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摘抄
《扭曲的人性之材》是一本由[英] 以赛亚·伯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著作的缺憾在于,没有被更系统地梳理(他是狐狸),甚至许多地方用的都是广播演讲稿,以致容易使人怀疑,不是其格局,而在程度。就其处理的观念史来说,多有交叉,以致他在不同的背景下论及相近甚至同一主题,其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涉及人物,最后甚至表述句式与引语,大都重复(有的间隔十年)。最后的解决方案在《浪漫主义的根源》得以显露,或以思想家、观念史为线索进行梳理。
●伯林自称为一只狐狸,但他其实是一只刺猬,他几乎所有的著作都只讲了一个问题,即价值多元论。
●写迈斯特的那篇相当精彩,除此以外的基本都是车轱辘话,不知道这个文集是怎么编辑出来的。不如去看同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浪漫主义的起源》
●理性主义会通向极权,理想主义的对立面浪漫主义也会通向极权,人类就老爱往极权的方向跑……这本书很多篇目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不过,伯林谈迈斯特和法西斯主义起源的那篇长文还是可以值回票价的。
●以赛亚·伯林
●当中有好几篇其实已经重复了
●研一读毕。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一):诸善不可兼容
编者眼光很好。几篇文章,讨论不同人物,但问题意识始终如一-----都意在批判西方思想史上三大基本预设:1.所有人之人为人的重大问题都有答案。2.所有重大问题的答案都有方法找到。3.所有重大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是和谐一致的。(错误千奇百怪,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伯林声称自己从马基雅弗利那里学到了:诸善不可兼容。所以第三点预设是不成立的。
对伯林而言,关键并不在于这些预设不现实可行(换句话说,不在于第二点做不到),而是这些预设在逻辑上是不圆融的。而且,他还补充说,这些理论预设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的后果是极其危险的-----二十世纪的极权历史就是明证。
值得格外注意的是柏林区分(自己的)多元论与相对主义的努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不仅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可能的。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二):《扭曲的人性之材》,零碎笔记与摘录。
把读书笔记整理出来了,贴在这里。全是细碎的观念,不是系统的思考。 留作后用。
前言
又一本伯林的书。太喜欢这个作者了,遇见真是缘分……脑袋中许多模糊暧昧的想法,跟着他的思路都理清了。感觉又掌控了自己的脑壳(・・;) 不过在想是不是应该少看些这种暂时没卵用的思想史观念史啊? 观念和思想太强烈反而写不出好故事。一些东西被解构了,生活和历史的神秘感都被祛魅……这真的好吗?越来越佩服席勒,集艺术加家和艺术理论家于一身,
唉。最近读小说剧本都好少,写的更少,要反思。
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Aus so krummem Holze, als woraus der Mensch gemacht ist, kann nichts ganz Gerades gezimmert werden.) 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 一 理想的追求一,理想的追求
一
一点也不唯物的历史观……观念推动世界变革。中学时哲学课本上太过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解释不了那么多事情啊。对不起历史老师,我终于还是背叛了你的教诲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三):轻松阅读的后果
轻松阅读的后果是一直很开心。伯林真让人开心。
伯林大概是著名拖延症。我读过所有的他的书里,编者都在抱怨这本书拖了多少年,要发表的时候伯林又要改,一改又是多少年。他好像没有项目管理概念,笔记乱七八糟,把作业拿回去一扔就不看了,所以有个机智的编者在《自由及其敌人》的序里说这本书大约捱了十几二十年吧,不管了老子要发。
《扭曲的人性之材》编者没抱怨,是不是心里有点慌。
----------以上和书的内容无关----------
我以前不怎么读得懂伯林,不明白编者为什么老在抱怨他的拖延。后来在恩特帮(吊)助(打)下学翻译知识,翻译水平勉强及格,然而读翻译文本就好懂多了。伯林其实是很好懂的,也很好看。
迈斯特那章简直句句都是格言,如果你有和我一样扭曲的幽默感,会有 lots of fun.
比如说,以自由之名起而反叛者,自己也终将成为暴君,科学家如果被吊上火刑柱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哈哈哈哈哈说的好对哦。
“既然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过去一百年取得了超过迄今人类思想历史上所有成就的辉煌成果,现在运用同样的能力和方法,千禧年不实现是没有道理的。”哈哈哈哈哈哈对对对好没道理哦。
对浪漫主义的讨论也非常棒。“……认识到了这些价值是什么,就是承认了它们都是绝对的,不能协调的,于是悲剧就进入了生命之中,成为生命的本质内容之一……希望清除掉生命中的悲剧因素,将会违背生命的忠信(integrity)”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对哦从来没看到把浪漫主义说得这么中二啊哈哈哈。
----------以上和书的内容有关----------
其实我也不想哈哈哈的,但是读伯林就是沿着精妙的逻辑缝线发现他严丝合缝的嘲叽叽——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幽默感太扭曲了——但一个雄辩的人要怎样区别于一个脱口秀演员,或者当日当时之我们回顾最近三百年的政治实践与理论,离开上帝之后再无站得住脚的理性礁岩,一切严肃之物都成了把柄,一切伟大之事早晚会翻出滑稽的内在,想想也是蛮开心的。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四):摘录
001
他们更加深信的是(托尔斯泰正是如此):假如自由只是一种幻觉,它也是人类的生存和思考必不可少的一种幻觉。
002
伏尔泰认为,人类成就的山峰,而不是谷底,才是历史研究唯一有价值的对象。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共和国晚期和元首制早期的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以及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
对伏尔泰来说,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有教育意义的事实,而不是为了满足无用的好奇心。……除非是当作警示的例子,提醒人们野蛮与暴虐是多么令人生厌。
这样一种看法,从柏拉图及其弟子开始,就一直是西方思想的核心:真理是一,而不是多,不可分割,不论何时何地,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但德国诗人、批评家赫尔德坚持并且赞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尤其是它们的不可通约性。他坚信每一种文化都对人类的进步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贡献。
003
十八世纪早期的意大利思想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最根本的一条信念是,只要是人之所为,则都能被其他人所理解。
维柯把历史看作是多种文化的连续,在人们与自然力量的不断抗争中,每一种文化都从前一种中得到了养分,在社会演化的某一个阶段,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了阶级,而且不同的经济阶级之间发生了争斗。
004
维柯说,“在这个世界上,孩子气的人天生就是卓越的诗人。”因为原始朴素的人想象力很强,而思考能力比较弱。
005
迈斯特反复地谴责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每一个时代,如果在战争艺术的范围之内,有什么东西发展到了完美地步,那纯粹、完全是一种不幸。”“并不是人指导了革命,而是革命利用了人。”
006
巴枯宁看出,在那些经济发展处于上升趋势、工业化最发达的社会里,并不容易发生革命;与之相反,那些容易发生革命的地方,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水准都接近于贫困线,社会剧变不会给他们造成什么损失。
供参考。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五):富有洞见却缺乏系统论述
《扭曲的人性之材》应该是我读过的所有伯林的书籍中比较不理想的一本,也许这么说吧,这一本的演讲稿和论文集收录的文章彼此之间没有一条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相较《自由及其背叛》、《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是我认为最好的一本伯林文集)和《反潮流》,其脉络都更为模糊疏松,每篇文章的质量也稍微有点让人失望,整本书像是零散文章随意拼凑出一本合集。
总体来说,伯林的书一言以蔽之是“富有灵光的洞见与充满人性关怀的想象力,却缺乏系统的、雄辩的逻辑论证”。我非常佩服伯林宏观地历时性地把握住各种思潮与概念的演变,并充满想象力地进入具体的哲学家的历史语境去考察他们的理论。我认为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不是秉承一套多元主义的价值观,是不能够尽可能客观地去观察、描述历史上位于不同政治光谱与哲学流派的哲学家。伯林书中对于维柯与迈斯特充满独见的讲述充分体现了即使他多么善于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比如他总是赞扬长期以来不被学者重视的维柯带有多元论的精神,认为现代人能够通过知识的积累与想象力去理解过去的历史与人物,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里的人也可以通过艰苦的智识上的努力实现互相理解。伯林对维柯的解读,或者说他对所有思想家哲学家的解读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一股人性的关怀,无论是对于像迈斯特和马克思这种总体上伯林并不认同其理论主张的人物,伯林依旧能够指出他们的创见与值得尊敬的地方。这一点是我始终喜欢读伯林的作品的原因。
当然,像所有与伯林同时代的学者的批评一样,伯林终生并没有构建一套清晰的哲学理念和主义,也没有用系统的逻辑去辩驳哲学思想,这也是我无法将他归为哲学家的原因。正因如此,每每读伯林的论文或演讲稿合辑(除了《马克思的生平》一书是一本完整的专著外),都会发现他只是在替某一人物和思潮勾画出轮廓,无论这个轮廓如何清晰仔细,终究是让人感到多少有点浅尝则止、未到核心处。
回到本书,我认为写得较好的一篇是最后的《论民族主义的兴起》,也许是因为伯林一向对于浪漫主义、马克思理论和民族主义三者的描述都比较有洞见,尤其是前两者,他把两者内在的矛盾(既是一种多元主义的觉醒,也为走向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埋下伏笔)讲述得很雄辩,让人深刻。遗憾的是,民族主义的兴起为能够更详细地讲到它所孕育于的历史土壤和历史各因素的纠缠关系,只是过于粗略地讲了民族主义的大致历史脉络,稍微讲述这三者不咸不淡的关系。他对三者的关系似乎是有深刻的感触,却未能诉诸清晰的文字。伯林言语雄辩,文字读来充满力度,文笔流畅优雅,然而缺乏层层深入的思辨与批判,不是笔力不足,而是智力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