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十分钟的一小时》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09 19: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是一本由罗伯特·林达著作,22.00元出版的2008-2图书,本书定价:249,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精选点评

  ●如果你幻想,那么你就可能精神病,每个人都有精神

  ●医生故事。第一次这样的精神分析的书,感触最深的不是书里面故事和作者的分析,而是书名本身带给我的思考

  ●可贵之处在于能够看出作者在记录案例同时也在反省自身。

  ●我们所有人都有抵抗力微弱领域差不多心理防护最强的地方就是敏感脆弱的地方

  ●这是小说写法。。。2014-7-9

  ●特别好看,作者的文笔非常好,简直就像是在读侦探小说

  ●理念不错

  ●很坦诚的医生,没有故弄玄虚。相比而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显得现实科学很多。最后一个故事尤其棒。深陷到病人虚构世界无法自拔的医生,其实,坐凳和躺椅之间的区别,并没有他自己意识的那么远……

  ●看了一半 没有读完 没达到猎奇的目的

  ●翻译感觉不是很好,有点生硬。在故事里面可以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刚入门的可以看看。最喜欢最后一个故事。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读后感(一):感动~

  很有启发,对治疗师的定位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休提博士写道,治疗师的角色"不是医生那样的角色,也不是完美父母那样的神一样的角色,而更多的是用来献祭的牺牲品,所有仇恨,焦虑不信任都可以发泄在他身上,所以他是媒介,是催化剂,通过,那些与世隔绝心灵重新与社会融合."

  不管是人本主义,还是精神分析,还是认知疗法直觉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不可忽视,凭着大无畏的精神去接受心灵上最后的一击已经成为了那些富于责任感同情心富有牺牲精神的治疗师们的最终觉悟。而这背后真正的念是对同伴的爱,对和自己一样的种族生物深深同理心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读后感(二):像洁癖那样

  了买书的初衷也许看了标题,以为是励志效率一类的书,买来想改变自己的现状

  如果知道真实的心理分析故事集,我想我不会买。

  但现在看完了,我却觉得当初不管什么原因,买了是对的。我想我不会去图书馆刻意借这样一本书看,没有这个心思

  看了这些案例,尤其是头尾的两个,让我觉得精神问题来源完全人类社会自食其果

  人类穿上了衣服罗起了婚姻这个东西,就自诩脱离了动物界,有了文明。殊不知,就是这样的自诩与狂妄疯狂了这个世界:欲望物质的,精神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都疯掉后自相残杀,甚至互相啃噬。

  我想说的是,或者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性神经病患者,坐在椅子或是躺椅上的唯一区别是,前者善于隐藏,而后者将它暴露的出来。

  像洁癖那样。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读后感(三):读完你才能理解这本书的意义

  前三个犯罪案例挺一般的,最后一个案例点亮了整本书。

  开始看的时候,总觉得这本书不如《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可是看完最后一个案例的时候才猛然醒悟,这是两本完全不能比的书,高铭的书只是采访记录和思考,而林达的这本书则站到了高很多的高度,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师从过去完整的分析和后续坚持不懈的尝试及治疗,尤其是最后林达对自己作为的心理分析。

  最后一个案例中,林达写道“每个精神错乱的案例中病人都会相信自己精神正常,卷入其中的人陷得太深,以至于他不认为自己疯了”和“每个精神病都确实代表着一种生命维持的技巧,是他解决世界和他自己之间矛盾的方式”,科克对自我的坚信令我一度怀疑,他说的那个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然而最后的结局还是回归了正常,从这一点上来说就是林达的成功和胜利。

  心理能力像我这么弱的人,大概不是被病人逼疯就是被感染成同样症状的精神疾病吧…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鼓舞在于,如果你足够坚持,如果你愿意努力,你是可以真的改变一个人的,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年…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读后感(四):对第一个案例的讨论

  清明假期第一天晚上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窝在房间里重读了第一个案例。对于那个戒指,有些和作者不同的理解,有兴趣的童鞋来讨论下。

  乱伦冲动在那个地方无疑是很明显的,所以林达博士的解释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温尼科特和科胡特告诉我们,乱伦冲动,困在俄狄浦斯冲突中,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每个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在早期关系不够安全稳定,父母不能够帮助孩子成长的情况下,孩子才会固着在那个点上成为症状。

  这个个案和母亲缺乏真正的联系,拼命努力地要在心中留住妈妈的形象,一次次地努力却一次次地被妈妈抛弃。最终,当他13岁的时候,开始感受到妈妈的性吸引力时,才会牢牢抓住这种感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这种感觉牢牢地抓住。对于这类早期依恋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的孩子,他们与其说是想要占有妈妈,和妈妈结合,还不如说是想要回到早期在妈妈怀抱里的温暖和安全。

  戒指,固然是妈妈的私人物品,可以代替妈妈的客体,但我的第一感觉,更重要的,是对个案无法获得的个人身份、自我存在感有着重要的意义。戒指是他父母婚姻的象征,在这个婚姻中有了他。虽然父母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幸福,但毕竟这是一桩合法结合的庄严的婚姻,所以他的出生是名正言顺的,在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

  个人觉得对于乱伦欲望的解释,可能对于这个濒临精神病边缘的人来说,太可怕了,这把他和妈妈唯一可能的联系方式给否定了。这种解释,恰恰就像他杀人那天打不开锁无法拿到戒指一样,从心理上把他的戒指拿走了。本来戒指是他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的希望,可是乱伦冲动的解释,激起的强烈的负罪感,很可能把这种希望再度粉碎,甚至进一步破坏。所以个案出现了和杀人当天类似的解离感受。

  我并不是说,林达博士的解释是错的,乱伦欲望那么强烈,很自然地会认为解释之后张力就会下去。作为一个治疗师,在那个时候肯定也被激起了对这种强烈欲望的恐慌,所以无暇顾及别的东西了。我觉得很可惜,如果能够进一步解释说,他对妈妈的这种愿望,其实是和妈妈建立联系的愿望,他对戒指的情感,包含了找到自我的强烈愿望,那么,对于个案已经濒临人格解体,需要毁灭一切的不归路,也许会出现转机。当然,第二个可惜是,在事故发生后,个案被带走了,林达博士不能再继续治疗他了,本来他还是有机会给出后面的那些解释的。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读后感(五):这样的精神错乱容纳不了两个人(案例)

  这样的精神错乱容纳不了两个人(案例留存)

  ---

  这个是我什么时候留存的我忘记了诶,应该是书里面的内容。

  二战前,在某个精神病院有一个新的病人,她自称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

  过了几天,又有一个新的病人,也自称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

  她们都是温和的天主教徒,可以在花园里随意散步,这一天,她们相遇了。

  在聊了聊天之后,其中一个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对方,另一个人感到不可思议:“天哪,这不可能是真的,因为我才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

  两人温和地争论了一会,忽然其中一个说:“对了,玛利亚的母亲叫什么?”她转过头来问一个治疗师,治疗师告诉她:“叫安妮。”

  她对另一个玛利亚说:“既然你是玛利亚,那我肯定是玛利亚的母亲安妮。”

  然后两人拥抱,达成和解。

  过了几天,遇到玛利亚之后变成安妮的女人治愈出院。

  (妄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移,所以一旦出现任何怀疑,就意味着离康复不远了,即使是改变身份的妄想。)

  在我今天读完的《五十分钟的一小时》里,最后一个案例是妄想。

  在当代,妄想属于精神分裂症,心理咨询师是不会处理的。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林达身处二战前,他拥有当时心理咨询师的一个最大优点,那就是狂妄。

  所以他接受了这个军方的重要人物,一位妄想的科学家。

  他的症状是,每天经常有一些恍惚期,工作效率低下,当别人询问的时候他会说“我去我的X星球处理了一些事物。”

  林达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寻觅这位科学家的过去(精神分析确实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一种咨询方式),他所面对的东西是全彩色手绘的八百多张地图,这是科学家的X星球的地图;还有记录着X星球的种族、历史、文化、政治的笔记;甚至有X星球的四季星空图,星球坐标;还有昆虫、动物纲目等。

  好了,这位科学家有这样的一个过去:

  他在一个土著人居多的小岛上长大,父亲是当地的管理者,母亲则对他不闻不问,他最早学会的是土著保姆教他的当地方言。他六岁的时候保姆去世。他有过无数的家庭教师,大多因为无法忍受岛上的荒凉而离去。其中一个家庭教师有洁癖,不准他和任何土著小孩一起玩耍(当地没有和他同龄的白人小孩),每天要用滚烫的水给他洗两次澡。

  在他十一岁的时候,新的家庭教师勾引他,每天在他面前赤身裸体走来走去,当时他还小,不能射精,家庭教师持续着他的引诱。在他可以射精之后,她开始对着他发泄自己疯狂的性欲。她每天晚上要做爱两三次,白天有时也需要,她命令他尝试所有可以想到的姿势,如果他拒绝就毒打他。他因为睡眠不足变得委靡不振,直到家庭教师和另一个男人私奔。

  之后的日子他在阅读中度过,他尤其喜欢幻想小说。有一天他看到了一本书,故事中的主人公和他拥有一样的名字,他非常激动。随即他忽然感到,这本书讲的就是自己的故事;他是在看自己的回忆录。于是他开始一遍遍地读那本书,直到几乎背过了它;然后他开始填补作者没有写到的空白;闭上眼睛他就能看到X星球的版图。

  他后来的工作有助于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但是事情是怎么爆发的呢?

  有一天,同一个研究所的唯一单身女性对他表示了好感,并明确表示希望发生性关系。他被吓坏了,逃离了那位女同事,而后忽然就发现自己站在了X星球,身穿华丽的君王的服饰。

  之后的日子,只要他愿意,他就能立即“回到”X星球。

  经历了一些毫无作用的治疗之后,林达想起了这样一种有风险的疗法(就是之前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例子),因为“这样的精神错乱容纳不了两个人”。

  林达开始研究科学家画的地图,写的笔记,看到全部记得为止。然后他开始在每次咨询的时候和科学家一起研究他所写的东西,研究其中的自相矛盾和错误之处,并告诉他“快回到X星球的研究所去看看档案,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告诉他:“你这个位置的测量有错误,你用的是什么单位呢?英里吗?”

  科学家开始暴躁和不安:“我用的当然是X星球的测量单位了!”

  林达说:“那肯定是你在换算成英里的时候搞错了,你看这里根本不对!”

  在这之后事情悄悄发生着变化:科学家讲述X星球的语气,由一开始的笃定自信变得有点犹疑了。

  但是我们的治疗师林达却为X星球着迷了,他开始每天疯狂地看地图,研究X星文化,甚至别人讲话,他会在脑子里自动翻译成X星语言。

  终于有一天,林达兴奋地看一边地图一边等到了科学家,他没有注意到科学家脸上已经没有了那种感兴趣的表情。“快告诉我,我上次让你去完成的任务怎么样了。”林达对他说。

  科学家只是耸了耸肩膀:“这些都是我在脑子里胡编乱造出来的。它不存在。”

  林达大吃一惊,控制住自己情绪,问他:“你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

  科学家回答:“几个星期前。”

  林达继续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科学家说:“因为我觉得你需要它!”

  科学家病愈离开了,林达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在那个时期陷入了一种“无聊”的情绪,无法面对自己的衰老和日复一日的生活。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幻想,也喜欢幻想小说,也许这是他采取这种疗法的一个原因——他想要玩这个危险的游戏,他想要进入那个神奇的世界。还好他最后终于及时地抽身而退(应该是在那个科学家的间接帮助下吧)。

  好了,这是一次成功的治疗,最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结果呢?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真的被治愈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