐议疏律》,领导世界法律文化的文明,我充满期待。

4.必要的虚伪

  虚伪,在《新华字典》中解为:“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在日常用语中是贬义词,不是什么好词,但费孝通却从中国社会权力的构成与性质,社会的流变速率方面指出,虚伪是必须的,甚至具有积极意义。

  费孝通将权力的性质分为四种: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其中,他指出,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以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为主要权力,长老权力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不是统治关系,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

  文化是一种很有效力的工具,我们要发展记忆,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例如,词是人生活和时间最主要的桥梁,没有象征作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如要生活也不能超过禽兽。教一个人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不仅是为了让他适应社会,更是为了让他在这个社会立足,享受这个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传统社会中,流变较慢,文化会训练出与事实相符的行为,遵照文化行事即可,因此文化传统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而现代社会,文化与变迁的世界脱节,但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留一个面子,而且伏尔泰的话说得很好:“我们需要上帝,哪怕没有上帝,我们也要造一个出来。” 我们需要一个形式上的传统来维持嬗变中的稳定,所以对于传统的“反对”,随着时间,逐渐变成了“注释”,注解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其中,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通过虚伪,社会文化不仅保持了传统的形式,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为事实需要的改变打开了方便之门,阴阳两便。

二、关于作者的思考

  优秀的作品总能透视时代《乡土中国》,这本费孝通36岁时写的一本人类学比较研究的小册子,在如今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冲击日益频繁的时代里,不断被提起,书中费孝通对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与思考,如黄钟大吕,不断回响,读来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