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生活如是禅读后感摘抄
《如实生活如是禅》是一本由林谷芳 / 孙小宁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实生活如是禅》精选点评:
●强调不拘是否也是一种拘?力求不妄是否也是一种妄?凡事无碍是否也是一种碍?咦兮,人生摆荡在定与不定之间,当自适之。
●说理比较实在,禅的入门书。
●一本好书,一本可以回答很多终极问题的好书。
●虽然有很多地方,还不能理解,但总体上有很大的收获.
●如果能把张小宁的提问删除,这个书就完美了。可是没有她那些傻傻的提问也就没有对话的内容。 初学禅的朋友看了觉得是种启发和点拨,有阅历有所感悟的朋友则能有所共鸣有所映证
●遇到處世的困擾,都會翻一翻這本書。偶遇時覺得易懂的那些道理,只有遇到無法打開的鎖,才能夠轉化和生長成自己的鑰匙。這本書就像一個掌管著許多鑰匙的房間,每次垂頭喪氣地進去,都能進一步體會其間的精妙,出來仿佛又登了一座山,看見了另一番的開闊。
●不错的对话,不要把生命说死。
●姑且不论其关于禅的理解及其与生活艺术的融合是否正确,单是这种坚持与探索得态度,当代就没多少人能及。领悟与持守,简单的谈话中没,每见澄澈的见地。
●许多年前听林谷芳讲音乐,的确耳目一新。他的一句话记忆犹新,“一个人在三十岁后,如果中夜起坐,心中还没有苍茫之感,那他的生命太单薄”。具体词句有出入,大意如此。禅者,必定对生命有大痛楚,而后有大领悟。书中很多话题,读来都有彻悟之感,但在生命的修行中,每一个人所得却只能由他的资质和努力而定。老子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我昏昏然混迹于人世,不求闻达而心内又偶有不甘,却是最无益。
●一气呵成
《如实生活如是禅》读后感(一):是一本好书
还行吧
关于佛学
应该怎样去正视生活中的苦恼和麻烦
还有一些关于人生规划的不必要
关于看西方的那些如何致富和如何讲究效率的书的不必要
关于算命占星等等行为对于生命本身的亵渎
以几句话就说出生命的一切
是不可能也不谦卑的
讲了很多
听了许多
觉得很对
《如实生活如是禅》读后感(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是说禅的书,我生,我爱,我死。
很实际,并无妄语。
特别之处是不讲公案,不是强说强解。
他强调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于艺,志于道”。
从书中的对话可以强烈感受到,禅者谦虚的姿态,不预设立场的立场,有助于观照反省。
这里并没有固有的答案,他只是引导,这里也体现了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寄希望于每个个体的无限可能。
用俗语的话即是“深入浅出”,没有把道理讲死,以个案论个案,从不一棍子打死。
因为,他只是他,你还是你。
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思考。
如果你不愿改变,你愿意改变但无行动,那也是天边一朵云,再好的书,再好的对话,你只看只听,还是很远。
一本书,可以解惑,也可以点火烧了取暖。
这本书,可以解惑,看完了就可以烧了——去体验,去做。
《如实生活如是禅》读后感(三):生命缺少的不是答案,而是安然
这样的书看完很让人轻松。不需要苦苦修行,放弃所有的物质诱惑,只需一份安然,便可解“我生”,“我爱”,“我死”这三大难题。比如作者关于吃饭的解读,可以随便吃一碗面,也可以去优雅的山房。甚至不掩饰自己对于后者的喜爱:每一个生来就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只要不执着,安然就好。
这与四圣谛中的“诸漏皆苦”不是矛盾的吗?
作者曾在书中批判“XX仁波切”居然还去夜店,误导了一批fans,以为这样也能得道。其实作者也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误导了像我这样不舍得放弃物质诱惑的人以为有安然足矣。
但愿这只是我的揣测,也许作者已近得道,只是用一种方便法门开导我们而已。
比如这句“需要本钱的率性不叫率性,仍旧是无明”。安然亦是如此,如果需要本钱,那仍旧是不安。青春美丽,鸡皮鹤发,豪宅美食,粗茶淡饭。。。都需要一份安然,也只需要一份安然。
关于女人如何在岁月里安然这个章节,有点蜻蜓点水,甚至跑题。什么内心的美丽可以胜过外表的美丽,可内外皆美不是更好吗?倘若是按照标准的佛教解答,什么一切都是虚幻的,不净观等等,虽说做不到但是道理还是能理解的。总比不痛不痒的说内在美要好。
这本书,没有答案,却有安然。
《如实生活如是禅》读后感(四):在最适当的时候做最适当的事情
写了这么多关于基督教和其他教的书,自己特别喜欢的禅宗与佛教却一本书评都没写。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佛教与禅宗太智慧,我这点智慧写不出个名堂来;还有一个是太深奥,因为佛学是一个很辩证或说思辩,根本无从谈起。外面的一些简单的禅宗与励志故事简单对我来说只是小学阶段,还不值得大写特写;而还有一些作家玩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把禅宗形容得浪漫无比,看不到没有汗水,看不到生死大事的迫切感,表面很风光,但其实没有内涵,整一左岸咖啡式的散文。所以,看了不少,但在手头还没有一本可以下手的书。
前两天在西安出差时,在折扣书店扫荡时,扫到了这本书,看下来不错。
与流行的一些书不同,这本书是一个俗人与一个学禅人的问答,很多问题很现实(我就不知道有的作者写的励志故事,如林清玄,刘墉,他们自己身上哪就有这么多不一样的故事,都能说出个道道来,怎么我尽碰到的都是俗人俗事,说出来都让人冒火,无奈。难怪他们能写这么多,他们身上天天都有这样的人生故事,我就只有柴米油盐)
书中从禅宗的角度来讨论爱,死与生命的问题,当然,也少不了一些老套路的故事和说话,但回答的角度还有让人眼睛一亮的。
比如当问者要答案时,林谷芳就说,我没有答案给你。他说,“所谓的智慧不是告诉你一个既定的答案,智慧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了这种态度自然才会有真正的答案。人,问题,答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很有机,且因人而异的。。。。。这不同的回答里面其实包含着同样的一种东西,就是一种态度、观照,但却绝对不会是一个固定答案。
生命的迷失往往在于,我们都想求先知给予一个具体的答案。。。。。。。如果这世界真有那么多有效的既定答案,又怎么会还有这么多的问题依然存在?”
我觉得与其他的风花雪月感叹这个道理与那个发现不一样,林谷芳的回答很实在,也符合禅宗的观点与风格。智慧不是一个回答,而是一种态度。所以,书中说,“什么叫禅者?什么叫悟者?有人说,就是在最适当的时候做最适当事情的人”
我觉得这句话点出了禅宗的精华。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我喜欢禅宗的灵性,喜欢他的智慧,他的生命力,他的洒脱。
所以,禅宗里有南泉斩猫,有丹霞烧佛,有怀让磨砖,有济公和尚,更有呵祖骂佛,逢佛杀佛的话!
为什么?
最适当的时候做最适当事情。
所以,没有教条,没有权威,没有禁锢,没有盲目崇拜,更没有装神弄鬼。(当然,佛门中后因为人的原因,出现了这样的事,这是我不喜欢的)
应机而动,人与环境是有机的,互动的,整体的,是充满人性与灵性的,而不是死板板的,僵化的,生硬的与机械的,对立与分裂的。
因为佛教与禅宗都是讲究辩证的,非常非常的灵活,可谓玄之又玄,说太深了,如空无的概念,世人怕敬而远之;说风花雪月又太小看禅宗了,好像禅宗只能解决一点生活中的小烦恼,一点不像回答生死人生大事的学说。
这本书的观点就正好,佛法与禅宗说对普通人而言,能通过禅宗学会在最适当的时候做最适当事情就是最好介绍禅宗最好的方法。
所以,“一个禅者不是最高的人,禅者只是个如实的人。他也无所谓正确的立场,只有‘没有立场的立者’,否则就没有对应,给限死了,禅也不能给别人标准答案,因为自己的答案未必是别人的答案。。。。。。。。针对每一个时刻应对不同的立场。。。。。。禅者只有实际对应的 生命。”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不要把生命说死。
我的理解是:不要把生命限制死,因为把生命限制死时,同时也把自己限制死了,也就很难在最适当的时候做最适当事情,于人于己无利,学会了这种生活态度,生命才会充满灵性,更洒脱,达观,积极与快乐。
《如实生活如是禅》读后感(五):一叩一问间感悟生命
《如实生活如是禅》读完快一个月了,一直想写点什么,理清被这本书塞得满满的脑子。读这本书源于它的作者孙小宁。今年是我阅读的幸运之年,我遇到了几本特别喜欢的书和作者。因《看得见风景 望不见爱情》一书,我结识了作者孙小宁。这本书的阅读,让我突破了某些阅读的瓶颈和魔障,升华了阅读的思考和智慧,增强了阅读的自信心。我以为阅读的核心,不是读得懂或不懂,而是透过懂和不懂的临界,观照自己的思维和内心,开启未知的自我。这里不仅有知识层面的积累,更有思维能力和境界的提升。
爱上一位作者,必然要追逐她而阅读。我跟读小宁老师读过的作品,也追寻她的创作。她的最新力作是与台湾著名禅者林谷芳先生的对谈录《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
阅读《观照》之前,看见不少人在小宁老师的微博上评论这本书不好读懂,句句蕴意深刻,容量很大。在我的概念中,禅是一种哲学思维,是太玄妙的东西。问天、问地、问世间,何为禅问?换作以前,我必定不会轻易去碰这类书。我对自己的阅读思维在面对不熟悉的概念时缺乏足够的信心。因为喜欢流行文学,早已给自己许下与“严肃文学”背道而驰的心理暗示。太深奥的禅,我一定读不懂。但是,刚刚被小宁老师的文字开启了慧根,阅读的自信心大增,别人能读懂我也一定能读懂,不懂的可以思考、可以追问。
我满怀信心开始阅读《观照》。过程异常艰难。因为对儒道释禅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开篇便云里雾里。《观照》严重挑战着我的阅读耐心,自信开始岌岌可危。我将困惑通过微博告诉小宁老师,她建议我先从她与林谷芳先生的上一本对谈录《如实生活如是禅》开始阅读。有了那本的积累,再读《观照》,一定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如实生活如是禅》一书是禅与生活的对话,内容涉及人际、友谊、爱情、生死、命运等我们熟悉的话题,读起来很顺畅。孙小宁从“我生”、“我爱”、“我死”发问:“为什么当下的我们这么容易焦虑”?禅者的回答是,不离生活、超越生活、回归生活的如实观照。心量越大,生命越安然。
林谷方先生说:禅是什么?应缘而无执的态度。强调人要保持柔软心、谦卑,强调生命的观照,安顿自己生命的能力。
在读这本书时,生活中,我正深深陷入一些外人难以理解的痛灼纠结。内心自视过高,又患得患失,为自己设下很多条条框框。林谷芳先生说,“人要时刻领受一种过客的感觉,没有哪件事非你不可,也没有哪一种东西是你能永远拥有的。”“人往往只因为对这世间有太多事非怎样不可的想象才将自己推入深渊。”读了这些话,观照内心,放下执念,生命有了弹性。其实世间万事哪里有什么纵横捭阖之术,人对任何一件事都有局限性。
禅是一种生命的减法。人从出生就一直在学习,在过加法的生活。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所学的生命态度和社会价值,反过来束缚了我们的生命宽度,成了我们生命中的负担。
几天前,李开复先生在微博上感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证实了他患癌症的消息,一时江湖掀起千层浪。“世界因你而不同”,但每个生命的原点却是一样的。禅认定死生是生命的原点,每个生命都必须面对。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将个人价值由与别人的关系来界定。禅从原点思考这个问题:“未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我们才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活。任何社会关系都不能代替个体去面对死亡。有了原点的观照,生命中很多问题都可以映照清楚。
李开复先生此刻重读乔布斯“记住你即将死去”这段话,特别有感触。他在微博中写到:
“记住你即将死去”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所有的荣誉与骄傲,难堪与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当你担心你将失去某些东西时,“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最好的解药。如你能够清空一切, 你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心。
禅是智慧的,它不会告诉我一个既定的答案,它是一种态度,拥有了这种态度,才会有真正的答案。人、问题、答案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因人而异。不能把生命说死,要看到生命的种种可能性,不要被提前设定的框框框住了。林谷芳先生说,生命的问题一定要回到个案,不能以别人的判断、大多数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生命观、社会观的基准,这样才能不会迷失自己。过度单一的价值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社会需要多元的价值,以多元的价值对应多元的人生,不同的生命才能安托。
关于孤独,我与禅有深刻的共鸣。孤独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在孤独的时候可以照见万事万物。人情扰攘错综复杂会遮蔽一些本质的东西。生命的深刻和复杂会为人带来一些寂寞,但生命也由此有了一种冷清之美。
读完《如实生活如是禅》满脑子都是感慨,想与人分享,却不知从何说起。禅到底是什么?从中我得到了什么?放下一段时间今又拿起,絮絮叨叨写下这些文字。其实,阅读就是在别人剖析和观察生命时,自己从中得到体验和印证,得到更清晰的观照,得到心灵和思想的成长。人与人之间需要安静、耐心,需要聆听、感受,需要进入彼此的心灵和思想尝试。小宁老师与林谷芳先生的对谈,给了我这样的机会。禅在两人的对谈中,不再孤轮独照。
一本书读不懂,是暂时的。由此看到自己的局限,思维的局限,阅读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局限。但是局限可以被打开,被融合。相信慢慢潜入,终能看见寥远的空间。
接下来,我继续读《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相信一叩一问间,禅者智慧能够带来更多的生命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