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读后感精选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是一本由叶言都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读后感(一):江南烟雨花落尽的南朝
自学习历史以来,一直都知道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中比较混乱的时代,而翻开《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则使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了那个年代。
其实曾经看过挺多关于那个朝代的影视作品,《琅琊榜》、《兰陵王》、《楚乔传》、《凤囚凰》等等,这些影视作品,虽是杜撰的成分居多,却也能令观众初步窥探那个时代的历史。对于其中,记忆深刻的大概便是悲凉的战争、浮沉的权谋、混乱的朝堂了。还记得当初,在看到影视作品中,刘子业面对母亲死去,第一反应竟然是害怕有鬼,让宫人草草处理,还有出于对亲戚的怀疑,残害手足,甚至将装疯卖傻的叔叔当猪圈养,当时没有在意这些其实是真实的历史,只是觉得编剧真的很能编写,竟然可以将皇帝编写的如此昏庸。结果通过这次的阅读,我惊讶的发现,当初的那些,只是影视创作者将那个时代下刘子业的荒诞鲜活的拍摄下来,化为影视作品。跨越千年的时光,如今的我依旧是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匪夷所思。
作者从南北战争开始,详细的向读者描述出了那个时代的开端,南北关系一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而当时的人民也遭受了100多年的混乱。从混乱的统治者开始,写到渐渐腐朽的世族;从南方的生活,写到文化的发展。虽然《南朝的遗产》篇幅并不是很长,却是方方面面的展开了对于南朝的介绍,令读者在阅读中,对于南朝更加熟悉。
正如书中所说,南朝中各个统治者的衰落,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种因素堆叠下,最终导致的结果。纵观南朝时期的开国之君,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武将出身,从前朝的混乱中脱颖而出走向开国。他们确实是征战多年、谋略过人的,但是乱世之下,个人是无法延续盛世的,他们后代的性格早已定型,无法长久的守护上一辈的基业。最终,在各种权利斗争下,混乱延续,残害手足的情况比比皆是。
越是混乱的年代,世族之间的关系就越是团结,他们的存在甚至可能超越统治者统治的时代,也因此盘根错节,代代传承,手上掌握了更多的权利、资源。但是混乱的内战,依旧会影响到世族的发展,他们封闭血统,近亲之间的传承,导致血脉渐渐的失去生机,近亲的弊端也在200年内,尽数显现,最终随南朝一同的灭亡,恍如一梦,只剩下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情景。
尽管在政治方面,南朝是混乱的,但是在文化科技方面,却是有一定发展的。除了儒学,玄学等亦有发展。科技上,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工程、医学等方方面面,均是小有成就的。各种人才,在繁荣的经济下,得到成长,有光必有暗,有起必有落,这种更替之下,文化依旧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后世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读完《南朝的遗产》我期待接下来的《北朝的遗产》,期待阅读更多走向大唐的历史。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读后感(二):南朝+大运河:维持大唐不倒的遮羞布
提到魏晋南北朝中的南朝,很多人都恨铁不成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占据富庶的江南,齐心北伐“驱逐鞑虏”不香吗,凭啥沉浸在温柔乡中不可自拔呢?
纵观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要么从西往东,要么从北到南,几乎没有从南到北。在《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中,作者叶言都用通俗娴熟的语言,介绍了与北朝并立的南朝数百年的历史,也让人明白了南朝稍显颓废甚至不思进取的原因,那就是过得太舒服了。
舒服一:长江天险。今天看来很轻松逾越的大江,在古代堪称天险,北方人大多不会水,并且造船人才奇缺、造船周期长,如果不超长期备战,入江几乎等于找死。而对于南朝而言,只要保持水上优势,并守住了几个关联渡口,几乎就万事大吉了。
舒服二:开发后的江南是鱼米之乡,不愁温饱。西晋有八王之乱又有刘渊闹事,北方士家大族及其部曲百姓不断移民江南。人多了,更多地被开垦,相关技术来了,相对于北方看天吃饭,江南的自然条件好点。
纵观南朝的风风雨雨,要么北伐收复“失地”要么就偏安,你灭不了我、我也灭不了你,打打停停不断安抚内部,然后安稳坐自己的江山。同时,南朝内部政局也有不稳定之处,那就是世家大族把持政权,万一北伐打了败仗我帝位不稳咋办?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抛开政治因素不谈,思想文化上南朝还是非常有建树。以儒家经学为例,经学大家同样衣冠南渡,为保存经学火种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保留了华夏思想之根本。隋统一以后,南朝的经学大家回到长安洛阳,战胜北朝经学学派,再次让经学焕发了新的光彩。换句话说,政治上北方统一南方,但思想文化上,南方统一了北方。
三国时,孙吴只占据了平原地带的重要城市,土著山越人隐藏在山里,两者摩擦不断,东晋衣冠南渡,带去了大量的人口、技术以及读书的种子,土著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消灭,要么就迁徙到更南。这种情况下,江南怎能不开发?怎能不进步?更不用提什么佛教思想了!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脉络上来看,北方在早期占据主导地位,从长安到洛阳,关中和中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但是从南北朝对峙开始,意味着南朝对江南的开发,已经开始让南北方的倾斜,直到隋建立之后,利用江南的世家大族来制衡关陇士族,以及修建大运河来淡化北方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影响,成为一种不能明说的“国策”。
安史之乱时,江南受到的波及较小,南方的经济终于超越北方,成为大唐的经济命脉,也为虚弱的长安政府吊了一口气,又让李唐延喘了一百五十年。这是谁的功劳?大运河!谁开凿的?隋朝!为啥开凿?江南在南朝的开发下,越来越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南北朝对峙,有着其相互杀戮的黑暗的一面,也有思想文化上灿烂的绚歌。总得来说,南朝瑕不掩瑜,除了王与司马共天下、权力交替等残酷之外,越来越多的正面形象需要世人的了解,并得到客观的评价。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做到了。感谢叶言都先生!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读后感(三):当然,南朝不只有“四百八十寺”
南北朝对峙百余年,多数时候其实是“三足鼎立”,单纯南北对立,也就是一开始的北魏对刘宋,以及末期的北周对陈。无论如何,相比较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南朝不及北朝是一定的。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失败者终归要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会留些或多或少的痕迹。
说起南朝的宋、齐、梁、陈,留下来的印象其实并不多。首先想到的,大概会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诗。其实南北朝时候,正好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本地化的关键时期。虽然南朝由于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所以寺院林立,所以杜牧有此感慨;但其实,北朝的佛教发展也不遑多让,只不过寺庙不及前者多,倒是石窟——现如今的中国四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麦积山石窟——还真是不少,对佛教的狂热程度由此可略见一斑。
说起南北对立,如南北朝时代这样的,还有后来的金对南宋。作者叶言都在《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也提到了这一点。虽然就综合实力而言,南不及北。但无论宋齐梁陈,还是南宋,都曾有过北伐之举,只不过宋齐梁陈坚持得比较好,而南宋采取守势的时候要更多一些。但是说到南朝的北代,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样也有一番记载:“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虽然“草草”收场,同样也是失败,但至少曾经做过,而且契而不舍。这一点南宋不及南朝。辛词中显然是这样来认为的。
军事上实力不足,统治阶级内部又混乱不堪,那么,相对于后面的隋唐来说,来自南朝的贡献真的就不值一提了吗?当然不是。至少,东晋建立时,南迁的士族大家对南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的。南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正在于它文化上的成就与特色。《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中,就介绍了南朝在经学、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以及艺术、科学方面的成就,范缜写出了《神灭论》,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陶弘景在医学和药学上的成就以及《昭明文选》《世说新语》也都值得一说。在这方面,北朝虽然文化成就看似不及南朝,但也有《水经注》《齐民要术》《颜氏家训》这样的“精彩时刻”。南北朝也由此奠定了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所以说起南北朝,其实还是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看待和评价。不能因为最终的胜利者是北朝,就觉得南朝总归是事事不行,所以多否定几句也不影响大局;也不能因为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北朝有均田制、府兵制,就常常扬北抑南。总体而言,南北朝各有特点,后世的隋唐,固然吸收了递进的优点,同时来自南朝的贡献也是相当多的。两者的叠加,才奠定了盛唐景象的很多基础。这一观点是必须要坚持的。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读后感(四):荒淫无度十大暴君之一宋前废帝刘子业
大明八年(464年)闰五月十六日,宋孝武帝去世,皇太子刘子业 16岁就即位,史称宋前废帝。
1 、 北朝的《魏书》还是南朝的《宋书》都记载了刘楚玉和其亲弟刘子业乱伦的事迹 。刘楚玉淫乐无度,还对刘子业说,虽然男女有别,但咱们是亲姐弟,你一个人独享后宫佳丽三千,而我只有一个驸马陪伴,很不公平啊,于是刘子业赏赐給刘楚玉30个“面首”,就是男宠。然而就算这样也无法满足,居然要求将军褚湛的儿子褚渊,去她家陪她,他可是刘楚玉的姑父,《宋书•前废帝本纪》记载 褚渊在刘楚玉家住了10天,期间顶住了各种威逼利诱拒绝与她乱伦,她还说,“看你的胡须这么威武,怎么一点大丈夫气概都没有呢?”褚渊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是也不敢干出什么荒淫的事”,刘楚玉没办法,只能放他走了。
2、大臣密谋罢免刘子业,想立刘义恭为荒地,刘子业知道了,把刘义恭和他4个儿子一起诛杀,看下来刘义恭四肢,刨开肚子,挖出内脏切碎了,在把眼睛挖出,放在蜂蜜里浸泡,称为“鬼目粽”。
3、刘子业出游华林园竹林堂时,命令宫女赤 裸 身体互相追赶、戏笑,还命人牵来一群狗、马、羊、猴,号令宫女们和这些动物当众交媾,如有拒不服从的就杀死 夜里,刘子业做梦,梦见自己在竹林堂,有一个女子骂他说:“你悖逆不道,活不到明年小麦成熟的时候。”于是,刘子业在宫里找到一个和自己梦里长得很像的人杀了。
4、 刘子业经常在叔叔建安王刘休仁面前,命令一群是从官员轮奸刘休仁的生母杨太妃,也就是刘子业自己的叔祖母,有位侍从拒绝,被当场杀掉,左右侍臣都是不得已而听从他的命令,以至于让右卫将军刘道隆每当奉旨做此事的时候,却是高高兴兴地,尽显丑态。他又逼迫叔父南平王刘铄的王妃江氏就范,江氏拒绝,刘子业就鞭打她一百下,并且杀了她三个儿子。
5、除此之外,刘子业竟然还将魔爪,伸向了自己的亲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刘英媚同样的也早已许配给他人,但刘子业仍执意的要将其接进宫中进行宠乐。而当刘英媚进言之后,他便 强行将其扣留,并且对外宣称刘英媚暴毙去世。为此,他还特意找了个宫女做替死鬼,送到了姑父那边去。而为了掩人耳目,便称他的姑姑为谢贵嫔,而在杀死姑父何迈后,又改封为夫人。
景和元年冬(466年1月),刘子业遭到湘东王刘彧等人弑杀,时年十七岁,安葬于丹阳郡秣陵县南郊坛西。 如此荒淫无度残暴,难怪只当了不到2年的君主,就被推翻杀死。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读后感(五):《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那个战乱频仍、文化繁荣的乱世留下了多少有待演绎的故事
最近陪孩子参加了一项有意思的画画活动,画面给定50%,由孩子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想象力完成另外一半的画面。这种形式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连续画了好几天,以至于小家伙说出了“我们怎么养成了每天晚上画画的坏习惯”这样充满童趣的话语。
给定一半基础,其余的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升华,这种画画的形式避免了主题活动的随机性,也在同一基础上看出了孩子们各自的特点,这种画画活动在限定范围内给足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这和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一样,充满了遗憾,也打破了一些藩篱,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很多施展空间,于是在南北朝乱世之后才会有大量借古喻今的唐诗宋词,也有了不少现代影视剧在这个历史时空中任意发挥想象的空间。
对于中国五千年发展史,我喜欢政治昌明、开疆拓土、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盛世,也喜欢思维蓬勃碰撞、有文才武略就有施展空间、各种人才智慧比拼的几个乱世,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乱世各政权为在竞争中占得更多优势,支持鼓励科技文化发展,而且促进了人才跨越阶层流动,人们的思想少了盛世治世的固化僵化,思想更加自由开放,时代发展似乎被开启了快进键,文艺、科技、思想蓬勃发展,人类智慧喷薄而出,不过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天灾人祸、白骨累累的人间惨状让人唏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你也许会疑惑,南朝这个战乱黑暗、生灵涂炭的时代给后来的大唐盛世遗留下来了什么样的遗产?从作者撰写这本书的体例来看,我们也可以大致从军事组织、士族衰落、科技文化发展、人民思想解放这几个方面获得相关的启发。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这本书的作者叶言都通过时空穿越的旅游方式,讲述了南朝时期的战局乱局、皇族乱象、士族门阀、科技文化、隐居逸士、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皇族、士族、隐士、平民、科研、僧众等各个阶层,是南朝整个时代的俯瞰统揽,一本书就能读懂南朝一百七十年的全貌,知道那个时代为什么会有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一本二百多页的书籍讲述整个南朝的历史,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不能不说作者构思精巧,抓住了这个历史时期的最主要的特征,而且通过历史穿越游历的细节把南朝的历史讲得通透明白,在讲述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民歌、文章,资料十分丰富。
看完这本《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你就会明白,南朝何以出现如此多的昏君、乱君和暴君,为什么会有历次的南北朝争夺黄淮流域的战争,为什么士族门阀可以超然于政治政权之外,为什么知识分子阶层不分贫富都一致选择遗世独立的隐居生活,为什么一向不谈鬼神的儒家也与佛教开启了神灭与不灭的大论战。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读后感(六):为啥古言古装剧喜欢将时代背景放在南北朝时期?读完此书便会知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各朝,由于佛法兴盛,加之帝王提倡佛教,所以建寺兴塔之事尤盛,所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才会在其所作诗歌《江南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
诗句读来优美且动人,甚至还有一种婉约美好的感觉,但是真正了解历史之人,便知历史上真正的南朝给人的可并不是这种感觉。
相比于同时期由游牧民族汉化而来的北朝,南朝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文化,显得更加精致优美。但是据史料记载在南朝统治时期,人口居然并无明显增长,甚至出现了持续损失。
战火连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南朝持续不过170年,这期间居然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最长的宋是60年,而最短的齐则只有24年,皇帝换得比那灯会上的走马灯还要快,再加上这一些曾经的掌权者几乎个个都不是什么正常人,什么荒唐事都干得出来,国家能够得以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能够过的顺遂才奇了怪呢。
也难怪近些年来不管是古言小说还是古装剧都喜欢选取南北朝这一段时期来作为创作的背景。随便捡出一两位帝王的胡作非为来讲一讲就能够营造出不少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更重要的是,这段历史实在是太过零碎,即便是历史课本上所占篇幅也不过是寥寥数笔,以此时期的历史人物为故事原型,读来更有一种新鲜感。
可是历史不应该只读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也不能只瞧大唐的盛世辉煌。既然读历史能够明辨是非,那就应该将曾经的几千年历史都多少地去了解一下,这其中自然也应该包括这段南北朝时期。
与之前所读的那本《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遗产》一样,这本《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同样是出自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叶言都。叶先生出身名门,是教育家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侄子,还曾师从台湾知名历史学者许倬云先生,他自身对南北朝的历史也有着深入的研究。
原本以为那段时期实在太过于混乱,读来会很吃力,结果几章翻阅下来,感觉此书无论是文笔语言还是创作思路都颇为清晰明了。无论是历史人物事件还是文化生活描述,作者都采用了去伪存精的讲述方式,力求用最为明了的文字来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南朝时期展现与读者的面前。
在历史上南北朝的并立最终还是以北朝北周之臣杨坚建立大隋而得以统一结束。这场将近两百年的对峙,还是以北方的胜利而收场。可历史从来都是不能只看一个节点,更不应该孤立地去看待,读这本《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时,不妨将另一本《北朝的遗产》拿来一起阅读,比较着来看历史,从中所获得的发现会更多。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读后感(七):《南朝的遗产——中国从此走向大唐》道不尽的荒唐,满眼哀伤
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江南春》中写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李商隐在《南朝》中也写过“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唐代郑畋也在《马嵬坡》中提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通过读《南朝的遗产——中国从此走向大唐》这本书我对南朝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当然也给我了很多的惊讶甚至说是惊愕!
根据《南史》的记载,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宋代一共有9个皇帝,平均在位时间是6.5年,6个皇帝被杀;在齐,有7个皇帝,4个皇帝被杀,平均在位时间是3.3年;在梁的时候,9个皇帝,1个被饿死,1个被俘,4个被杀,平均在位4.8年;在陈的时候,5个皇帝,1个被废,一个被俘,平均在位时间是6.3年。
当我看到上面的那些数字,我觉得有一点不可思议,这皇帝们不是被杀了,就是被俘了,在位时间平均值才几年!难道只是串个场儿,走个秀儿?
皇帝被当成这个样子,是不是也没有谁了?原以为这就已经很惊奇的了,没想到还有更惊讶的事情!
一个皇帝,在自己的花园扮演什么小商小贩,旅游的时候,还臭显摆,得,把自己作死了!
真的搞不懂这个家伙脑袋里想的是什么?自己亲爹的坟墓都想挖,竟然会有这样的人做皇帝,真的很不可思议!
有个秃发的大臣来灵台拜祭,头巾从头上滑落了下来,一上一下的,露出那个大光头,他作为死者的儿子,不哭,反而当场大笑起来,还说人家是“秃鹫啼叫”,我想还好,他父亲时已经死掉了,死透了,不然,我想也会被他儿子得这种行为气的诈尸得!
他反而好,他就直接跟大臣说,我自己有办法,然后就带着他的两个爱妃躲进了景阳宫的井里,隋军说,不答应我们就落石头了啊!陈后主实在没办法了,为了保命,就只好大声呼喊答应,然后隋军就把吊篮放下去,拉他出来,在拉的时候,隋军都以为这是一个大胖子皇帝吧!
结果,拉出来的是3个人!后人把景阳宫井又称为“胭脂井”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南朝皇帝中的一部分历史,我们觉得又可气,又好笑!这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竟然能当皇帝,如果换成现在,我想社会道德也能把他们淹死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皇帝呢?我想更多的还是需要从历史的大背景是战乱年代,在那个朝代,世族不问世事,谁做皇帝,对他们都没有什么影响,所以,这些能当上皇帝的创始人,其实也都属于底层的一些守边武官或者平民。
所以,我们又倒过来看皇帝的出身,由不得不感伤,哀叹那个历史的 大背景,如果人人都丰衣足食,没有那么多的苛捐杂税,谁又愿意起来造反,创立一个新的朝代呢!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读后感(八):江南烟雨、繁华落尽的南朝
江南烟雨、繁华落尽的南朝
江南烟雨、繁华落尽的南朝
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称,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共二十四帝,历一百六十九年。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后相继更迭齐朝、梁朝、陈朝四个王朝,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南朝与鲜卑族或鲜卑化汉人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政权对峙,合称南北朝。
相较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政权,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建立起来的王朝。所以,南朝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广陵、成都等大城市,为南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同时期的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时代,人们对其印象多半与战乱、落后、黑暗等负面评价有关。但是近年来,《琅琊榜》《兰陵王》《楚乔传》等热门影视剧均取材于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一个价值重整与制度重建的时代,一个处处充满着引爆各种可能性的巨大力量的时代。
当然,与北朝相似的是,南朝政权更替频仍,皇室混乱,昏君、乱君、暴君辈出,高高在上的门阀世族......前段时间,在看章子怡的《上阳赋》时,对王氏家族的势力感到咋舌,觉得世族大家竟然权利比皇帝还大,甚至架空皇族,深觉不可思议。可是在读了本书之后,不禁恍然大悟:《上阳赋》展现的其实是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的时代,也是皇权政治开始代替门阀政治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门阀的权势过于庞大,严重阻塞了寒门子弟的上升渠道,也对皇权产生了威胁。这正是南朝门阀衰落,寒门启用,皇权重振的特点。
本书在介绍南朝风貌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上有名的皇室人物:崇佛的梁武帝,南陈后主陈叔宝及贵妃张丽华,山阴公主刘楚玉,步步生莲的潘妃......南朝也是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所以,南朝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科技方面有何承天首创的“调日法”,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葛洪和陶弘景的医学贡献,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本书列举诸多诗词文章,为当时社会现状佐证。部分章节后有补充知识,让书中观点有了深度和广度。
虽然南朝混乱纷争,民不聊生,但是却是后来隋唐文化光辉灿烂的根本来源。本书让我们看看到历史上真实的南朝,看到那些匪夷所思的君王,看到那些眼高于顶的世家大族,看到那些江南烟雨中的小桥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