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酷儿》影评摘抄
《上海酷儿》是一部由陈想起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 / 加拿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酷儿》精选点评:
●我把这部纪录片视为时间给予过去一代上海LGBTQ群体的最终裁决。导演将她心里的那只手碟调好了音,并准备充分。她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或以触动未来。
●大家都很努力,对别人来说是边缘,对自己而言却就是整个世界;里面说到“灯塔”这个象征很好,漫漫黑暗长途里,灯塔亮着,就总有前进的方向。
●就纪录片而言太凑活了,就是一堆采访。全场最有意思的是老年同志舞厅的片段。我理想的影片应该选择一个侧重点而深入,如果能从这个迪厅展开,我想会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
●补标:2019.6.16,丹麦驻沪总领事馆
●来拍个杭州的吧
●有陈列,没观点。
●一个城市的性少数群体现代平权记忆,没有激烈的战斗姿态呈现,力量在每个人做好自己专注的方向中自然生发。访谈光谱跨越的范围有限,可其中涵盖的对象类别已足够丰富(还可以更好,也限于影片体量和主题),观点的表达相对立体。展现的形式比较普通,更偏电视纪录片的质感,影像的资料价值更重。“这个世界从来匹配不上你的美好”,任重而道远。7/10
●他们说,现在政策层面都支持我们,尽管这个世界对我们仍然不友好,但是我们的未来还是在一直变好!我看到了他们从迷茫到坚定,老一辈的人们虽然没有享受到今天的环境,但是他们应该是开心的吧。
●严格来说还不是电影,但很感谢这样一群人在记录我们的时代。
●万丈红尘三杯酒
《上海酷儿》影评(一):一种人群,一段历史
“也许,我们并不是一个需要大人物的时代,而是芸芸众生、从关注自我身份开始,到聚沙成塔 创变历史的时代。回望历史这件事情,应该成为一种观察和反思的行动、成为裂变和愈合的能力,成为每一个当下和未来……”
影片《上海酷儿》用影像娓娓讲述了15年以来以上海为轴心的同志运动史。片子历时90分钟,犹如一首散文诗,克制内敛,反而给人更多的思考余地。
看得出,导演团队刻意收敛了影像表达的冲动,尽量籍由被访者本人口述来呈现历史当下对个人的影响。不作评判,给予阐述的空间,让镜头前的观众自己体会。
这或许就是纪录片的魅力。能想象若干年后,这样的影像素材对未来的人们追访过去,探究源头,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上海酷儿》影评(二):发声
开篇有一种在老上海的树荫之下迎面吹来弄堂风的即视感,很清新自然。
喜欢打字机敲打键盘的声音
里面的字幕出现的也很抒情,像是道长的一千零一夜栏目,也像是台湾版的诗集。
红楼梦和史记里面,在西方文化还没发声时,中国的书籍描述里就出现了同性性行为和暧昧关系了。同性恋从97年已经非罪化了,上海同性恋从2003年出现了,复旦大学开设了公共卫生的干预课程了,这是有时代性的。
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性别歧视,性别虐待,性骚扰,儿童性侵,这是所属于教育。
这部片子让我回忆起了很多往事,我16年做的voice讨论的胡适,我大学站在台上唱的勇气,往前走一步,就会影响一些人。
我们可以酷,可以美,可以国际化,国际化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我们都希望不要离中国观众太远,希望虚拟的自由发声空间能不被缩减。
回味历史,会成为每一个当下和未来
2019.07.25 单向空间
《上海酷儿》影评(三):上海酷儿组织以及个人群像集
2019年7月19日,于延平路上海青艾组织场地观看。
这是一部关于2003-2018年十五年间上海地区各类LGBTQ公益组织以及各个年龄层的个人群像纪录。
纪录片有很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比如来来舞厅里的老年gay笑着说,觉得做gay很好很开心,下辈子还要做一个gay(当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一个transgender面对镜头说,爸爸临终前没有像生前那么排斥她成为一名女性;一对在一起九年且已出国登记结婚的拉拉情侣的相视一笑;再比如,一个老年gay和亲友会的妈妈吐露年轻时候深爱过一个男孩,但因为父母的阻挠,那个男孩在他怀里自杀,等等。
地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上海本身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包容性给这样的社群和个人一些契机和土壤。比如上海很早就有来来舞厅以及周边一系列老年同志活动场所,几乎形成了一个生态。而同样的故事放在其他偏僻城市,呈现的东西一定是不同的。
社群运动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激进的、温和的、中立的、旁观的等等,都具有存在的意义。能够引发争议和曝光,不一定是坏事。
历史的发展是迂回向上的,以如今去对比十年前,可以看到巨大的跨越。相信这部纪录片在未来具备珍贵的史料价值。
《上海酷儿》影评(四):上海酷儿
首先是影片内容中也讨论到的一个话题,就是某些事物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也许尚未显现的意义和它在历史中将获得的意义。感受到一种非常质朴的责任感与热忱——从数不清的无可奈何与妥协中成长磨砺出来的那种热忱,是将希望寄托于未来藉此与惨淡现状顽固对峙,遵从内心认定的正确,逼迫自己去推动一些特别艰难的事情。
然后想说灯塔。就是……永远有那么一类论调伴随着各种主题的parade出现,并时常通过令人迷惑的友善亲和与忧心忡忡的口吻试图说教和规劝:说你们这些公共场合出格的“表演”根本就与“让世人接受你们”这一目标完全地背道而驰,除了加深你们身上猎奇与边缘少数派的标签之外只会让世人与你们之间的隔阂更甚。但……朋友不要再“你们”了,来加入我们吧,首先你要尊重那些参与者们愿意被看见、希望被看见的意图。哪怕抛开谁tm需要“通过迎合世人口味来让自己被接受”这部分讨论,其实“被看见”所蕴含的,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就在于:你看我在太阳下,你看我和你一样,我代替你站在太阳底下,你不要害怕,你不是孤单一人,你不是异类,I'm with you, you're not alone. 我觉得这就是“灯塔”的意义所在了吧,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记录分享和传播。
第三部分想说浪潮。其实影片涉猎到了非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议题,比如拉拉酒吧的消亡是因为大家不再需要单独的场所活动(VICE出过一篇类似题材的报道,探讨的是美国本土的同志酒吧兴衰:男同酒吧遍地开花,女同酒吧却日渐稀少。 http://www.vice.cn/read/vice-report-the-last-lesbian-bars),再比如简直可以单独拿这个题材出来拍故事片也很有看点的来来舞厅(《ELLEMEN睿士》写过一篇关于来来舞厅的报道——应许之地:来来舞厅的罗曼消亡史 https://mp.weixin.qq.com/s/aa4dqs7H9aeMhDwPj-h01A)。再以及ShPFF、双曲线合唱团,社会组织与高校学生社团,大学教授和酒吧老板,社会新闻和个人访谈。你可以感受到你仿佛身处某一汹涌澎湃的浪潮中,你看到每一朵小浪花儿,每一朵都努力向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奔涌,交汇又分开,碾上礁石越过沟渠——这也许能成为这部片子的某一种结果,如果再加入一些社会学层面的探讨与分析,再加上一些对过往发展的剖析和解释,聚焦到一些更加深刻的,无法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上,最终也许有一个积极抑或消极的展望。但电影最终呈现的并不是这样一个理性冷静的视角——它甚至连旁白都如此温情。
我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同志的研究需要同志自己发声,同志的历史需要同志自己讲述,就像当年美国印第安人也曾被放进橱窗中展示,到最终争取到自己开设博物馆讲述自己的历史一样。这部片子的温情也许会为它招致“避重就轻”“没有深度”的批评,但它最让人感动的部分就是你可以感受到它在讲述的是“我们”的故事,是让我来告诉你这么多年我们发生了什么,我的朋友们经历了什么,而不是跟我一起来看看“他们”。
所以我看到的电影,冗杂的各类细节,无数访谈和风景老素材穿插交叠,叙事并非线性,几串人物之间甚至都没有什么内在逻辑的关联。它就像是一本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回忆录,充满温情又闲散的韵脚,是大家一起坐下来围炉夜话天马行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承转合也没有什么生硬的提纲挈领,只有很多很多想说的话,很多很多回忆,很多来来往往,离开的留下的人和他们一起经历过的那些有趣又美好的事。
Over.
后面记一下7.26在单向的映后谈(开始词不达意胡言乱语没在现场根本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就怎么说呢,有些味道奇怪的友善并不是很想接受的感觉……可能无论怎么试图摆正心态,还是逃不开人类喜欢抱团的天性。
是有些太过于理直气壮和天真的话你说出口似乎都没意识到自己承受不了这些话背后的分量比如你心目中的和谐平等友善互助的世界也许还有一万年才能到来而在那之前我要先活下来并且吃饱饭,以及将心比心朋友世界上有多少人是我愿意抱着被讨厌的风险去出柜的而我绕了全世界的试探就换到一句哦我理解哎我要的是你的理解么(当然也可能是我想多了O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