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渔识读:有一种圈子叫舒适圈
文/夜渔
我有两个微信,一个是熟人的,基本都认识,一个是读者的。
熟人的微信没多少人,平时我也基本不发动态。
读者的微信加了600多人,每天发发读书打卡,再就是转发我自己的文章,偶尔也会分享一些小故事,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很多读者觉得有所收获,经常会点赞。
除了读书打卡和转发文章,我平时基本不发朋友圈,也可以说,不发无意义的朋友圈。
什么是无意义的呢?
比如今天心情不好了,今天特别孤独,哪个明星出轨了,等等。
我不喜欢这些,全是负能量,有意无意的就会影响我。
咱是个积极的正能量的人,每天想的就是努力,努力学习,努力赚钱,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变好,让身边人变好。
其他的,很多都是干扰,对于想要积极上进的人来说,就是一块大石头,不断的把你往下拽。
偶尔我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感觉特别孤独,但是咱的调整能力不错,会自我安慰。
也有时候会特别焦虑,但是没过10分钟,焦虑感就没有了。
焦虑,是因为你没事干,又或者是你干的事对你没有帮助。
当你忙起来了,哪还有时间焦虑,大脑里想的就是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把这一点想明白了,我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用心思考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怎样才能赚到钱。
经常提钱,有人就会说很俗,俗就俗吧,谁让咱穷。
穷人如果不经常提钱,那不更穷了,你看马云王健林那些人,动不动就是以亿为单位,这不也是钱嘛。
不经常提钱的才不正常,那些口口声声说提钱很俗的人,哪一个心里不想着钱很重要。
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生在山东,从小这样的事我见得多了。
咱也不是地域黑,谁没事会黑自己的家乡呢,就事论事而已。
不是说每个山东人都这样,而是一种普遍想象。
包括网上经常地域黑东北和河南,咱看到的只是小部分,咱不能用个例覆盖整个群体,毕竟好人还是大多数。
就像我小时候有个发小,我们村有个姓王的经常欺负他,于是他就跟我讲,姓王的没一个好东西。
说出来感觉蛮有意思的,可是细心观察,这样的人还真不少,而且不分年龄,纯粹的单思维生物,看任何事都是一根筋。
山东存在的这种现象,后来我还分析思考过,其实就是文化造就的,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文化,南方和北方的文化还不一样。
这就像啥?你身边如果都是非常努力的人,那你即便不努力,你慢慢也会被影响,你身边如果都是每天想着玩的人,那你即便想努力,你也努力不起来。
不同的圈子也有不同的文化。
就和微信群、QQ群一样,读书群,大家经常讨论的就是读书,跑步群,大家经常讨论的就是跑步,你如果在这些群里经常聊篮球,可能会有几个人回应你,但是大多数人会讨厌你,不搭理你,会去找群主控诉你,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收到一张飞机票。
这样一想,每个人其实都是多面的,只是每一面都要展示在对的地方。
倘若你在一线城市染个黄毛或者绿毛,那没啥,大家都觉得很正常。
倘若你在农村染个黄毛或者绿毛,那你在大家眼里会有无数个不好的标签。
你会感受到,什么叫做格格不入,什么叫做异类。
圈子对了,可以自信的做自己。
圈子不对,就会经常伴随着痛苦和自我怀疑。
过去,我觉得我是个异类。
现在,我觉得,刚刚好。
因为,有一种圈子叫舒适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