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驼峰空运》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驼峰空运》读后感锦集

2022-04-12 03:0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驼峰空运》读后感锦集

  《驼峰空运》是一本由约翰·D.普雷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7.50,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驼峰空运》精选点评:

  ●内容翔实而且丰富,比较全面的展现了驼峰空运的始末。翻译很不错,书的装帧简单但是纸质也不错。

  ●“那是世界上著名的艰难航线,美国几年间大约损失了500多架飞机,美中两国飞行员牺牲了1500多人。因为山谷里的飞机碎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人们称之为“铝谷”。 驼峰空运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它维系了中美同盟,同时是一种不屈的精神象征。本书详细记载了那一段坚韧顽强又不乏想象力的空运历史。

  ●惟一的缺陷是论及蒋中正和国府时还受“白费史”恶烂史观的影响

  ●除了对KMT的理解过于老套之外,全书都是干货,本书重要意义在于让读者直观的理解(恶劣条件下)航空运输组织规划中各种专业知识以及实际困难—如航线选择,高空缺氧,仪表飞行,地面导航,飞行地图测绘,发动机结冰,重型运输机对跑道的要求,飞行员训练和心理问题,这些最为实际的问题将关系到政治目标是否能实现,这些问题的困扰又将激化潜在的政治和思维分歧。一些部分和齐锡生的书有巧合的地方,如史迪威奇葩的性格,一些部分作者比齐写的要好得多,核心问题说的更直接明白,本书可以叫做二战中美军事合作的专业视角及美国观点,和《剑拔弩张的盟友》的中国观点相对照阅读,会有有趣的发现,我更喜欢这本书。200多页内容就把主要问题说清楚了,性价比极高,本书于我最大启发是驼峰空运是商业化组织和管理的高效率在军事领域获得成功的绝佳范例

  ●逻辑清晰,资料与注释详尽,翻译信达(极个别错误)。

  ●对细节不感兴趣的话,很快就看完了,见仁见智了

  ●隶属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这一跨领域的论题之前没有受到很多重视,作者的研究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看了80%。主要是从政治博弈的方面写,很清楚

  《驼峰空运》读后感(一):为英国收复殖民地战争服务的

  主要是为缅甸战场服务的,物资基本没有用于中国抗日战场。蒋介石曾在1944年下半年发电报给罗斯福,抱怨没有提供一枪一弹给中国抗日部队。本是中国出钱购买美国军火,出动军队替英国人收复缅甸殖民地战争,今天却被广泛宣传,是帮助中国抗战。

  《驼峰空运》读后感(二):美军战略空运的起步

  美军战略空运的起步

  一

  驼峰空运并不仅仅是什么勇气、壮举,其关键在于一项系统的航空运输工程。由飞机系统、飞机维修、飞行员、导航、装卸、机场等多个系统组成。由这本书看以看出,在二战时期,美军的大规模航空运输已经到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度。这种高度可能是很多国家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办法达到的。也许只能用“叹为观止”这样的词语来形容。

  二

  美军现在的空中运输力量是令人惊叹的。而现在这种高水平的空中运输的组织和运用肯定是来自于其过往的经验。在过往经验的基础上随着技术、方法等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所以历史研究在这方面就很有用处。让人看清楚目前的事态到底是从哪里一步一步走来的。各种客户因素当然是事态发展的原因,但是人的因素,人的经验的积累,认知的不断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

  而驼峰空运对中国来说当然是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但是对美军来说,意义更大。其开创了战略空运的先河。驼峰空运展现了空中运输在战争中的巨大优势,美军第一次成功组织了大规模的战略空运。从此以后,美军就在战略空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朝鲜战争到柏林空运,再到后来的历次局部战争,经验的不断积累、传承和改进,美军的战略空运已经到达了无人能企及的地步。而有些国家的空军可能才刚刚起步。

  《驼峰空运》读后感(三):驼峰,一场美国人的战争

  先看三点基本事实:

  驼峰空运,美国陆军航空队运输部门(不管它各阶段叫什么名称)担当了绝对主力,运送了90%以上的物资与人员;而中国的商业空运力量仅仅只在初始阶段发挥主要作用;除了机场建设,美军几乎承担了该任务的全部角色;

  驼峰的运量,超过史迪威公路和附属油管的总量;尤其在史迪威公路开通前,驼峰空运是进入中国的唯一补给线;

  驼峰运抵中国的物资,约95%属于美军自用(包括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和之后第20航空队的B29战略轰炸机),仅有5%归重庆政权调配;虽然陈纳德的部队负有支援地面国军的任务,但其大部分作战是听令并服务于美军太平洋战场的整体战略的;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于几年后的柏林空运;

  美国政府与军队从未给驼峰空运赋予支援中国抗战的使命,它仅仅是一种政治姿态,一股不希望重庆政府与军队奔溃的所谓精神力量;美国的智囊与高层表面上接受、但实质上从不相信所谓离开了美援蒋政权就会屈服与投降的说法与“威胁”。

  由此不难发现,驼峰空运,本质上是一场美国人自己的战斗,由美国军队运营、并服务于美国亚太政治与军事战略,受益人与牺牲者也主要是美军。它,只是恰巧发生在中缅印边境地带,而政治游戏的对手是中国政权。

  另外,本书也澄清了关于驼峰空远的两个传说:

  一、主力机型是DC-3/C-47。非也!C-46这个棺材才是驼峰的主力。

  因此,空军飞行员出身的作者,基于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档案等资料写成的这本书,必然更具权威性。作者在完美诠释了驼峰空运的政治逻辑后,更从运营管理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这场高牺牲性的没有硝烟的后勤战。其中,关于飞行员精神疲劳与创伤,以及军事统计学游戏的内容,更是亮点。作者详尽的注释与参考资料名录,更为读者的进一步阅读指明了方向,这是额外的收获。

  全书翻译信达,只有极少数的职衔错译和校对错误,难得。

  《驼峰空运》读后感(四):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视角

  2011年在香港买了台版的《剑拔弩张的盟友》,600多页的书,花了大概不到两周看完,此书是标准的政治史或者外交史写法, 一手美国个人档案资料+蒋介石日记和一些电文,高层的争斗和想法介绍的比较多,,从中可以看到美方中国政策的决策程序,以及这种程序在美国决策过程中的一些信息扭曲和偏差,这种扭曲和偏差造成了各种信息误读和潜在根本矛盾的激化。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立场、思维的差异,性格差异造成的矛盾,语言不通造成的信息误读

  但此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全球视角的不足,欧洲、北非的盟军战略和行动是如何影响亚洲的,是否真的存在这种影响,战略轰炸是如何影响驼峰运输物资量和构成,美军决策、工业动员和生产是如何影响驼峰运输的,作者讲不清楚,而这些具体的事实也将影响政治决策,激化矛盾。

  在美国二战战略的决策中,高层的政治想法和战略构想是一个方面,中层的分阶段的执行实现策略和资源分配是另外一个方面,而底层以及各方(包括中国)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高层的战略构想又是另外一个方面,这几个层级是如何互动的,如何影响驼峰运输的,齐的书几乎完全没有讲清楚。

  而这本书基本上做到了

  本书还有一点特别出色之处在于,讲清楚了美国对华军事援助在政府、军队各层级的实际意图与分歧,以及驼峰航线最终的实际效果(这点比齐锡生做的更出色),这种层级关系在我看来体现在:

  1.最高决策层—罗斯福

  罗本人只关心援助的姿态做到位没有,能不能在面子上让中国人和他好看,至于援助物资的数量要达到多少才对中国有实质的帮助,至于援助物资的构成是怎么样的,罗完全不关心

  罗以前家族在中国的生意让罗天生对中国有好感,但这也只是表面的

  2.马歇尔

  罗斯福援助计划的执行者,以马的风格来讲,这并非他最关心的问题,他的目标是欧洲,但一旦涉及到对华援助,他更关心实际援助的质量,希望援助有成效,更为务实的作风,但马并不关心中国战场

  3.阿诺德

  类似马歇尔,甚至比马歇尔更关注最重要的战场欧洲,但罗斯福的政治任务下来之后,他也切实的去完成,当飞机不够的时候,他被迫投入问题多多的C46

  后期稍微让阿诺德更注意中国战场的在于新型作战方式,战略轰炸。但战略轰炸转移到太平洋地区后,中国又不重要了

  4.亚历山大、哈丁

  目标单一的完成者和管理者

  5.美国陆军的参谋军官

  中国战场并不重要,维持住即可,甚至让中国能顺利出产大米就可以让这个国家稳定,后期中国战场甚至不用特意去维持,战略轰炸,让日本投降的作战区域转移至太平洋战场,因此毫无必要增强中国军队,也没有必要支持中国政府,驼峰物资运输仅限于为太平洋作战囤积物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