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

2020-10-03 19: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国)亨利·戴维·梭罗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12 页码,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精选点评

  ●这本书的时候心情不好,没能很好地体会那种自然。不过依然有很多地方印象特别深刻

  ●跟着梭罗感受一下隐居生活,现在的我们似乎也失去了隐居的生存能力了呢

  ●翻译的不好

  ●两星给这个版本的翻译。

  ●这种类型的书真心看不动!

  ●INTO THE WOODS

  ●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再次引发对生活的反思。值得细读

  ●值得多次阅读好书,书中内容发人深思

  ●不是不喜欢 只是不适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瓦尔登湖

  断断续续的看完这本书,是自己喜欢的那种,大篇幅的关于自然,关于林中小屋树木森林,还有鸟兽小时候有个小小的想,在森林里有一个自己红色木屋,有一只自己喜欢小狗与我作伴。多年来再回味小时作为一个留守儿童孤独的,并且害怕这种孤独,内心却又很保守。梭罗的瓦尔登湖却不一样。虽然经常一个人,但是他却将自己融于自然,内心丰富,没有多余物质贪欲,或许这也是很多人缺失内心深处渴望的一份感情

  前面一部分看的有点枯燥,如很多评论所述,关于林中生活的描写才是比较精彩的地方,值的再读。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Walden,a lake full of philosophy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哲学著作中映象很深刻的一本,清醒别致并且发人深省,也是也引起了我的兴趣进而去读梭罗全集。在我看过的几个版本中,我觉得潘庆舲版翻译的最符合个人口味,带点古文意境,这样的文字往往简洁有力,一如梭罗所说的生活原则:“简单,简单,还是简单”。此处闲话兹不赘述,喜爱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或则世界文学名著朋友(最好是偏向于哲学,历史方向的)愿意的可以加QQ群189102907,我们准备成立一个10人左右读书会,平时交流读书心得,大选出共同感兴趣的著作限期阅读,然后在约好的时间讨论,最好是20岁以上,愿意完成读书任务热爱读书的朋友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期待与你共同分享“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的人生乐趣,在读书旅程中我们共同相伴、成长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基本读不下去

  第一篇,省俭有方,大约是提倡一种简朴的,自己动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大概就是中国农村耕读继世的理想

  第二篇,基本没看懂。

  第三篇,作者观点与我这些年的读书体验相似。多读一些大学者文化人写的书,比如罗素、叔本华、胡适、张鸣、王学泰等,这些人的书,有睿智的思考和丰富的见识,读完能令人增长智慧;以及专业知识,比如探索大自然的、医学养生的、炒股的书,等等,都是各种门类的专业知识,读完了让人长本领。不要读那些没用营养的书,比如网络小说、历史读物、网页新闻等,读完纯粹是浪费时间。

  后面的章节,我一点没看,大概是描写动植物的吧。

  要说这本书,还是有很多佳句。不过总体实在乏味。索罗是默生的学生,其实爱默生的书,也是啰里啰嗦。这些人的思想,用简单的文字就可以概况出来了。

  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老年人或许适合他这种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而年轻人仍然不得不或者乐于在滚滚红尘中奋斗。偶尔闲暇时,去乡村度个假,或许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最后的宁静

  我该如何去寻找我的瓦尔登湖?

  我不知道。

  有时候突然感觉生命的虚无,那是驻足在内心深处的无助感。我们并不曾拥有过别人,也不曾拥有过金钱与地位。我们拥有的只是生命的三个结点:起始,现在,临终。就像抓着绳子攀岩的人,我们知道出发点,也知道终点,双手抓着眼前的绳索在两个点之间单向地移动。在我们在这两个点间游走时,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与物,他们像从山上俯冲下来的风一般,飞快地擦肩而过。我们怎么能拥有仅与我们萍水相逢的彼此?当拥有不再成为真相,何必再执着于让我们痛苦的追求?

  可这并不仅仅是几句话便可以改变的。

  世俗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力量不是将你击倒让你无法还手,而是在你呼吸时潜入你的身体的慢性毒药。等你察觉时,多半已病入膏肓。欲望被勾起,便如野马入平原。终有一日冲破苦心修筑的篱笆。而欲望的热血冷却下来,随之而来的又是难以自拔的虚无感,虚无带来的是无奈与反悔。

  似乎一切的出路都指向一个方向,生命中的最大虚无感————死亡。

  我所听到过的最令人深省的一句话莫过于: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将选择如何度过?想必所有人都将为这句话背后的死亡深深一震。如果心头始终充斥着死亡的虚无,那么那些一时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快感都将被彻底击碎。

  而最大的困难,也是圣与愚的鸿沟,便是死亡的界限。跨过死亡,将灵魂横跨于生命至上,便不会再委琐与尔虞我诈的泥沼。恐怕,这便是瓦尔登湖的意义吧。

  后记:我可能有些悲观,但这是我的心里话。欢迎指正。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六年过去了我还是不爱你

  记得是高二放寒假之前买了这本《瓦尔登湖》。因为那个寒假要和王学霸、晓林、琬芃一起去历城二中参加化竞集训。打算每天晚上下自习后读点书,就去买了这本书,是在一中外面的名博书店买的。写这篇书评时又想起那个寒假在历二的经历,当时琬芃发现历二的一座教学楼下面能搜到一个没有密码的WiFi,应该是某个老师办公室的。中午下了课,晚上下了自习,我们俩都拿着手机去楼下蹭网,用只有一格的信号看小说,聊QQ,现在想想真的是太卑微了。就用这一格信号,琬芃每天晚上缓存一个小苍的LOL视频,回宿舍之后我们一起看,这极大的引发了我对LOL的兴趣,直接导致我后来成为一个LOL重度爱好者。还记得当时小苍的解说视频是最火的,她优雅的声音现在还印象深刻,现在的她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热度,现在的我也早已和晓林、琬芃失去联系了,只有和王学霸还经常聊一聊。扯得好远,言归正传,我清楚记得当时第一天晚自习下课后我回寝室,翻开这本书读了两页,然后决定放弃。上大学之后,再回头读很多高中时买了但读不下去的书都能读的津津有味了。这几天又翻开了这本《瓦尔登湖》,发现读起来还是没什么感觉,只是抱着“这是一本传世经典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的想法翻了一遍,倒也有些收获。

  对这本书无感,一开始是因为我觉得梭罗说话太啰嗦,针对一点小事也能发表长篇大论。读的过程中,我专门花时间仔细分析了梭罗为什么能对一件小事说那么多话,算是看出了点门道。举例说明,我看的这个版本第58页下面开始,梭罗讲他用玉米粉加盐做面包这件事,其实过程非常简单,我想如果是我来写,五百字顶天了。但是梭罗他老人家不是,他从自己做面包的过程讲起,说到他如何通过这简单的面包做法联想到远古人类是如何认识“发酵”过程的,进而又讲起了酵母,讲自己如何发现做面包没有酵母也无所谓,然后又说起他的面包做法是和一个公元前两百年的人用拉丁文记载的方法相似,最后又把拉丁原文贴上并翻译了一遍。这一件事洋洋洒洒写了两页、四十五行、一千两百多字。由此可见,梭罗的“话多”,一是因为他观察细心,思考深入,对一些小的问题也能广泛的联想和思考;二是因为他本人非常博学,才能有东西可联想、可援引,实际上《瓦尔登湖》中随处可见他引用古罗马、古希腊神话人物做比喻,引用各种诗句,甚至《论语》、《中庸》中的词句。我想如果我和他处在相同的环境中,是绝不可能做到他那样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的。那么,他这种细致生活的态度对今天生活在远离自然的钢筋混凝土盒子里的我们有借鉴意义么?一开始我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没有当时梭罗那么多可观察的素材,我们每天做着单调的工作,也见不到像瓦尔登湖边那么丰富多彩的动物、植物、风景。但转念一想,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可以观察的东西远比当年梭罗所处的环境要多,只不过大部分东西是黑箱式的结构,不像自然景色那样所见即所得。毕竟大自然才是我们真正熟悉的环境,那种熟悉是几百万年以来刻在基因里的,而我们生活在人造世界其实不过短短几千年,因此观察人造世界的能力需要后天的学习,想细致观察的难度也更大,但我想梭罗的生活态度在今天依然是有借鉴意义的。不过夸了梭罗这么多,我依然想说他的散文有点太散了,反正我是不喜欢,不知道过些年头再重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么。

  除了文风让我无感,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之前一直对自己有误解,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挺喜欢亲近大自然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其实我对自然景色并没有很大的兴趣,起码不如对打游戏的兴趣大,因此梭罗对自然景色描写的越细致我就觉得这本书越难读。

  这本书表达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即倡导了一种探索,鼓励人们勇敢的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找到真正属于自己人生的意义。相比于《普罗旺斯的一年》的作者是确定了自己喜欢普罗旺斯的生活后才选择定居在那里,梭罗去到瓦尔登湖生活其实是一次试验,目的是为了验证这种简朴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如书中梭罗自己说的“我到树林子去,是因为我希望我自己有目的的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我能不能学会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我在弥留之际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如果说它被证明是毫无价值,那么就要闹清楚整个毫无价值的真相,随后昭告世人;或者如果说它是崇高的,那就以亲身去了解它,在我的下次出游时能对它作出准确的描述”。当然了,梭罗验证的结果是这种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生活了两年后选择离开,也是因为他想尝试其他的生活方式,“我离开树林子,就像我入住树林子一样,都有充分的理由。也许我觉得,似乎还有好几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我不该在这么一种生活方式上花费更多时间。”也就是说,梭罗本人也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因此说梭罗本人倡导这种“瓦尔登湖”式的生活方式是没有依据的。相反,梭罗倡导的是人们应该勇于探索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要拘泥于定式。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很多对梭罗的评价、给他的头衔显然是有过度拔高的嫌疑了。比如本书导读中,评价梭罗是“伟大的思想先驱,切中时弊,大声疾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甚至还看到一些评论称他为“自然之子”。然而梭罗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批判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批评被土地所拖累的农民,批评铁路建设等等,都太流于表象了。况且梭罗立足于一种自己只坚持了两年的生活方式作出的批判,真的足够深刻和科学么?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完成了一件六年前想做的事情,回忆起一些曾经的快乐,感觉还是很好的。

  :我想给三星,经典加成一星,所以给了四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