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千年蜂皇》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千年蜂皇》的观后感大全

2020-10-01 17: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千年蜂皇》的观后感大全

  《千年蜂皇》是一部由朱拉·亚库比斯克执导,约瑟夫·克罗纳 / Stefan Kvietik / Michal Docolomansky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蜂皇》精选点评

  ●跟以往过的朱拉很不一样

  ●

  ●ʕ•̫͡•ʕ*̫͡*ʕ•͓͡•ʔ-̫͡-ʕ•̫͡•ʔ*̫͡*ʔ-̫͡-ʔ,突然想起这是哪个导演了.........我读书少,欣赏不了

  ●民族田园乱世。通过魔幻将其揉成一体,与库斯图里卡相像贝尔字幕威武

  ●怎么又没字幕,感觉不错

  ●

  ●充满诗意的平民生活电影,但,看不懂。

  ●娓娓道来的“家族(民族)兴衰史”

  ●太长了。看的过程中走神几次,显然这种漫长不太能吸引我。可又是奇幻荒诞的那么富有风味,好像惟其如此才够浓烈扬。历史中的个体家国先人们的遭遇和无着,晦涩象征以及夸张的抒情,凸显了民族的性格特征

  ●标签里怎么还有人标“短片”啊,明明很长

  《千年蜂皇》观后感(一):透视画法如此有趣,为什么没有DVD?

  透视画法非常有趣而且在东中欧,那里孩子,男人和女人,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类似有Fanny and Alexander(芬妮与亚力山大),没有太多不可信超现实主义.这部电影绚丽花束,不禁让人回忆起"天堂电影院".虽然我还记得一些在电影中不可思议气氛如同其它评论写的那样,它追溯了几代人的庭和种族争斗,我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可悲的是尚未提供DVD ....

  '

  透视画法:以现实手法,在两维的平面上,利用线和面趋向会合的视错觉原理刻画三维物体艺术.透视画法提供了一个对物体或景色的三维视角

  包括1点透视【平行透视】

  2点透视【对角透视】

  3点透视

  精确的透视可以计算,手绘可以达到较强的艺术效果.

  《千年蜂皇》观后感(二):好牛逼群像

  一代一代的与恨,春与战争,性交伤痛和死亡...痛苦欢乐都是纯粹的。我非常喜欢捷克人面对一切事情态度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亚库比斯克的镜头也是如此。在宏大时空背景下,我们与那些牲畜蜜蜂,又有什么区别呢。有人爱你,就去爱,就去嬉戏,做爱,流泪,像电影里那些男人和女人一样。至于之后怀孕被抛弃死掉,还是因为严酷时代使得磨坊撑不下去,都没有关系。建造混乱,灭亡,恢复平静和新的建造,我们只需完成我们自然万物的使命就好了。

  亚库比斯克的头非常随意,就像他色调转换。几次奇奇怪怪的从天而降火球,在腹中的恋人,生时忧愁的人死后会长高...超现实主义段落穿插的自然平顺,其诗意与烂漫令人动容,转场也永远不会叫人视觉疲劳,任何一个可堪回味的镜头都不会延续太久,就像时间容不得你过多沉溺。至于那些性交,婚礼,葬礼和战争的画面都被拍的非常...难以形容,说不出的喜欢。人们欢笑,呻吟,流泪或是叫喊,如此投入。我曾想过这样一种生命是否真的存在:没有受过多高的教育或是懂得什么高深的道理,没有任何观念性的东西的驱使或误导,仅仅凭借自己的本能去动作,完成生活并且自足。当我实际在电影中看到时如此惊喜!亚库比斯克的镜头与配乐非常中正,他没有刻意的渲染也不故作冷静,他只是在记录着这些,就像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只是度过了它们的生活,"上帝让我们拥有了一会儿大海“,而这已足够。

  《千年蜂皇》观后感(三):“上帝让我们拥有了一会儿大海”

  捷克电影真是嗲啊。看多了史云梅耶可能会对他的生硬产生审美疲劳,而朱拉·亚库比斯克在粗砺和圆滑中找到了一种风味独特的平衡。

  你可以嫌《鸟、孤儿和愚人》过于童话,《背者与流浪汉》又太晦涩,然而《千年蜂皇》无可挑剔。你要超现实就给你超现实——住在鲸嘴里的情人、变色雨和青蛙雨、神秘的发光球、说人话的蜂后、旋风和马、死后突然长高的老人,流星和求爱陨石……你要内核,有跨越近百年的历史和家族史诗支撑着情节和对白。你要隐喻,影片一开头就是典型的蜂巢隐喻,紧接着告诉你:“蜜蜂死于寒冷、疾病和人类。”

  朱拉·亚库比斯克的电影中好像从来没有能明显看出来的精确调度和走位,某些定格画面让人怀疑差一点(比如特写镜头中的少女稍稍向左倾10度)就是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与法国新浪潮的精巧不同的是,捷克新浪潮无所谓“差一点”,相反,它宣扬一种“随意”(不仅是镜头语言上的)。鲸鱼的嘴闭上了,不要紧,打几天牌再出去;棺材掉进小溪了,没关系,反正最后总会流向大海,那是“上帝让我们拥有了一会儿大海”。我猜想,假如有一个看得见的末日,它将被一个“捷克式笑容”打发掉。

  《背信者与流浪汉》的最后,死神死了,游戏结束,人类面临一个最僵的僵局,就像萨特说的,“这种自由有点像死亡”。《千年蜂皇》里,人们照样爱、恨、死,162分钟里数次婚礼葬礼,哪怕是在形式上,两者也同样都是狂欢。我不相信这样的达观有一个悲伤的原型。在捷克电影的语境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种永乐存在,就像电影里那个总是梳麻花辫的女孩,男人说爱她,她就相信,就上床,至于男人和别人结婚,自己怀孕死掉被人忘记,都是爱本身以外的事情。人生来就应当是抱着这种“你此时爱我,就永远爱我”的信念去爱的。朱拉·亚库比斯克在电影中实现了这种爱。仅凭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将这部电影视为超现实之作了。

  至于那些有着明显超现实或是蒙太奇痕迹的部分,无疑会令人联想到马尔克斯,而无论是“东欧费里尼”还是“百年孤独式的电影”这样的标签,都无法让这部伟大的电影免于一次做足文章的阐释。

  《千年蜂皇》观后感(四):蜂皇舞千年,时代奏悲歌

  历史的梦魇

  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民族信仰相同,语言相似,同属西斯拉夫人,也曾共同建国,而他们的历史轨迹却大相径庭。斯洛伐克早在公元十世纪就遭匈牙利入侵,国破家亡。而捷克人则好运的多,群山抵挡着来自东方的侵袭,他们建立自己的国家,后来先后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人。再后来到19世纪,奥匈帝国建立,两个民族作为被征服者再次同属一国时,已然时过境迁:捷克在奥地利人的开明统治下,迅速发展成世界闻名的工业重镇,捷克人民享受着大量的权利与自由,而斯洛伐克人仍在匈牙利强烈的沙文主义笼罩之下,被灌输匈牙利的思想与语言,农奴经济还在延续,整个民族处于一团混沌与迷雾中。《千年蜂皇》所讲述的这个交织着梦与现实的故事就发生在19世纪末到一战期间的奥匈帝国统治时期,一个关于三代人的家族史诗,一个斯洛伐克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审查制度开始松动,捷克新浪潮的干将们纷纷回归影坛,朱拉·亚库比斯克,这位斯洛伐克导演带来了这部《千年蜂皇》。据说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产生轰动,几乎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然而不难发现,为影史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捷克新浪潮早已威名远扬、声震四方,而直接推动捷克新浪潮的斯洛伐克电影(被视为捷克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的《网中的太阳》即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斯洛伐克影片)却一再被忽视,当初的斯洛伐克光影也随着斯蒂芬·乌赫尔,埃洛·哈维塔等一批影人的离世而渐渐离我们远去。时光流转,斯洛伐克却再次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

  时代的悲歌

  故事发生在斯洛伐克的一个小村庄,前半部分主要采取老Martin的视角,这个年轻时曾环游世界的老头与两个儿子Samo Valent以及女儿Kristina一起生活。Martin与村里的大多数人们一样在农田与小酒馆间穿梭,他养蜂割草,嗜酒如命,偶尔也会外出做工。老伴唠唠叨叨,三个子女追逐着各自的爱情与事业。村子里有淳朴的一无所有的农民,有为情所困的年轻人,有衣着褴褛的傻子乞丐,有怀着革命热情的无产主义者,有自视为匈牙利人却屡被嘲弄的治安官。时代的群像构建起来,民族的影子浓缩于此。在一场场婚礼与狂欢中,时间悄然流逝。

  Martin让人啼笑皆非的意外死亡,是整个家族与村落没落的开始,影片的视角也开始转向长子Samo。在爱情受到百般困扰时,梦里的女王蜂曾对他说:“记住,你是一个建造者。”从此,Samo如蜂筑巢采蜜般开始不断的建造。他造就了自己的婚礼,他去到铁路工作,他曾一度抱有无产主义者的幻想,他在被投身上流社会怀抱的弟弟抢走家产后建起了自己的磨坊,开拓了自己的产业。然而,造巢易,造时代难,这注定不是一个属于斯洛伐克人的时代。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击碎了他的梦。磨坊被没收,儿子们有的被送上战场,有的远行他乡,这个家庭被销烟与战火撕的支离破碎。终于,Samo还是收到了自己渴望成为艺术家的儿子Karol战死沙场的消息。恍惚间,他看见了父亲。“蜜蜂生来便懂的建造,当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它用它们的刺保护自己,即使是赔上它的生命。”他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建造,舞出了最后的舞蹈。

  “一个砖瓦匠生在了一个坏时代。”

  这是他们的时代,不曾屈服的斯洛伐克人的时代。

  摘颗星星送给你

  Martin日记中的“上帝让我们拥有了一会儿大海”不禁让人想起大洋彼岸的一声叹息“见鬼,马孔多周围全是水!”确实,从影片开头时的金色雨青蛙雨,到鲸鱼肚中的年轻时的情人,再到从天而降捣毁了磨坊的火球,还有那一颗颗坠落下来用以求爱的星星,片中充满了令人惊喜的马尔克斯式的魔幻妙笔。更不用提那一段段穿插其间的五彩斑斓的梦,是梦照亮了现实。

  影片当然也处处流淌着诗意,山间花丛里留下的倩影,晨光照耀下离开故乡的人们,还有Samo与大伙儿经过无产主义者集会又遇上军警镇压的那段,漫天飞絮,童声吟唱,一个鲜血横流的场面处理的竟是那么美,那么诗意!

  人生如此,拿酒来

  即便人生已是这般艰难,还有啤酒与音乐伴随着他们。片中一次次的饮酒聚会让人瞬间来到伊利·曼佐镜头下,来到赫拉巴尔笔下的捷克小镇。不论时代如何,捷克与斯洛伐克民族骨子里的乐观与豪放从未改变。在这种乐观精神的鼓舞下,他们把婚礼搞得更加热闹,把葬礼也变成一场狂欢;它让生者们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让死者们也能在梦里翩跹起舞。它让斯洛伐克在外族践踏千年以后仍然延续,这是属于斯洛伐克人的荣光与尊严。

  晨曦里,Samo踏上自己最后的征程,他最小的儿子在秋千上读着祖父的日记,无忧无虑。家族的血液不曾断裂,家屋的梦想不曾磨灭。

  “斯洛伐克的人们啊,宴席是为你们准备的,你们已经挨了太久的饿,琼浆与佳肴为你们准备好了,希望你们幸福的度过接下来的千年。”

  最后的镜头,俯瞰整个斯洛伐克大地,一片绿色,遍布的是爱与希望。

  另外特别感谢贝尔同学翻译的字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