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美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18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是一本由[法] 让·波德里亚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精选点评

  ●《学霸去旅行》《去,你的美国》《后现代、从一个人旅行开始》《出发吧、鲍德里亚》《装13的艺术》……

  ●“所有东西都被仿真出现。”“当唯一的美由整形美容手术创造,当唯一的都市美由绿色景观手术创造,当唯一的意见民意调查美学手术创造……现在,随着对基因操控,整个人类的整形手术终于来临了。”

  ●美国..并非想,亦非现实。这里的一切都是现实而且实用的,同时又是梦想之中的。唯有欧洲人才能到美国的真相...美国人模仿没有感觉,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是模仿的模型里根可信度正在于其微笑透明性和空无性...政治表演丑闻道德审判大众传媒沆瀣一气,彼此模仿,左右时局...

  ●旅行中的文化地理观察对称的、明亮的、压倒一切的抽象性。

  ●对美式微笑与礼貌进行极致吐槽

  ●魔都和文中的美国有相似,书的前半段我还是很喜欢,对我所研究传播学理论非常契合,然而,书中后半段对美国的文化分析,我完全没有任何感觉,看这本书的后半段时间还不如去补完福柯

  ●波波脑残粉- -

  ●美国没有文化,只有文化的绝对拟像;没有欲望,只有其仿真。是绝对原始性和绝对现代性交媾的乌托邦,没有所谓第二等级——自反,双重,异端,分裂,历史意识——也即欧洲社会的「邪恶意志」。第二等级的缺席宣告着一切批判与美学形式的消失。美国是沙漠中一部屏幕泛着蓝光电视机

  ●如果你不理解他,他也会逼你理解他~~

  ●很灵的一册小书,封面也配得好,这种书就是几分悟性读几分吧。

  《美国》读后感(一):美国异闻录:读波德里亚

  这书大一时候购于品聚书吧,大学还没念完,离学校最近的那品聚就黄了。那时候读不通波德里亚,特厌弃他。行了,您已经知道我要欲扬先抑了哈哈哈。 就这么的,一本口袋书,读了四五年。还是读完《符号帝国》才想起来还有这么本书吃灰。前言里见提到罗兰巴特想自己的直觉没错,这俩书就得比着读。 讲沙漠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圣特蕾莎看见作者写到这四个字,激动得讲不出话来,心想:别急,你读过的书绝不辜负你!来日方长呢!! 再就是:一流的学者不跟你拽名词扯犊子,他跟你谈生活比方前一阵看的十三许倬云老师那一期,老师上来就跟你谈水浒传西游记,一把年纪老爷爷实际生动得很。波德里亚也是,谈高速公路赌场和沙漠,不喜欢美国佬的广告,说人家生活政治技术娱乐全是戏仿、拟象,又说人家美国全是死人,山间别墅就像陵园。你看看这老先生!媚俗啊,我也媚俗,想想今日中国,就越发不忍心看美国遭这种骂。 我脑海中一个老头,开着车奔驰在广阔的公路上,一边啧啧称奇一边鄙夷,浸泡在文化震惊里软化了一部分欧洲角质,又着迷又怨恨,梦醒了不知道今夕何夕——这个形象还挺可爱的。

  波德里亚,俺爱了,法国的人文社科可以多多读起来!争取多读点更难的。

  《美国》读后感(二):从跑步的小切点看自由观的不同

  读鲍德里亚写的《美国》,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话:“就像节食、健身和很多其他事物一样,慢跑是一种新形式的自愿奴役。”莞尔一笑,因为本人不是挺喜欢跑步的么。

  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是一种对欲望的顺从,是欲望对于个人的禁锢。在他眼里,自由是克服欲望,与本性逆行的行动。这是真的自由,因为你控制了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让冲动和下意识去指导自己。桑德尔说他的观点乍看很奇怪,但是细想却又觉得说的是对的。

  而鲍德里亚也很好理解。节食、健身、好的形象,是社会对于个人施加的压力。迫于这种压力,人们才去做一些需要忍受痛苦的事情。在鲍德里亚看来,这是一种苦修。社会化了的人遵守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行事方式,如果说这是接受奴役,它就是社会化必然带来的副产品。

  好了,肤浅如我,在这里是否可以说鲍德里亚和康德先生打架了呢?如果按照康德的说法,现代人瘦身塑型,无疑是得到了真自由。在鲍德里亚看来,这还是一种当事人几乎无法意识到的受到的奴役。

  此外,既然是“自愿奴役”,(这里只讨论政治领域之外的社会生活范畴)自愿这个动词在鲍德里亚的语境下,是不是可以部分抵消“奴役”的负面性呢?“自愿”意味着选择权,选择权又是自由的核心。即便承认我是被奴役了,但这却是我自愿的。我接受社会化加之于我的束缚,因为不愿意辛苦地、孤零零地抵抗社会,这算不算是一点点的自由呢?

  哲学真是个迷人又恼人的东西。

  《美国》读后感(三):美国

  波德里亚描绘的星形美国,是高速公路上空寂而绝对自由的美国,是拥有沙漠共生的美国,是拥有汽车旅馆和矿物表面的美国,是在符号,影像,面孔和道路上的仪式行为的不可思议的冷酷无情的连续中,来来回回搜索考察的美国。

  “在这个国度,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对比:核子宇宙日益增强的抽象性和一种原初的、出自内心的、不受控制的生命力之间的对比。这生命力并不来自其根基的牢固,而是来自根基的缺乏,一种新陈代谢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性之中,也存在于工作、身体或贸易之中。归根到底,因其空间,因其精湛的技术,因其粗暴的良知,包括其所开放的仿真空间,美国是现存唯一的原始社会。迷人之处,在于将其当做一个未来的原始社会,当做一个复杂的、杂交的、最拥挤的社会,当做一个充满残暴的然而因外表多样性而显得美丽的仪式的社会,当做作为某个无法预知结果的完整的社会事件的社会来游历。这个社会的内在性已经侵袭了我们,但因缺乏过去而无法被思考,因此从根本上说还是个原始社会。”

  未来的原始社会,拟像仿真,沙漠状态,比任何深思熟虑的解构都更彻底、更暴力。虽然部分解释有种让我看穿越剧的晕眩扶额感,惊疑不定。但其摧拉枯朽的观察表述,还是匪夷所思的深刻与纠结,其实,就好像当你不去追问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世界还是直接粗暴简明有力的,但是循环往复的宇宙程序,反物质和万有引力之间的各种博弈。当然貌似已经证实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反物质完胜。不过人类啊你们这种演算敢不敢再精巧一点,然后完全偏题啊。好吧,作为感情不甚细腻的小姑娘,以隐约不定的姿态肢解尚待言明的恐惧或者自由或者种种,可能是异禀天赋,但更有可能是发育迟缓。波德里亚究竟是何方妖孽,即使是三个月的游记生活,也要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自觉好嘛,不要让人轻易走火入魔好嘛,看来有必要翻翻科普,应该会很有趣,Mark之。

  《美国》读后感(四):零度文化的美国

  “正如波德里亚所言,作为一个欧洲人,只有到了美国才能理解欧洲,或许,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当下阅读《美国》,多少也可了解一下我们中国自己。 因为,在当今这个已经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我们已不可能仅仅通过我们自己理解自己。” 这段话来自译后记,波德里亚不仅是把美国当做后现代的文本来分析,也是他写给欧洲人看的。“让我们把应得的赞美给予这个国家,将目光转向我们自己的风俗的荒谬之处,这是旅行的益处和愉悦。为了看到和感受美国,必须至少有那么一瞬间,你曾在某个市区的丛林中,在多彩沙漠中或在某条高速公路的弯道上感觉到欧洲消失了。必须至少有那么一瞬间, 你问过自己,“我们怎么能够是欧洲人呢?”” 美国是通波德里亚用一种消除了所有学科边界的后现代理论新模式将完全不同领域的材料和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的例子合并在一起写成的,所以结合书中举的例子来读这本著作还是很有意思的。波德里亚以游记的形式来写,他声称“关于这个回家他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沙漠里、城市的街道中学到的远比从美国的学术界学到的要多的多。”本书最多的特点也就是从细微之处来理解美国社会,细节的呈现有时候比宏观的谈论更具说服力且更生动。 谈美国,较为重要的一个关键贯穿全书的词是沙漠。这不仅是它地理上的特征,指美国中西部自然的真实的沙漠,也是文化意义上的沙漠。自然特性,“沙漠均一,冷漠,空间的无始无终,以及单调,枯燥,荒凉,非人化,还有不时产生虚幻的海市蜃楼,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文化上“各种矛盾的、反差强烈的事物都在沙漠中融为一体。“它浑然天成,以一种自发的原始状态展开,对无意中所融汇的各种矛盾事物和混乱性视作自然和当然,而丝毫不考虑这些事物在其原初存在中所具有的美学和意义,但这种判断的缺席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并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即波德里亚笔下的沙漠文化。” 波德里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以批判的目光来看符号化等现象。所以书中也有很多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批评。 碎片化特征使得阅读虽有趣味,但很难成系统地来谈,这也是我读书遇到的问题,很难讲内容系统化来理解。 所以下面就美国这一现存唯一的原始社会进行碎片化的理解与总结。 1慢跑者。每个人都在孤独地奔跑着,甚至没有胜利的念头,只是为了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做到了。”做任何事只为证明自己有能力这样做。跑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超越自己的极限。慢跑是一种新形势的自愿奴隶。 2超真实。由符号建立的世界比现实更真实。“美国既不是梦也不是现实,他是一种超真实。超真实是因为 这是一个乌托邦,然而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已经实现了的乌托邦。”所有的东西都能被仿真再现。美国可以让一切不朽。他们的博物馆里可以陈设现代物品。 3迪士尼。“迪士尼的存在使我们相理性存在于这个充满童趣的乐园的的围墙之外,而不是被到处皆是的天真无知所取代。”它只是对想象世界的拙劣模仿。就像“监狱掩盖了社会上所有人都被监禁的事实。”迪士尼给了我们一种想象,监狱给了我们想象,以为自己存在于真实之中,存在于自由之中。 4无文化的力量。“我们永远追不上他们,我们永远无法拥有他们的直率。我们只是隔着五十年的落后差距在照搬他们,拙劣地模仿他们,而且还不成功。我们缺心少他们的灵魂和胆量,这种灵魂和胆量可以被称之为文化的零度,无文化的力量。我们或多或少去适应是没什么用的,我们永远无法把握他们的世界观,就像美国人永远无法把握欧洲先验的、历史的世界观一样。就像第三世界国家永远无法将民主和技术进步的价值观内在化一样。根本性的裂痕是存在的,而且不可能被跨越。”美国是一个无历史,无社会的国家,同时这也使他变得大胆无畏而天真,它具有一种原始的魅力。它不梦想乌托邦,而是直接实践了它。他们有的是实用主义心态。 5摘录。“在频繁造访西部富裕的牧场主或制造商时,里根从不曾想到过会有穷人存在,甚至没有触及这个问题。他只看到财富不争的事实,权力的同义反复,并将其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穷人注定被遗忘,被抛弃,消失殆尽。这是“必须出去”的逻辑:“穷人必须出去。”财富和效率所发出的最后通煤将他们从地图上抹去。这样做合情合理,因为他们品味糟糕,偏离了普遍共识。 “世界已经被假定是解放了的,无须再为什么事物而斗争。”?? “保护一切,侦查一切,限制一切——着魔的社会。”

  《美国》读后感(五):美国!美国?

  美国!美国?

  卡夫卡一生没有到过美国,却是有了《美国》这样一部长篇,并且提到了那个著名的女神像。可见,谁也不能阻止我们对美国的解读和想象,寄情寓意,哪怕仅仅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何况让·波德里亚还亲身到过美国,虽然只是停留了短短三个月。

  让·波德里亚所著《美国》一书的开篇,就已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寻找的从来不是“社会和文化的美国,习俗和精神深度的美国”,由此,可以断绝我们想看到美国式的故事、好莱坞故事式的念头,作者眼中的美国是提炼的、抽象的,而又矛盾的。

  所以,对于美国最为世人津津乐道、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全书只选取了纽约,而且只给予了小小的一个章节。“没什么比纽约的街道更紧张、更令人激动、更吵闹、更生机勃勃的了。”四下里充斥着人群、喧闹、广告和音乐,然而在这样的城市里,却是有着独一无二的孤独,因此对纽约的一场马拉松比赛,让·波德里亚才会把之解读为是一种对拥挤状态的纯粹迷醉。

  书中明显地表达了对建筑的关注之情。建筑的背后正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下意识的流露。纽约的一幢二十层大楼整个地垂直滑向土地的中心,作者认为这是现代的神奇艺术,与之相比照的是童年时代的焰火,仿佛人类的理想得以凝固地实现,然而笔锋一转,作者认为这种垂直性注定不能永存,未来的城市将来变得辽阔无比。在让·波德里亚颇为挑剔的眼中,他四处打量,穿透过或是“到此一游”的平庸,或是盲目的顶礼膜拜,为我们指出了那些或宽广,或新奇,或现代,或先锋的建筑本义——旅馆顶层的旋转酒吧,整个城市围绕着它静静旋转,旅馆内部又使人感受到如迷宫般的眩晕;加州某所隐藏于松树、田野、河流之间的一座校园,理想的家园,可也因受这令人愉悦的植被和学术开放气氛而使得自己像一名囚徒;而那个对称的,透明的,明亮的盐湖城,则是四下里充斥着浮华壮丽的摩门教的对称,完美阴森的大理石,在作者笔下,他认为这与另一端堕落的拉斯维加斯可形成鲜明对照。

  《美国》一书即使可以勉强归为游记一类,那这样的游客也是不那么令人愉悦的。短暂的逗留,使得作者更得以如一名陌生客,警惕地抽身于外,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对这个旷日持久的世界性符号心存狐疑地上下打量,甚至有的地方还按捺不住职业本性,操起哲学家的解剖刀,扒开那毛细血管,条分缕析。所以远非到此一游,或猎游好奇,他是审慎的,有备而来的,乃至挑剔的,批判的。他号称“整体的信息被包含在每个元素里”,沙漠中某个最不显眼的加油站,中西部某个小镇任意一条街道,一个停车场,一幢加州的房屋,一家汉堡王快餐店或一辆斯第贝克汽车,他就能看到整个美国。这并非一味的自大,而是来自于一名哲学家的自信,更准确地说,是对观察事物方式的自信。

  书中描写了一个矛盾的美国,“在这个一切都极度丰富的世界,他们却要挽救一切,节约一切”;描写了一个快节奏的美国,“我们已经无法再有一个去重温一部电影的美好习惯”;描写了美国人免疫性的、广告式的微笑;描写了一个“因财富、权力、衰老、冷漠、清教徒主义和精神洁癖、贫穷和浪费、科技虚荣心和无用的暴力而完全腐烂的世界,却又是有着世界之初的模样的世界”。

  虽然《美国》始终在拒绝着讲故事,但最富吸引力的依然是那些场景的描写。美国人无法摆脱的恐惧,是对灯的熄灭,所以处处都能看到“灯火在屋子里彻夜长明”,“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亮着灯”“大白天的汽车都亮着白灯”,继而是电视。让·波德里亚不惜重复之嫌,不厌其烦地一再描述着破落的旅馆,蒙尘的镜子下,电视机却一直开着,可以从大街上透过住户窗帘的一角看到电视屏幕,或是屏幕的反光。电视常常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运转,“窗帘是破的,水停了,门在摆动,但每个房间的荧屏上,都有一个评论员描述着航天飞机起飞的情形”,这样的情景简直是一部充满末日氛围的科幻小说。让·波德里亚这种对于美国本土内沙漠般荒凉的迷恋,可在另一个艺术家维姆·文德斯那里得到映证。后者拍摄的名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里,这个国家的公路笔直地穿透过沙漠的荒凉,小镇的寂寥,或许是觉得这样还不过瘾,文德斯后来又拍摄了大量如此内容的照片,集为《一次》出版,书中对美国的拍摄视角正好与让·波德里亚相映成趣。

  “美国是实现了的乌托邦。它实现了我们所有的梦想,包括正义、富庶、法治、财产、自由。它对此坚信不疑。最后,其他人也都相信了。”让·波德里亚在书中如是说。是的,即便它对我们是如此的陌生。而当我们踏入之后,我们或许才能发现身处的仍是一个无解的生活,或是巨大的迷宫之中,而之前一切所谓的美好也不过是一个看上去更真实的想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