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一切读后感摘抄
《思辨一切》是一本由安东尼•邓恩 (Anthony Dunne) / 菲奥娜•雷比 著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5.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辨一切》精选点评:
●解放思想的一本好书,拓展了关于设计既有的范畴,且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思考人与现实世界的理想关系。通过感知构造一种气氛,现实物与prop的缝隙,通道,之间,临演,间离,及一种思辨的空间和想象力的间隙,来打断某种现实逻辑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这个问题也关乎策展,不过还需要继续延伸,需要后来人的进行不断提案。
●有点点不好理解吧
●老师翻译的……!相见恨晚,也许比起纯艺,这些设计才是自己向往的作品。
●对于学设计的学生太有帮助了
●充满感动!真诚又不矫情。希望国内的双一流美院们推为阅读清单。
●泛化的设计
●和原版一起读的,第六章第二段说的科幻电影Blade Runner我感觉是银翼杀手而不是刀锋战士?
●原版读过,再读译本,一言难尽,在书中译者序中看到自己的学校被翻译错了,这么低级的错误,更没有好感了。
●作家经常基于思想实验创造短篇小说,融合叙事和概念以创作出功能性的虚构文学,旨在让人们以愉快的方式具体地思考。
●挺好的一本书,但是用来做考试参考书感觉没啥重点啊啊啊,可能看的不太深入,有时间再重新读读
《思辨一切》读后感(一):推荐
我们就是要更酷的,就是要无用的,就是要去发问思辨,就是要抛开利益和生死的问题。这些都不值得考虑。现在不是考虑这些得时候。我们需要真正不同的价值,那些真正超群和有价值得眼光和行动。。。。。。。。。。。。。。。。。。。。。。。。。。。。。。。。。。。。。。。。。。。。。。。。。。。。。。。。。。。。。。。。。。。。。。。。。。。。。。。。。。。。。。。。。。。。。。。。。。。。。。。。。。。。。。。。。。。。。。。。。。。。。。。。。。。。。。
《思辨一切》读后感(二):这本书也许看个书名就可以了
就我而言读的还蛮难受的,感觉里面讲的非常碎,一度想要弃书!有些例子本身没啥问题,硬凑一起我觉得有些奇怪。有些观点总有种荒诞的感觉。。。感觉什么都没讲,又感觉讲了点什么。总体来说,一本书总结出来就是书名了。里面觉得例子涵盖各行各业,重在思辨,设计只是它思辨的表达形式。催化社会梦想的是思辨,对各种问题的思辨,对各行各业的思辨。设计只是表达形式。我是把它作为设计书籍读的,但是可能深度没有达到预期吧。就像前面有人说的,书的意义大过本身。奠基之作,但是也仅仅是奠基而已。但是如果作为入门,很多东西谈的又太泛了,我觉得入门看可能会更摸不着头脑吧。这么书还挺尴尬的,刚入门可能看不太懂,入门后又深度可能不够。。。
《思辨一切》读后感(三):思辨的应用范围可以更广吗?
这是我看这本书的总结,如果有理解错的,欢迎指出和讨论。
Raby的美学是建立在虚构上的,因为非现实所以美,因为道具感所以美,甚至氛围和场所都追求一种陌生感。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实验,构成了类似“what if...”的句式。而这种“what if...”想象的未来甚至不是将要发生的未来,只是作者想要的那种能让人反思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这种设计不可能商品化只能用于展示的原因,一旦贴近现实,美感就会消失,不能吸引注意力就不能引起观众的反思。Raby给出了一个更实际的原因,如果作品太像现实中的物品,就会被人质疑它的实用性,这是她不想见到的。
然而我想质疑的是,思辨不能发生在现实中吗?思想实验就是思辨的全部吗?书里举例的很多作品,我不认为这些作品是在限制中创作的。另一方面,我在实践思辨的过程中发现思辨仍然有很多宝贵的特质,是对整个设计都有帮助的。例如它强调的叙事方式,强调使用的人、空间甚至整个时空,这些都是很多设计所忽略的。但是做到这些之后就能称为思辨设计吗?
只有一点我是肯定的,思辨停留在现实会变得平庸,远不及虚构的表现力。这又再次印证了Raby的美学。
所以,我也没有解,还要继续实践和研究。
《思辨一切》读后感(四):Make design great again!
两位作者本身已经对自己理论体系内的逻辑不自洽清晰的表达了“求放过”的态度,那理论指导现实的行动就变成了各种臆想的集合。可能臆想本身就是两位想要达到的目的,那放在这个设计的范畴内来讨论的意义又在哪里?如果只是概念本身,那众多智库、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的探索更为清晰明确和宏大;如果是将概念变为观念并成为物化为现实的物理存在而让人深思那艺术家科幻电影的作品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虽然书里已经提到这些对比的方面,但如果深究两位提到的说法,只能用暧昧和模糊不清来形容,能够真的拿出来的对比的就是所谓“思辨设计可以比其它方法更加荒谬,因为荒谬才能再次激发人们对社会未来的想象力”,先不说书中已经大量举例其它领域的成果并归类到思辨设计的范畴是不是有点时间顺序的混乱,那嗑药和梅毒三期也能做到这种效果,从作者的目的导向论来推断,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接受这两种方法?
一个概念本身如果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好像变得一切都包括,那这个概念本身也是虚幻和无法真实触碰的,其存在的意义也仅存于形而上的讨论。把设计变成这样一个看似无所不包的概念是近年来白左设计理论家们的一个大方向,设计的一个核心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连接美学和技术,并通过商业的方式去解决各种现实中的问题。如果把核心抽空了,变为作者们说的设计就是设想未来的能力,那设计这个概念本身也就站不住脚了,因为人都有脑子,谁还没有想法?所以人人都是设计师对吧,那还去学校学什么设计?设计师还靠什么活?对了,设计师还有图面表达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那艺术家没有吗?
作者对Victor Papanek那派理论在现实世界的失败表达了明显的失望,把责任归咎在资本主义商业发展上,这说的也就比泼妇骂街稍微文明了点。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本身没有责任吗?我能理解近年来设计理论家们想要为设计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的美好动机,但仅就个人接触到的方方面面基本都可以用可笑来形容,完全脱离商业逻辑的任何想法在现有社会框架内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放大一点说,整个知识分子代表的左派,在近几年的世界政治图景内只能用惨败来形容,那左派仅仅表达对右派的反对,就像工党科宾在议会里可以罔顾事实,只要坚守保守党说什么我都反对的态度能解决问题吗?难道本身不应该去找找自己内部的原因吗?
思辨设计这本书的理论核心说是发展,个人认为完全是倒退,因为放弃现实责任是思辨设计的态度,那最后能变现的就是各种不负责任的臆想和到展览上让精致的布尔乔亚们思考五分钟并迅速忘却的装置作品。面对变化日益迅速的社会,设计师们不应该师放下责任而是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去解决更多的问题。阿伦特说因为每个人都无法完全掌握和了解另一个人的信息,所以每个人掌握的现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书里也提到了我们有70亿个现实,在这70亿人现实里还有8.2亿人限于饥饿,更多的人限于贫困,20多万人民币一年学费的皇艺去不负责任的臆想也能称为伟大吗,就因为梦想比现实更伟大?那人类必须为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在做的事情发明一个更高级的形容词了。
套用书里第一章倒数两行的一段话“我们可以那种精神,重新开发出新、适用于今日世界的方法,再次开始心怀梦想。”怎么越听越耳熟?对了,亚美理驾合众国伯理玺天德川普阁下当初的竞选口号就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