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读后感精选
《失落》是一本由[印度] 基兰·德赛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落》精选点评:
●看不下去
●法官和他的老婆总是让我想起鲁迅和他的妻子,不同的是,鲁迅就算不喜欢朱安也不会家暴啊!印度作家对于民族问题思考的比较深刻,也比较敢写,太敢写了以至于披露的真相让人抑郁。
●我对印度不了解,这部小说给了我一定的影响,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支撑
●最失落的时候读 我还没有自杀的冲动,果真不错
●结局没猜到
●失落 各种失落淋漓尽致 压抑感贯穿始终
●很棒的一部小说
●买的时候完全被封面所吸引,色彩斑斓的真受不了了~~~~看到前面有点看不下去了,接受不了印度人的一些想法和生活方式,看到了中间的时候赛伊和基恩的恋爱,厨子,法官这几个人的生活和心理还是吸引了我。看书的这几天,看到恰逢奥斯卡,《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赢得了八个大奖。看报纸上说电影里的主人公小时的扮演者从美国回到了印度之后,爸爸很高兴的想要带着他到处炫耀,而他违抗,竟然遭到了父亲的毒打,据说他的家住在比电影里还要贫困的贫民窟。没有去过印度,看了这本书和电影猴还真的想去看看现在的印度。 2009年3月7日
●失落
●单独把AB 部分分开阅读也是可以的。很棒的文字,彻骨的移民体验,尤其是厨子那部分。考虑拍电影吧。
《失落》读后感(一):看不下去了
看到豆瓣上都是好评如潮。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关系,我看得太涩了,中间断了许多回,至今只看到一半,后面也零乱翻过几章。
风景描写的很细致,人物也栩栩如生。
但是故事场景跳跃常常找不到连贯,像是一本几个杂乱琐碎的人物写生簿。
看得十分不得趣。
希望接下来可以连续地看一遍这本书吧。
《失落》读后感(二):外孙女赛伊突然闯入他死寂的生活
马拉雅山脚下,有一座孤零零的破败房子,一生受尽苦难的印度老法官就住在那里,退休之后他只想与爱犬安度晚年。然而他失去双亲的十六岁的外孙女赛伊突然闯入他死寂的生活。赛伊是个纯洁无暇的少女,痴情地爱上了自己的数学老师--尼泊尔青年基恩。基恩是一名贫穷的青年知识分子,最终卷入尼泊尔的动乱,与赛伊的恋情处在风雨飘摇中。法官还有一个厨子,厨子的儿子比居历尽艰辛来到纽约,成了一个非法移民,
《失落》读后感(三):失落于后殖民主义时代
你有你的富爸爸,我有我的穷爸爸;然而我今日所承受的失落以及你今天所享受的一切富裕皆因你爸爸当年的无情掠夺!至今我们依旧承受着种种后殖民时代的混乱不公正,你却心安理得过着享乐日子,你何以清白无罪?你何以高高在上蔑视我是个穷孩子?
基兰·德赛以其幽默的笔调展现后殖民时代失落的印度,读者如我,不但为此感到哀痛失落,还有愤怒无奈。
另外,英国人何以把奖项颁给印度作家,这是否又为另一种发达国家在后殖民主义时代表现出来的优越感?
《失落》读后感(四):自我归属的迷茫
生来带着棕色的印度肌肤,却生来只会说别国的语言;生来拥有印度的浪漫情怀,却生来就要受到英国教条的约束,厌恶自己的肤色,厌恶自己的民族,向往着英国贵族的高尚生活,不断追寻不断否认自己,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凌辱,灵魂深处的民族本性和世俗对别国的期待在内心不断地一次又一次挣扎,矛盾并痛苦着,在梦想着自己能完全归属的国度里永远也得不到尊严与认同,而扭曲的崇拜让自己再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迷失,在他国的华丽和自我民族沉沦的永远找不到灵魂的归属
《失落》读后感(五):“失落”的自我
这是一个寓言,一个关于真理和失落的寓言,它的寓意清晰直白似乎“伸手可摘”却摘不着,得不到。最折磨人的是依然不断的有人想去摘,渴望得到。基兰◎德赛其实很明白,她虽能看透这一切,但也照样无法还原印度的本来面貌,更无法复位她的书中所有人的身份,因为她自己也生活在渴望回归又无法回归的困境中。最后她选择了“自得的宁静”,在与自己的对话中借别人的话来安慰自己:“我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存到达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