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黄金简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黄金简史》读后感精选

2020-10-01 16: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黄金简史》读后感精选

  《黄金简史》是一本由彼得·L.伯恩斯坦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简史》精选点评

  ●中译太折损

  ●从后半部分淘金热第二次世纪大战开始觉得好看

  ●黄金本身没价值,是人们达成的共识;人的价值也如此

  ●历史学视角描写黄金,如果是带着想要寻求投资启发想法这本书的话,会比较失望

  ●纵横几千年,围绕黄金的各种小故事八卦插曲。黄金的力量痴迷历史

  ●我们需要黄金,因为我们无法相政府。——赫伯特.胡佛

  ●尚可

  ●关于金本位的前世 美元本位的今生;经济稳定货币与什么挂钩都可以 无论黄金美元,经济泡沫/大萧条 货币与什么挂钩都扯 无论美元黄金;举例很多 注水是确定真实性存疑的,观点貌似有理人性面前最好不要讲道德;如厕书。

  ●黄金就是执着化身

  ●P357 "我们需要黄金,因为我们无法相信政府。——赫伯特.胡佛"黄金在经济过热时能抗通胀,在经济崩溃时能避风险,但在平时,不能生息,还要支付储藏费用。黄金供给量的增长远低于经济发展需要和货币供给,这决定了它相对于纸币长期升值,尽管只有在非常时期,这才会显现出来。

  《黄金简史》读后感(一):评<黄金简史>

  黄金历史小读物喜欢书中对希腊神话故事中透射出的人性的矛盾剖析。对于一个做黄金的交易员而言,本书并不能成为很好的交易利器,但对于一段历史和故事的了解,还是相有趣的。

  摘抄

  1、"如同早先拥有特权贵族身份显赫爵位那般,拥有金钱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金钱所激发众人敬畏与仰慕,完全是由于自己智慧人格使然".

  2、人类纯粹机缘产物。(梭伦)

  《黄金简史》读后感(二):乱世真金

  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关于黄金的史记作者本着历史著作的写法,以旁观者的身份阐述黄金的沉浮史,虽然文中结尾部分也亮出了自己的态度

  近400页的书,洋洋洒洒,虽然近现代以前的历史让人觉得繁杂,稍显啰嗦。但从历史观来看,不断代的传承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每个时代必然有相应的黄金观在跟随和影响,在尼克松彻底废除金本位后,黄金作为货币价值存在的影响日渐式微。但我们也必须牢记,我们所处的时代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彻底地否定黄金价值是不理智的,世中它会随时蹿出来与当今最强势的货币竞争。这些年黄金价格的高企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要么相信黄金的自然稳定性,要么相信政府阁员的诚实睿智。在这两者之间,你只能选择其一...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应当相信黄金。”这是萧伯纳的态度。

  对黄金的态度,我更同意作者最后的一段话,“那些相信黄金能够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的人们并不明白,黄金或者我们所选择的其他任何一样东西,其实是难以充当起追求永恒与不朽的重任的。黄金及其替代品只有在作为实现某种目的——诸如... ....——的手段时,才具有意义。”不要为了确定性和不朽选择黄金,现代货币不再以黄金或白银作为担保,它们的价值只能通过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来维持。当央行乘着直升机撒钱时,民众丧失对国货币的信,我相信此时黄金必然要王者归来。乱世见真金!

  《黄金简史》读后感(三):百变的货币,不变的黄金

  一开始以为是一本金融方面的关于货币的书籍,结果是一本讲诉黄金历史的书籍。该书讲诉了人类对于黄金的贪婪和索求,也讲诉了黄金从单一的装饰品逐步演变为货币,到曾经风靡一时的黄金本位制,直至最后黄金不再与货币挂钩的过程。从作者书中的文笔来看,作者很反对金本位制,反对将黄金作为货币或者与货币挂钩。

  黄金在历史上有这作为货币的悠久传统和天然优势,历史上的各种帝国都发行了各具特色的黄金货币,通过对黄金在金币中纯度和比例的控制,诞生出了一批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金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最终还是会被弃用。由于一段时期内各国对于黄金和白银的产量、掠取量的不同,黄金白银的兑换比例一再改变,民间对于金币中黄金的窃取,也导致了黄金作为货币的不稳定性,最终也会导致国家金融环境的崩盘。一战二战时期,各国在英国的带领下,纷纷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但是通过历史最终证明这一制度并不适合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满足不了当代金融环境的需求。最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各国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使黄金重新回复到仅仅作为储蓄和装饰的作用,不再是市场流通货币的一环。作者在书中最后也写到,黄金作为物质本身没有任何价值,正是人类对他的偏爱和贪婪导致了黄金的地位不断升高,但是反过来看,中世纪时期的非洲土著拿出了大批用不着的黄金去换取生存所需的食盐,未尝也不是一件明智之举。在历史的进程中,各种高素质高教育的人为了黄金而疯狂,或许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不如当初非洲土著。人类的贪婪和进取导致了人类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最终也会加速毁掉这个世界

  《黄金简史》读后感(四):一部关于量化宽松的金融史

  读伯恩斯坦的书不轻松,读他那本《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的时候就有感受。

  《与天为敌》写的是概率史,而这一本讲的是金融史。两本都不是可以现学现卖的投资参考书,而是洋洋洒洒的学者型著作——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历史信息密集到了琐碎的程度。

  从牛顿当铸币厂厂长,到李嘉图搞股票投资;从唐宪宗发明纸钞,到元朝马端临写货币论,这本书中有很多这样有趣的金融故事。不过在这些故事后面,看不到作者的什么观点。讲历史的部分讲得不错,讲金融的部分讲得就太少了,就算偶有陈述,也不深入。

  当然,本书的中心观点很清楚——黄金是终极货币,世界的金融史就是一部黄金逐步发展成为通用货币的历史。总体而言,一方面由于黄金矿产有限,供应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货币贬值的压力(以同等量的黄金铸造更多的铸币、以同等量的黄金兑换更多的纸币)一直存在。当没有力量阻碍国王(或政府)对货币进行贬值时,世界就会经历一次大的量化宽松。从12世纪的拜占庭,到18世纪的英国,再到20世纪的美国,这样的烈性通货膨胀经历过多次了。

  但是通胀比通缩要好,如果货币没有跟上生产的速度,造成的通货紧缩会压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货币供应不足,导致人们对于物品的需求逐渐低于物品的供应,物价持续下降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并将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这样的例子。而我朝从1979年到现在,GDP增长92倍,货币增长了705倍,大概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通胀刺激经济增长,通缩限制经济增长。

  当然,现在的世界是金本位已经崩溃的世界。没人知道,没有了黄金、美金作为通用货币,人们以后怎么办。不过套用作者的一句话,“我们还是需要黄金,因为我们无法相信政府"。

  《黄金简史》读后感(五):荣耀与信任

  黄金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人们千百年来崇尚黄金的原始动因。早期的欧亚非洲人将其看作是权力,地位和荣耀的象征,到后来商品的发展才把这一闪耀着太阳光泽的金属视作一被广泛接受的通货用于交易。

  黄金的供给受限于自然。人们对它有着需求,因此它是稀缺的,有了价值。人们相信大自然的恩赐,却对人类自身充满怀疑。掌握发行货币权力的人们不受广大群众的信任,人们 一直对黄金充满了期许,直至如今,仍有学者对金本位制进行辩护。作者伯恩斯坦在结束语中也并不确定黄金是否会重新充当货币终极仲裁者,或许作者也无法对美元或者欧元充当支付工具信心满满。他人始终是不可靠的,唯有那不受人操纵的自然才是人们永远的精神皈依。金本位制的平稳运行需要人的智慧迎接自然的挑战,这既限制了掌权者随意发行货币的能力,同时也使经济动荡不安。

  从罗斯金讲述的与黄金一起被海浪淹没者的故事,到被熔化的黄金灌入喉中而被谋杀的克拉苏的故事,再到用等重的黄金作为赎金的皇帝,到用黄金装够触摸处位置的囚室。人们对黄金的追逐充满了暴力血腥和不可思议。

  诚如作者所言,黄金并不能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它不能充当追求永恒和不朽的重任。黄金自身没有任何意义,它不能创造财富,只能作为装饰品或用作物物交换。拿黄金换取对生活更重要的盐被作者看作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这无疑是对黄金崇拜的一个惊醒!

  写得不怎么样,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