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档案》影评摘抄
《蓝色档案》是一部由梁廷铎执导,向梅 / 梁波罗 / 唐克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色档案》精选点评:
●小时候大概5岁在《青年电影院》看的时候被吓了一大跳
●
●2007年1月。
●
●东北取景的反特片很多!
●我的童年记忆
●尽管人物面谱化,但某些情节还是挺揪心的
●总把这个和《保密局的枪声》弄混掉。
●沈亚奇真的绝了!
●真特么一身正气
《蓝色档案》影评(一):没有故事,没有情怀,那就连兴趣都没有了
又一旧片。在童年记忆中,隐约有这么一个片名,但应该没看过,就算有,也毫无印象。童年在乡下,能看到电影的机会本就不多,而放映队放映的多是旧电影,新电影一般只在县城的电影院能看到,至于镇的电影院在我读五年级时就倒闭了,小镇连个录像厅都没有,隔壁的圩集倒有(放的是香港片),放映队有时候会在学校之类四面有围墙的地方放新片(售票的,而且无座)。
如今看这种片子只是走马观花,已经没多少兴趣。反倒是有几部经典看着有点情怀在,如《少林寺》、《少林小子》、《南拳王》、《自古英雄出少年》等。
《蓝色档案》影评(二):《蓝色档案》——破碎的彩色玻璃
故事,是按夺宝的模式构建的,在宝物没有着落之前,肯定可以引起观众从头关注到尾的。本片的头与尾是合格的:开头,引起关注;结尾,宝有所属。
故事的主干部分,有些支离破碎。大约有几个小故事构成,彼此缺少关联:
1、和女儿的邂逅:母女之情,这是革命题材中很少涉及的。本片的主角公开的身份高贵,隐藏的身份是地下党,并和丈夫孕育了革命的种子一个女儿。为了不暴露身份,她不能与女儿相认。——虽然,这个设计非常生硬,也让人怀疑其中的必要性、合理性,但是这种情感关系,在革命题材中还是有明显突破的。
2|、挑拔故人的内讧:正副主任之间,主任和他的儿子之间。这既是地下党题材作品的主要桥段,也可能是历史的写照,虽然历史上的挑拔关系不象影视中这么富于戏剧色彩,也不可能这么简单。
3、宝物的真假:档案,不是蓝色的,也不具有档案的形式,名单刻在了一把剑上。抢来夺去的,一真是假宝物,这也是常用的夺宝桥段。
虽然本片故事有些破碎,但是演员的表演使影片的可看性很强——女主角,表演出了上流社会的气质;饰演第一反面角色的李纬,也让人印象很深。
《蓝色档案》影评(三):味同嚼蜡
简单讲从这类电影开始我比较不喜欢国产电影了:僵硬过火,意识形态浓厚。自此之后,正义凛然和俺别矣。
先说色彩,这个已经是彩色电影了,这就看出技术的重要了,大家都是黑白的时候,似乎倒不觉得什么,这种我们小时候六一儿童节化的色彩令人感觉非常的虚假和臃肿,恨不得在水里过一遍。相对黄金甲对眼睛灾难性的冲击,这种彩色也真叫不可恭维。不过这似乎是可以被弥补的。
其次是道具:蓝色档案竟然就是一个写着蓝色档案的公文包,我不由想起有间客栈。虽然用了佩刀里的缩微胶卷作为暗扣,其实也显得傻大酣粗。
布景倒是以外景居多,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密室,感觉非一日一时之功。
再来是情节:一份前日本特务的名单真很重要吗?我想的倒是洗底不易啊,多少潜伏特务从此只能特务到底了,他们真的能在天皇召唤之后又听蒋先生的吗,然后真的是全部被杀光还是部分特别厉害的再听毛先生的话呢,那真是轮回为奴了。这批始终没有出现的特务是我昨天看电影里最惋惜的人。
然后是表演。
向梅--国产花瓶讲究的是结实
我还是老脾气看电影看明星,这个电影自然是为了向梅。记得小时候我妈说向梅是结婚之后就像鲜花怒放一样,和年青的时候相比反而更显艳丽(这个有点像香港的赵雅芝)。昨天流金岁月里向梅以差不多70岁出场,风韵之间,依旧可以赞一句流光溢彩。她在这个电影里设计的黑色旗袍配珍珠项链的造型的确可以说领袖全场。可惜问题是这个所谓的女经理人还是显得太招摇了,没有大家子气。一股共产党员的正气自然是好的,但一个地下党还唯恐别人看不出这样的正气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和自己女儿近在咫尺不能相认的痛苦和为了实现任务的咬牙切齿,种种迹象真奇怪特务就怎么看不出破绽的,中统有中统的做派,和我们伟大的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差的也太远了,这样都看不出来,军统是在对不起戴毛啊。
粱波罗-冰冻水果奶油腔
这个里面粱还是那么风流倜傥,可惜还是有股土味,主要是对白和动作设计都显得急躁,花花公子最关键就是飘忽不定,可惜粱波罗本来是可以演出来的。
叶志康——校长也是从开车过来的
他也许很多人就不熟悉了,不过提起《十六岁花季》里的校长估计还是有些人可以回忆一下的,一脸的正气啊,能正到这样的地步不枉现在仕途如意的。
冯奇的冈宁
“天皇赐给我的佩刀”,这样的话如果由方化来读可能就更犀利一点,不过冯奇演得更像一个特务头子而不是陆军军曹,这反而演的是我觉得最好的。
于飞的老外
于飞几乎从苏联人到美国人,包办了很多敌特片里的帝国主义分子,可是让人记住的还是高高的鼻子和凶狠得冒出火的大眼珠子,帝国主义不是这样的好哇?
李纬
其他有个《405谋杀案》的熟人,就是那个当年的轻量级摔跤冠军,可惜这次又是拍到一半被挂掉了,估计小伙子当年和导演的关系始终不好。
里面有个姨太太不错,腰是腰什么是什么的:我可是你老娘。这个女演员和她的大波浪一样有意思。
味同嚼蜡的电影,还是觉得更怀念《保密局的枪声》。
《蓝色档案》影评(四):蓝色档案以及那个年代
几周前~偶尔看到曾黎演的那个《蓝色档案》~直觉就像翻拍老电影~
然后就换台了~
老电影名声好才会翻拍~可是把百来分钟的电影翻成几十集的电视剧~
还想保持好名声~很需要功夫的~
如果有这么好的功夫~又何必炒隔夜饭?反而自缚手脚~
是以一向对翻拍剧不感冒~
然后~几天前~cctv6深夜播出了原版《蓝色档案》~
从头看到尾~
编剧里面有叫“孟森辉”者~上网小搜了一下~好像和孟京辉没有关系?
主演猛一看我还以为是年轻时代的斯琴高娃~怎么把痣给点了??呵呵~
80年的片子~设备上相当于西方60年代的中流水平吧~
思路~很像二战后的片子~跟自己国家比起来~已经很不错了~
1.石庵认母
当年石挥拍《关连长》被批斗~因为片中的连长为了保护保育院的孩子而牺牲~
天呐~当时看得我很无语~1951年~好时代啊~
而在《蓝色档案》里~虽然也有“石庵认母”这种“党性大于人性”的处理~
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
打小孩~打到吐血~在同时代的西方~算限制级镜头了~
但因为是反动派打的~可以以此衬托出反动派的残暴~
所以这个镜头是正面近景~
很少看见正面近景打小孩脸打到吐血的说~长见识了~
而在最后~母亲的英勇就义~使得被“石庵认母”一场戏烘托到顶的“亲情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这个伟大的母亲是反动派害死的~小女孩的不幸也是反动派导致的~
恩~“党性大于人性”~我们都是被逼的~
2.麦格芬
整个片子的戏剧结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希区柯克~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思路很像二战后的片子~
但是希区柯克惯用的伎俩——麦格芬——不存在的事物~
在这里稍微变了个形——蓝色档案是假的~但真的最后被主角找到了~
“能不能更纯粹一点呢?”恶魔说“比如档案是假的但寻找假档案的过程中得到了反动派的财宝——就像在寻找卡普兰的过程中得到了爱娃·玛丽·森特?”
“喂喂~这是80年代的片子”天使说“难道我党的情报来源会被投降的法西斯分子愚弄吗?”
3.声音
深夜看国产老片~一大郁闷点就是音效~那枪声太挫了~如果说从车内镜头到追逐镜头到正反打都只落后十几年的话~那音效就太拖后腿了~
是因为那时的电影院设备差~音效做得好也听不出~还是因为国内电影工业不够发达~不像老外会把受欢迎的老片子重新制作?
浩劫之后~国内借鉴外面类型片成功经验拍出来的这些片子~如《405谋杀案》~《保密局的枪声》~都还挺好看的~怎么说也算及格线以上吧~
结果后来又被市场熏昏了头~和香港的一些九流货色弄出一些不尴不尬的怪物~
没有把这种认真消化类型片经验的态度延续下来~
挺可惜的~
恩~目前只想到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