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读后感大全
《糖》是一本由棉棉著作,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觉得棉棉的东西是垃圾,看完这个你就知道了。什么肉体文学,都***是放屁,就是一个没啥毛病的女人在那儿无病呻吟,整的自己要死要活的。神马玩意啊!
●1989年他们21岁,2011年他们已经四十多了
●這種什麽混亂系青春疼痛系真的不是我的type。看了一半隔了一年再去看,實在是慘不忍睹,當初買書好輕易啊我,後悔死了。ORZ一個字:亂。
●幸好我也年轻过
●如果没有曾经的太多限制,如果没有从小到大的过度管教,我可能会去流浪。我对功利没有兴趣,也没有什么动力去延续所谓普通人的人生轨迹。
《糖》读后感(一):棉棉早期的这部作品,是初恋不经事的少女,看得唯美看得心疼看得恶心
70后的作家,青春期正赶上80年代刚刚解放思想,一个个跟终于还了俗的僧人一样,撒了欢的解放思想,什么都敢写,什么都能写。棉棉早期的这部作品,是初恋不经事的少女,看得唯美看得心疼看得恶心……文笔还是不错的,价值观的引导异于普遍社会道德
高中的时候就很想读的书 几年后后来在图书馆找到了 挺有缘。里面的故事让人心碎,第一次觉得 啊 原来安妮宝贝里的人物还不算边缘。关于塞宁和女主的爱情 倒没什么印象 无非就是分分合合 吵吵闹闹。里面有个妓女的故事 我却有点记得。妓女本可以脱离苦海,却最终好像逃不过宿命 有一次站在了那个接客的街头。好像没有人能阻止她的。里面还有个守门人的爱情,最后结局怎样了 我也忘了。
我只能当个赤裸的作家。(貌似是这样的 记不清了 很几年前看的)
《糖》读后感(三):好女孩都没糖吃 坏女孩都糟蹋糖
大概一两年前就读过《糖》了 从网上看的 我没有赶上首版的年代 所以我想再版的时候一定不能错过
我还是为棉棉的文字感到着迷 那些句子永远那么迷人 我还是在看《糖》的时候会哭 我们都热爱着书中的赛宁 他也是那么迷人
“空气里总有灵魂的味道,灵魂的味道总是甜蜜的,灵魂最终去向哪里?我们不了解死亡,也不明白自己。哪怕是多年的朋友或恋人,无论曾经多么靠近,也不会了解彼此的真相,我们注定孤单,我们注定迷糊。我们所做过的一切,都不能解决我们的渴望。”
棉棉说,爱就是爱了以后依然爱的。
《糖》是我们爱了以后依然爱的,赛宁是我们爱了以后依然爱的,棉棉也是我们爱了以后依然爱的。
《糖》读后感(四):养料
黑暗不应是埋进柜底的否定,它可以是养料,就像糖一样。
喜欢糖,一直反复阅读,甘之如饴。文字诗意,故事遥远。吸引我的是毫不功利的爱情和触不可及的生活。
爱情怎么可以这么义无反顾呢?有的人的爱情流于物质,有的人的爱情纠结于欲和物,鲜有简单地为了爱情而爱。爱情不堕世俗是常识,然而21世纪人们已经不相信常识了。也许每个人所期望的爱情都是出尘的,而我却一次次不能免俗。白马王子拯救你我于水火的故事听过吧?俗之又俗,但人人都爱,家家都讲。我只能两手一摊,我就一俗人,没救了,俗癌晚期。
还有一再堕落的残酷青春,他的魅力一半来自遥远,一半来自诗意的描述。很有过把瘾就死的意味。胆小的我在远处看看欣赏就很好,真要我过是确是不可能。
《糖》读后感(五):可能有删节
本书讲述主人公“我”与赛宁(这个名字让人想起了俄罗斯诗人叶赛宁)长达10年的故事,书中所提及的人物多为问题青年,主人公更是吸烟、酗酒、捅刀子、自杀、吸毒、戒毒后复吸、性乱,遭人入室抢劫,给人的感觉十分颓废。小说结尾提到,这些故事并非作者的自传,但作者在序言中说,她真实的青春远比小说沉重和黑暗,那些甜蜜的片断是虚构的,那些黑色的时刻都是真实的。
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方面并不出彩,没有太多环境描写,情节也比较平淡,通篇对话没有一处使用引号,甚至还有错别字。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并不清晰,颓废之后呢?作者只在序言中说到,其积极意义就是这个女孩曾是那么地需要写作,那么地希望得到拯救,那么地想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邓晓芒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身体写作的作家,提到了这部作品,但珠海出版社的这个版本似乎有删节,颓废的地方保留了,删去的好像是一些足以体现思想性的内心思考,删节也使得作品的内容与标题的联系十分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