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锦集

2020-09-21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锦集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本由(德)托马斯·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12 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布登勃洛克一精选点评

  ●汗诺和伯爵显然有基情

  ●他的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一部。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性格很像我!估计我们的衣柜差不多一样。但确切地说,我的性格应该是托马斯+他儿子。托马斯曼确实了不起!25岁出版的作品,从23岁开始写了3年。而且我一直认为他是gay,或者至少也是双性恋!

  ●工商界的荣府……

  ●即便不以《浮士德博士》或《魔山》为参照,这本读起来也算是出奇流畅,几乎不排斥消遣式阅读,有的片段静谧平和,隐约有德国浪漫派(如施笃姆)的氛围。前部分构架和推进得极稳,第九部开始竟还能陡然发力,一些章节,如九部第五章,十部第二章,是单独成篇的佳作。曼对主题人物处理,总让人觉得有对更宏大深邃整体性气质历史命运暗示,而这部作品也明显表露了他对疾病表征内涵迷恋,以及对时代精神特质关注。26岁时的曼不仅写作手法稳健老练,而且心智及其“成年”,这一点比前者更惊人。再及,翻译也很有水准

  ●如果说悲剧是膏腴的盛馔,喜剧就是清肠的茶水,如果说悲剧是有待赎偿的罪愆,喜剧就是一台弥撒小说的树上悲剧和喜剧处处并生,则是一树的灿烂。因为是表演,所以时处要尽心投入,因为是表演,所以无非是表演。托马斯曼写人时,读者很难发现对于人的外貌为了描写而作的描写,他的描写从来富于形而上戏剧感,而在托马斯曼,人的戏剧感就庶几人的性格了。可以说,托马斯曼是同情这些演员们的,甚至不乏不言中的偏爱不然他怎么能指望他所写的东西打动得了人,但是托马斯曼又是极公正的(至少对于主角们),他对演员们的弱点脾气了解之深确保了这一点,而也只有基于公正的同情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同情。

  ●成为2016年度弃读的第一本书。开头时对德国的亲切感逐渐被后来冗长平淡无奇叙述拖到靠惯性才能每天读几页。至今,近四百页以后,在这样失的夜晚都不是阅读的首选,对任何人物没有形成共鸣,对后续故事发展完全没有好奇能力有限,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不敢妄评。想想阅读的机会成本,及时止损好了。

  ●感觉太过正统严肃,使得不好

  ●德国人就是文体不行

  ●开始读这本书的前几天才去了吕贝克,这样一来故事似乎就在眼前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一):想要的和能够要的

  很久之前过这本书的节写本,现在觉得缩写实在太好了,不仅保留了几近完整的情节,还延续了原文的文风;

  原来富不过三代这个俗语,也适用于德国家庭;

  一直以来,这是我认为写的最好的一本描写家庭兴衰的书,尽管没有战争、灾祸、社会斗争作为背景,表面上也没有气势恢宏的框架,只是平静的描写一个家族的生活,也令人震撼。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二):那時,我青春尚在

  对于十余年前的我,为何会机缘巧合地读过这本书,要拜贝塔斯曼所赐。从书友会的书目上选了这本经典小说,在那之前对托马斯·曼的了解只是从报章上看到过一则故事,说他知道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正在家里洗脚,大喜之下,赤脚就冲出了家门。

  这本书很厚,当时买来的就是精装本,记忆中看了很久才看完。对于少年的我来说,着实乏味。这本家族小说延续了十九世纪末的现实主义流派,以在如今称得上恢宏的篇幅来刻画德国某小城里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托马斯出版这本书,是在1901年。本人对历史了解不多,不知当时的世界情况如何,可在托马斯笔下,布登勃洛克一家显然是逐渐步入衰败了。

  小说里有不少有关哲学的内容,譬如叔本华、譬如尼采。估计我自己如今依然会觉得乏味。

  在我看来,一本小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衡量它的价值的一条标准。

  我比较怀疑它是否能通过这条检验。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三):ummm

  豆瓣猜對了

  我的確喜歡這本書

  當初去看他

  是因為

  1.他是托馬斯曼寫的,我看了魔山,準備從下本書中尋找新的關於吃的描寫

  2.他拿了諾獎

  第一個看到的版本不是這個

  高中圖書館借的

  直覺不想還

  後來沒找到那個版本

  就買了這個

  翻譯貌似都是一樣的

  但是那個看著更舒服

  白色封皮

  黃色紙

  哀

  都是無奈地還給了圖書館

  為毛好貨都被不care的人收了。。

  跑題完畢

  魔山沒看完

  四年了已經

  這個就翻了無數遍

  拿這個催眠

  常常看著看著就不分晝夜地睡著了,比五三什麽的都管用

  (雙親大人還以為我在學習

  進來一看竟然是在看小說)

  倒不是說他無聊

  hell no

  不然我也不會看這麼多遍不是

  只是想Point out 一點

  大部頭不管再怎麼精彩,都是擺脫不了印刷安眠藥的宿命

  效果很牛叉

  看此書,就好像看自己的家史一樣

  大部份是不一樣的

  但是確有異曲同工之處

  怎麼說

  umm

  就是幸與不幸的形式是不同的

  本質是一樣的

  恩,

  總之是本即使不無聊也可以讀得書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四):时代之流

  古典派小说的深沉美感在这本小说里面表露无遗,不用机巧的小说结构或叙述方式,文字展现出特有的端然感和寂灭感,连绵不断地把读者步步深入带入那个家族的历史进程。由盛至衰,像一条溪流一路流经沿岸各处,由最初澎湃渐渐消失于无声。主要集中于长子托马斯,次子克里斯蒂和小女儿冬妮,年少时前程似锦的幻象最终妥协于现实溃败,或者失于生意,或者失于婚姻,或者失于自身软弱。作者描绘的世事变迁如草木枯荣般自然,主人公们的挣扎也是徒劳,我们洞若观火地看着他们踏错的每一步,但是在当下的世界他们别无选择。没有一个显著的转折点,凋零自然得如时间流过。作者呈现了一幅全息画般的长卷,连颜色都鲜明不已,包括其中的天气、房间、街道、波涛,人物穿梭其中,说着被指定的台词,命运在前方等待。很多时候作者用外在的事物如镜像般呈现人物的理和现实,通感般的境随心移。

  小说快结尾的时候叙述了小约翰一天的生活,以他一曲即兴钢琴曲作结,精彩无比。每一个小节和音符都被具象化,缠绕在他的想象中,山涧和巨龙,祈求和忏悔,即使听不到那钢琴曲但是也完全被带入到了这么一个情境之中——他那被束缚而不得解脱的灵魂,华彩只在刹那而不容于现实。这段给我印象太深,诉诸于文字的听觉展现得竟然淋漓尽致,像同时耗尽了作者,书中人和读者的全部力气。“这就是小约翰生活中的一天”,作者这么写到,其实这也是他的一生。

  书中有一段托马斯对大海的描述我也非常喜欢“看它们怎样涌上来又撞碎、涌上来又撞碎,一个接着一个,无穷无尽,没有目的,苍茫而凄凉……然而它却像一切简单的不可避免的事物一样,给人以镇静、抚慰的力量……喜爱大海单调的是怎样意中人呢?我想,大概是那些对于错综的精神世界观察得太长、太深的人吧……眺望高山峻岭的目光是稳定、傲慢、幸福的,那目光里包含着奋发、坚定和蓬勃的朝气。但是那辽阔的大海却永恒地滚动着波涛,使人感到神秘、麻木和命运的不可逃避……"。

  这本书是关于一个家族的编年史,但完全脱离了事件堆砌的流水账形式,并且着重于人物的心理波动——托马斯曼的心理描述不像亨利詹姆斯那样巨细无靡,他会抓住一个情绪的时刻然后纵深,观察并追问,分析并徘徊。每个人物都好像在吟诵一个低沉的咏叹调,试图说服自己般的自语。怅惘、失望和忧郁感是那个时代给予他们阶层的基调,昨日光辉不再并且错失了迎接未来光芒的那扇门。于是我被这样的叙述所捕获,随着他给的线索而向前并沉浸,他带着我们用当事人的眼光注视着那个时代,并被裹挟而去。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五):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久闻这本《布登勃洛克一家》大名,也对之前看过的一些托马斯·曼的中短篇(《威尼斯之死》之类)感觉不错,最近也便看了这本让托马斯·曼少年成名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看完之后就觉得,其实这部作品根本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看,甚至很无聊。

  六七百页的书,写了一个家族的三代人,而这其实脱胎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托马斯·沃尔夫曾经说过,一位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通常是自传性的,这句话放在托马斯·曼身上正合适。托马斯本人经历的正是自己家族衰落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作为没落,但依旧家境不错的曼兄弟是如何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双双走上写作之路的过程。

  托马斯·曼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是21岁,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是26岁。当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写出这本厚一本书已经不容易了,而其实是这本书在当时确实算不得差。

  当然任何作品都是有其时间属性的,我们在评价一部作品时,比如要考虑其时代背景,那些超越时代依旧能获得好评的作品,即是名著。那要如何超越时代呢?文学作品的核心是人性,而人性的表达也同样不可能脱离时代。而我们反过来看这部《布登勃洛克一家》又看到了什么呢?

  故事的开始还是不错的,但随着故事的进行,我只能看到无聊的商业斗争,和做作的所谓“哲学”。作者在书中曾多次暗示那本《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曼对于哲学的人是的来源基本都来自叔本华,而去缺乏自己更进一步的思考。作品本身对于商业斗争的描写无非是两个,或几个家族之间的斗争,而并没过多涉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也就是说,所谓”一个家族的没落”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没落,他虽然认识到了衰落的必然性,却对这种必然的衰落抱着同情与失落的感情。说到底,就是托马斯·曼还是年纪太轻了,而这也与他本身的社会地位有关——比如我们不可能指望普鲁斯特去写普罗大众的生活。(顺便说一句,托马斯·曼在政治上是个保守派,一战时期威廉二世的支持者)

  故事的人物刻画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比如冬妮这个人物就挺招人喜欢。冬妮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到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逐渐变得不再年轻……不过对于众多的其他人物,有些还是显得性格特点不够典型,甚至某些人物在某些情况下的行为显得非常奇怪。而且除了一群中产阶级商人,作者更是对其他普通人缺乏关注。

  而且作品本身也太罗嗦了,一个个无聊的细节,重复的叙述,相似的结构,我觉得起码应该把它的篇幅裁掉至少三分之一才行。

  如果说这本书有读的价值的话,那就是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如何,其他的还是算了吧。我更推荐托马斯·曼更晚期的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