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代风俗百图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古代风俗百图读后感精选

2020-10-20 02:2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代风俗百图读后感精选

  《古代风俗百图》是一本由王弘力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风俗百图》精选点评:

  ●每一习俗,都配了一副图,虽寥寥数语,但足见趣味。可见古人的乐趣之多不下于今人,有些野趣,已散于茫茫历史中,再难寻见了。

  ●精致漂亮的小书……但是这些看完就忘啊,而且介绍相关太少了,和预期有差距……

  ●画作不错,风俗就是仪式感。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在里面找到了两个和正在看的敦煌纪录片相呼应的细节,比如新妇不跪和出行布障,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城墙门上的钉原来是添丁之意,讨口彩的中国人啊,从古代以来就这么可爱

  ●图画风俗,以简短文字解说掌故,并配竹枝词。闲时读一两则,挺好。 #读库 #小册子

  ●画很精美,文字介绍有一些太短

  ●2018010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很丰富的

  ●春节期间读这个,年味重了许多。很少一部分习俗我小时候还经历过,不由得感慨,信息和技术的发展,让几百上千年的习惯走到了尽头,不过年的核心意义还在,全家团圆,辞旧迎新。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册子

  ●唐代真的是令人莫名地向往:相扑、刺青;新媳不跪、出行布障;骑驴打球还能打双陆~

  《古代风俗百图》读后感(一):Ⅵ.践行G(定量之化)

  竹枝词 诗中作画 画中借古喻今 找寻传统源头 流变的蛛丝马迹 感受历历在目 岁月变迁 衣食住行娱购游 当初的模样不再 一息尚存的精神 追本溯源 雨水寄思 良辰美景 穿越时空

  虽是早年出版

  但是图文并茂

  更有历史画卷铺陈

  笔墨跃然纸上的代入感

  童年回忆

  承载的幸福

  永远都不会过时

  生命并不是找寻意义

  而是去体验和学习

  《古代风俗百图》读后感(二):我有痴和呆,你要买点儿吗?

  《古代风俗百图》中,有一项习俗叫作“儿童卖痴呆”,搭配的考据文字仅仅引了范成大《卖痴呆词》中的几句,起先读得一头雾水,不知道究竟卖的是什么。

  作者创作的竹枝词是这么写的: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宋代除夕儿童卖痴呆场景。

  除夕晚上,小孩子们提着喜庆的小红灯笼沿街串巷,高呼“我有痴和呆,便宜卖给你”之类,等成人或老人来买走他的“痴呆”。

  《卖痴呆词》的序言说:

  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买其余,益可笑。

  范成大是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序里提到的吴地大概就是吴县一带。而所谓吴人多呆,自然是传闻或后人附会,不足取信,诗人也觉得“可笑”。放在更长远的语境里,这里的痴和呆可以理解为懵懂可爱的憨和傻。一年到了最后一天,大人都盼望小孩子来年可以在添一岁的同时,长得更为机灵聪明,于是走到街上去把旧年的痴呆卖掉。

  范成大《卖痴呆词》诗云: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栎翁是范成大自称,他的书房名为“寿栎堂”。虽然小孩们都去街上叫卖自己的痴呆,但又有多少人会真正来买呢?只有诗人说,他可以再买一些痴呆添给自己,小孩却说老翁要买不用给钱,可以把所有小孩的痴呆都免费赠送给你。

  不管有没有人来买,这种行为中都含有父辈对小孩子的殷殷爱护和祈盼,类似的,还有除夕夜的压岁钱。

  《古代风俗百图》引述清代顾禄的相关记载:

  《清嘉录》载:“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一说压岁钱本为“压祟钱”,贻小儿免受祟之害也。

  从这段引文看,除夕的晚上,长辈除了要给小孩压岁钱以防鬼怪的伤害之外,还要在小孩的枕头边放置橘子和荔枝,橘荔读音接近吉利,初一将其吃掉,寓意获得一整年的平安吉祥。

  清代除夕儿童拜年得压岁钱场景。

  至于为什么除夕有荔枝吃,可以简单推测一下。相传顾禄也是苏州吴县人,《清嘉录》记载的主要是江南的习俗,在压岁果子条目下,他又引用了清代诗人吴存楷的《咏吉利》一诗:

  闽荔干红邓橘黄,深宵酒醒试偷尝。

  听郎枕畔朦胧语,新岁还君大吉祥。

  由“闽荔”可知,清代福建地区冬季也有荔枝,但应该不是新鲜的荔枝,而是晒制加工过的荔枝干。成书于明代、专门记载福建荔枝的《闽中荔支通谱》有“荔支成实在六七月间,虽干而致之”等句,可见当时为了能更长久的食用荔枝,确实将其晒干储存了。

  总之,无论苏州还是福建,将橘、荔二物放在小孩枕边待食用,取的都是吉祥之意,都饱含对小孩子的美好祝福。

  【春节期间在家里试了试,没有人愿意买我的痴呆QAQ】

  《古代风俗百图》读后感(三):《古代风俗诗画》:和古人来个藕断丝连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来历。来历一是,这本书其实初版于1992年,国内连环画大师王弘力为孙民所写的《古代风俗诗画》绘插图而成,当时只有80则风俗。10年后,王弘力以旧画为基础,重新整理出100则并同时绘彩色插图,并配上风俗竹枝词一首、风俗源流考述一段,与2006年再次出版。我读的版本,是读库再次出版的小册子。

  来历之二是,第三次到成都,第二次走入太古里的方所,延续每到一个城市旅行,配合当时的心情和口味,买一本书作为纪念,因此选了这一本易携带的、易读的《古代风俗百图》。

  以下记录一些阅读点滴和摘录,以作笔记。

  ——————————————————————————

  读到书中记载的不少习俗,到今天仍有流传和保留。有些虽然已经因应现代人的生活,产生了变化,但也能给人欣慰的感觉,好像和古人产生了某种联结。比如:

  宋代用名片拜年的“飞帖”习俗。让佣仆代为送往,现代的明信片、贺年卡,直至现在大家复制粘贴转发的微信、短信祝福语,可以说是这一习俗的延续了。说明大家都喜欢在喜庆节日送祝福,但又不想每每亲自上门到访这么麻烦,正所谓人不到礼数到。

  如今在公园里常见的游乐玩儿,荡秋千,在古人中竟然一项风俗。辽俗中,清明时节,人们会立秋千架,嬉戏为乐。荆楚人则在立春日,打球、荡秋千。还有五月端午或七夕染红指甲等。

  ——————————————————————————

  春去秋来,有些习俗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比如“送穷”和“迎富”、“春社”和“秋社”。女儿家的“乞巧”和男儿家的“拜魁星”,说明古时男求功名,求扬名立万,女儿则求巧手。

  当然,现在已经很少女孩求自己会针织,也和男儿一样,希望学业有成。如此一来,习俗对应关系的社会基础不存在了,习俗也就跟着消失了。

  古人习俗,多寄托了人们的诉求和愿望。类似的,因社会条件或需求消失,使得习俗不再流传的情况,还有不少。

  比如,我们现在还会做些仪式或者说些祝福语求财“迎福”,因为钱没有人会嫌多,但很少人会大张旗鼓说自己穷到要做仪式来“送穷”。

  还有古时成都妇女元宵爱登城墙,求祛百病。但现在成都和不少城市已很少见城墙,便换作登高踏青,其实也是取其为高出,可开阔眼界,舒心。还有比如“磨镜”“货郎担”等行当,已经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了。

  ——————————————————————————

  按着日子行风俗,十分常见。比如现在的1月1日、5月1日、6月1日等每月的第一日。但古人似乎喜欢以同月同日为特殊风俗日子,比如:

  元月初一,现在也有过,大年初一,新年。这个月算是特例,作为一年之始,不止初一有风俗,初一前后和元月初七、十五、十六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二月初二,迎富风俗。有记载说,秦代已有此习俗,敲锣打鼓或头戴簪花到郊外玩一圈,迎接富裕。

  三月初三,荆楚地区的人来到水边,流觞赋诗,意为洗涤污浊,消灾去病,后来成为文人聚会。荆楚一带,也有在那天四民踏百草的活动,期间就有斗草之戏。南宋杨万里也有诗曰,三月三日上坟,但那时已经有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了。

  二月、三月正是暮春时节,不少习俗都与户外有关。有趣的是,具体日子不同地区会有变化,越往北,踏春活动时间就约后。闽粤地区,二月初二就开始有踏青活动。比如南方地区过的“开耕节”,有的地方是三月初三,广东肇庆高要的,就是二月初二,地理位置不同使然。

  五月初五,荆楚人,谓之浴兰节,以五彩丝系臂,令人不病瘟。宋代人挂彩穗,则是祈求避战乱。也有在这日,引菖蒲酒的习俗。

  七月初七,女儿家染得指甲如花红,应该是和牛郎织女传说有关。这一日,相关习俗还有“结蛛乞巧”“穿针比巧”“丢巧针”等习俗。这天,女儿家忙于拜织女乞巧,而男子也有其习俗。清代台湾地区,男子会屠狗祭魁星,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除此之外,魏晋时代,还有在这天晒书的习俗。到清代,也有说是六月初六抖晾衣服书籍。

  八月八日,有一个辽人的风俗,屠白犬,埋于寝帐前七步远处,中秋的时候,再讲寝帐移到上面,听着有些彪悍。

  九月九日,除了今天还盛行的登高,其实古人还会在这天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古代风俗百图》读后感(四):为何“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元宵之夜,元春差人从宫中送出一个灯谜,请大家猜谜赏玩。灯谜诗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政猜到谜底后暗忖:“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以前读这段,往往就跟着文中的思路读下去,不会跳出语境想别的,但这次重读时我突然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从通俗的意义上讲,春节期间的爆竹不就该是喜庆的吗?为什么元宵之夕的爆竹灯谜是不祥之物?当然,在《红楼梦》的语境中,元春的灯谜和贾政的忧虑都隐喻着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所以曹雪芹选取了爆竹一响而散、不得长久的文学意味。而选择爆竹,或许说明在他所处的时代甚至更早之前,爆竹已被赋予这一面。

  对这样的细节比以往更加敏感,是因为最近参与编辑一本讲传统节庆风俗的书,名为《古代风俗百图》,作者王弘力,开篇就讲燃爆竹的来历: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驱赶。

  左页为介绍燃爆竹习俗的文字,右页为宋代元日燃爆竹的场面。

  怪诞不经的《神异经》据传是西汉东方朔所作,后人对此多持怀疑态度,可以再来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顺便一提,此书在《古代风俗百图》中出现的频率极高):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上述两段记载和其他诸多相关传说一样,都首先指向爆竹的实用功能——驱逐疫鬼、山鬼、野兽等。依靠竹节爆开的霹雳声响,恐吓、驱赶那些对人们造成威胁的事物,以确保安然度过新年应该是其主要的,可能也是最初唯一的功能。

  久而久之,燃爆竹这个行为与除夕、元日之间形成密切关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为常态,即便后来竹节被炮仗、烟花所取代,除夕子夜的爆竹声却也流传至今。元春灯谜中的四句皆为事实,是人们对爆竹的共识,放在除夕或元日则无可厚非,但与元宵佳节的氛围不贴合,是因为在实用价值之外,它不可避免地被人为赋予了不吉利的文化意义。

  至《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过除夕,又是“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可见,在被赋予意义与价值,成为更加丰富复杂的意义符号时,爆竹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不冲突,而且还会继续此消彼长下去。

  ▼

  爆竹只是一例,在编辑《古代风俗百图》的过程中,时刻诱发我从以往的阅读经验中寻找关联的还有很多细节,远的不说,仍说开篇提到的猜灯谜。

  元春的爆竹灯谜是写在一盏谜灯上的,曹雪芹描述这个灯说,“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很好地解释了“灯谜”的形制。《古代风俗百图》中共介绍五个元宵节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打灯谜: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以上记载中提到绢灯,元春用的是更为精致的纱灯;元春的谜灯上仅一个灯谜,而弹壁灯三面都贴灯谜,这种不同与猜谜的场合有关。

  《古代风俗百图》所介绍,是市井之中供出门赏灯的百姓猜度的,因此这些谜灯大多贴在墙壁上,三面均贴灯谜也算是物尽其用。一家人如果不出门,只在家中自制灯谜赏玩,《红楼梦》又有更为详细的描述,即将灯谜写出来粘在一架小巧精致的围屏灯上。如此一关联,室内室外的打灯谜方式就更为生动具体,可供今人想象。

  清代元宵打灯谜场面。

  ▼

  上面两种风俗事项,都是我们相对熟悉的,尽管它们的内涵、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但今日仍有传承。《古代风俗百图》记述的风俗之中,还有一些是已失传或式微的。

  《红楼梦》六十二回后半部分,题为“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香菱弄脏了新石榴裙,宝玉恰好碰见,便拿袭人的同款裙子换给她。以前读这段,重点始终放在他们二人的对话和换裙子部分,几乎没有留意前因。重读到这一回目时,《古代风俗百图》已经付印,我对其中的内容已很熟悉,当下跳起来:“啊呀!原来是这个!”

  来看《红楼梦》原段: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

  斗草是什么呢?斗鸡、斗蟋蟀都好理解,斗草是怎么个斗法?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个偏门的习俗了,但《古代风俗百图》照样有介绍:

明瞿佑《四时宜忌》载:“《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明高启《斗草》诗曰:“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胜得?独有并头红。”

  前一段记载只说上巳节这天有斗百草之戏,后一首诗则涉及具体的玩法,即从园中摘拾一些有特点的花草来,互相争奇斗艳,最终得胜的是并头的花。那再来看香菱她们如何斗草:

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荳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

  香菱有并头的花,所以赢了众人,荳官不服气,便嘲笑香菱“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之类,两人打闹间滚在草地上,于是才有后话。

  明代仕女斗百草场景。

  不独女孩子们斗草,小孩子也聚在一起斗草,只是玩法不同。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盖江南岁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古代风俗百图》所引范成大的这首诗,描述的正是儿童斗草情形,作者另外补充说明了具体玩法。以此为线索查找相关的史料,会发现唐宋诗词和明清小说中有不少儿童、仕女斗草的记载。比如,柳永的《木兰花慢》一词中就有“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等句,记述清明时节的斗草活动,而且恰如前面《四时宜忌》提到的,斗草与踏青并行。

  帮助我审校这本书的樊老师是南方人,说他小时候就和伙伴们斗过草,长在西北的我却从未听闻这种游戏。大概是个地域性较强的习俗,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小孩玩这个。

  宋代儿童春社日斗草场景。

  上述种种,仅仅是将编辑过的一本书和《红楼梦》联系起来而已,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如果再从《古代风俗百图》涉及到的七十来本典籍、七十多首诗和竹枝词出发,去寻找关联,估计会串出个蜘蛛网一样的系统,这也正是我编辑本书最大的乐趣所在。

  ▼

  简单介绍一下《古代风俗百图》。

  它是随《读库1801》发出的小册子,作者是连环画大师王弘力先生。书中所收百幅插图,最早是绘于1992年的黑白插画,十多年后重新彩绘而成;又有风俗竹枝词百首、风俗源流考述文字百篇,每篇长则三百多字,短则几十字。

  内容以我国古代逢四时节令则庆贺祈愿的习俗为主,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活场面为辅,呈现古人生活的百种细节。其中有的至今仍有传承,有的则已散佚在典籍史料之中。

  作者:历炫·读库编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