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恩斯特·台尔曼——阶级的领袖》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恩斯特·台尔曼——阶级的领袖》经典影评1000字

2022-05-23 02:07: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恩斯特·台尔曼——阶级的领袖》经典影评1000字

  《恩斯特·台尔曼——阶级的领袖》是一部由Kurt Maetzig执导,Günther Simon / Hans-Peter Minetti / Karla Runkehl主演的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恩斯特·台尔曼——阶级的领袖》精选点评:

  ●看了影片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 又看了长春配译的 台尔曼 这是一段德国革命的历史,从20世纪初,到纳粹的正式全面掌权 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后,台尔曼访问莫斯科并在葬礼上作为仪仗队成员为列宁抬棺。1924年2月起他成为德国共产党代主席,5月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成员。 而殊不知,没过十年,星移斗转。 1932年3月11日台尔曼再次作为候选人参加德国总统大选,竞争对手是当时在职的保罗·冯·兴登堡和阿道夫·希特勒。 在此不久以后塔尔曼向社会民主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联系战线以共同对抗纳粹。 1933年3月3日,台尔曼在柏林被盖世太保逮捕。从而结束了正式斗争的一生。

  ●五分给摄影,减一星是民主德国当局故意拍苏联马屁。

  ●1986.10.26

  ●有的时候回味老电影的目的只是安慰一下自己,即使知道东德的结局并不好,六一七前夕拍的,百感交集不知所措

  ●当年希特勒上台,德国人民也是在欢呼“好”,“支持”,“威武”,“有希望了”,结果换来的是几百万人死亡,民族分割数十年。而呼吁和平的德国共产党则被视为叛徒受到了迫害。虽然很多人认为当时的历史环境,德共不可能上台,即使上台也控制不了局面。然而如果是人民普遍反对战争呢,情况还是是这样吗?

  ●电影还是不错的。对政治和历史感兴趣,可以看看。但是印象最深的是二战结束时,德国士兵问苏联人。投降后就可以回家吗?电影里的是德国士兵都回家了。但是现实中德国人被押到西伯利亚服了十年苦役。

  ●Vorwärts,und nicht vergessen,wohin unser Stärke bestehen?Beim Hungern und beim Essen,vorwärts,und nicht vergessen!Die Solidarität! KPD再次证明要在资产阶级法权框架下完成革命是根本不现实的……某种意义上来说,KPD的失败也是二次大战的根本原因

  ●

  ●高度艺术化的杰作

  ●开会迷。

  《恩斯特·台尔曼——阶级的领袖》影评(一):《台尔曼传》:德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骄傲与悲哀

  《台尔曼传》:德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骄傲与悲哀 @笑独行[编评] 【影片笑独行解题】 《台尔曼传》(Ernst Thälmann - Führer seiner Klasse, or Ernst Thaelmann,台儿曼传,东德,1954-1955) 战前风云人物传记经典彩色巨片。德国导演库尔特•梅切格(Kurt Maetzig)代表作。根据德国作家同名小说改编。死于希特勒之手的德国共产党领袖恩斯特•台尔曼(Ernst Thälmann,1886-1944)传记。影片分两部,从一战进入尾声的1918年开始,到纳粹行将覆灭的1944年结束,以台尔曼作为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事业继承人的生平事迹为依托,全面演绎了德共和魏玛共和国的风云历史以及纳粹兴起的复杂背景。一个高尚、坚定的革命鼓动家的传奇人生与悲剧命运。德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骄傲与悲哀。史诗气质,宏大壮阔,引人入胜,令人唏嘘。甘瑟•西蒙(Günther Simon)、汉斯-皮特•米奈提(Hans-Peter Minetti)、卡拉•隆凯勒(Karla Runkehl)等主演。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笑独行补注:史载台尔曼生于1886年4月16日,一战中曾为德军服役近四年,1924年成为德共中央代主席,同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议员,曾两度参加德国总统大选,1933年3月3日被捕,1944年8月18日被害。早在1923年汉堡起义时就知道“光罢工是不行的,必须实行武装起义”,但却直到纳粹兴起也没抓住枪杆子……实在是令人痛心。在该影片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最著名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曾三次被提及,其间还虚构了1932年台尔曼送书给女一号主角的情节,而据在下所知,则该书全书是1934年才首次出版的。在下所见D9影碟带国语配音,但却只有中文字幕,片长249分钟。IMDb该影片片长为140+124分钟,评分偏低,仅为6.2分和5.9分。

  《恩斯特·台尔曼——阶级的领袖》影评(二):略评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一二

  时间关系,之道刚刚才看过许久之前已订下计划要看的这部台尔曼传。

  豆瓣上码的影评都是写给自己看,留着备用,若对人有所帮助固然更好。

  片子里反复提及的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还有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893—1973)两位都是大名鼎鼎的老牌德共政治家,而且在当初德共大分裂的背景下(受到大清洗的影响),都是旗帜鲜明的完全亲苏牌的标志性人物。在1945年之前,在德国国内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并非是最有吸引力和背负希望的那一派。相反,倒是托派与民主派集团更得人心。故而,电影要在其中突出统一社会党的领导核心——不管是当时的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总之持续到永久... ...

  1953年,东德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人罢工,社会动荡,思想混乱。猜想:这部片子当时定然附带了统一思想,唤起劳动人民建设热情,不忘理想初心的政治任务。况且里面还有展示乌布利西同志风采的“私货”,能够搞出这样的大制作来,大家就应当一点都不奇怪了。

  《恩斯特·台尔曼——阶级的领袖》影评(三):红色德意志——日尔曼的共产主义

  最近看了这部东德出产的红色经典,讲述德国共产党革命先驱台尔曼的一生。影片的场面非常宏大,那年头社会主义阵营拍片就是不差钱,为了弘扬革命先辈什么都可以下血本,放在今天的德国,恐怕很难再拍出如此大场面的作品了。

  在故事方面,《台尔曼传》怎么说呢,就是会议一个接一个,也就是“最会议”啦,有事,开会,没事,更要开会,有麻烦,开会,没麻烦,开会制造麻烦……

  剧情的进展呢,大家都知道,无论哪个国度,红色主旋律拍来拍去都一个样,思维超一致,人物塑造来来回回那几个品种,台词以口号性的居多,故事模式都千篇一律……

  本片基本上就是一群伟光正星人大战反动派星人,他们就像奥特曼和大怪兽那样,没事跑来地球上打打架。

  片中对反动派星人艾伯特的描述很不公道。艾伯特应该说是个有大功和大过的人物,他的政府对魏玛共和国的建设功绩不能忽略掉,而魏玛后期的高失业率,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拖累,不能一味凭此就把魏玛政府的成就给抹杀了。当时就算是美国也在经济危机中混得不太好,后来是到了罗斯福新政才挺了过来。

  确实魏玛政权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缺陷和腐败面太多了,但魏玛还是有本钱去藐视东德的,光拿电影艺术来说,魏玛十来年间创造的辉煌,就足以让四十年的东德黯然无色。

  德国是共产主义的发源地,其导师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了,在此不必复述。

  关于马克思,有几件事很有趣。一是马克思曾多次强调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二是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在图书馆里十年如一日地踩出脚印,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都迷信这一传说,以致于该图书馆曾设立特别展览席,专门收取中国游客的参观费用;三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国度享有相当程度的正面评价,他曾入选“德国十大伟人”的榜单中,曾被英国BBC评选为“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甚至认为马克思的影响可比两大先贤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漏掉了释迦牟尼……)。

  无论对马克思有什么样的评价,没人可以否认掉他的影响力,若要评选对世界影响最深的十个人,马克思无疑会名列其中。马克思的思想产物实在太多,德国共产党只是冰山一角。

  提到德共,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国会纵火案,该事件象征着二战前德国民主时代的终结、独裁专制的兴起。

  从一战到二战期间,德共最耀眼的巨星,无疑是台尔曼,他被东德极力渲染成革命导师,与1919年被艾伯特政权杀害的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齐名。

  事实上台尔曼的真实经历远比影片更为传奇,尤其在影片没有提及的1924-1929年这段期间(上集结束于1923年,下集直接从1930年开始),更是屡屡有精彩的出演。

  1926年,英国煤矿工人举行了罢工,台尔曼的家乡汉堡是煤炭输出港口,可以趁此机会从中获利,但台尔曼请求家乡的工人参与罢工,支援英国工人的抗议行动(这是典型的左翼观念,敌人在于“阶级”而不是“种族”)。

  台尔曼很关注旅居德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1925年6月21日,他在汉堡的一次集会上演讲时,手拉着一名中国工人。

  1927年4月,台尔曼在柏林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革命,在场的中共党员将两面旗帜献给了他。同年3月,台尔曼在参与游行时被人刺伤……

  可惜的是,电影中并没有以上这几段精彩情节,只有大堆口号性的台词。

  台尔曼于二战时期被纳粹党逮捕,入狱后曾有许多国际友人给他写信,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评价他是无畏的反战勇士。巧合的是,这两人于同一年去世。

  1919年遇害的德国共产主义者罗莎·卢森堡,她生前对台尔曼没有什么好评价,主要是因为台尔曼亲苏,但客观地说,俄国十月革命才过去了一年多,台尔曼的做法也不能说完全是错的。而且台尔曼的活跃舞台是在1920年之后,所以不能拿此前去世的罗莎的评价来一概而论。

  台尔曼并非像克拉拉·蔡特金和罗莎·卢森堡评论的那样毫无优点,在他领导下的共产党曾风光一时,1933年纳粹上台后,共产党依然是国会第二大党,占有17%的席位,这妨碍了纳粹搞独裁。

  为了铲除德共,纳粹终于等到了时机,这就是国会纵火案。为什么要强调“等到了”,因为纵火案的主谋无论说是纳粹,还是德共,都缺乏说服力(弗朗兹·哈尔德说戈林曾亲口承认过,但这是孤证,不能迷信),最可信的说法,应该是纵火案为案犯卢贝个人所为,但纳粹趁机把事无限度放大、滥用职权对德共上纲上线。

  不管国会纵火案的真相如何,纳粹打算用这个事件来排挤德共,这点是勿庸质疑的,经过这次打击,德共终于垮了。

  国会纵火案与台尔曼日后的命运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被冤枉放火的季米特洛夫被法官判无罪释放,希特勒很是恼火,很快组建了“人民法院”,该庭炮制了诸多冤枉,并处死了“白玫瑰”索菲·朔尔(《帝国的毁灭》片尾年老的荣格提到的那个女孩)。

  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的精彩自辩大家都知道了,为了不使重要的政治犯在法庭上“给政府添麻烦”,纳粹政权在搜捕台尔曼后,并没有把他送上被告席,而是直接送进大牢里,并于1944年8月18日将其杀害。

  台尔曼很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段著名的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之时,他就能够说:我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事实上,这段内容后边还有一句话,是常被人忽略掉的:“因此,人必须赶紧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以让生命突然结束”。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旦结束,就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的“意义”对死去的人是没有意义的,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所谓的葬礼并非在安慰死去的人,而是在安慰还活着的人。

  德共二战期间在反纳粹上可谓非常卖力,偷情报、插卧底、搞无间道、东欧反攻……基本上什么事都干过了(据说原子弹外泄也有德共的一部分功劳),苏联曾“诚恳”地说,德共的帮忙让他们少损失了至少几百万人(不过从事实看来,也许不止……)。

  我们还不能忘了另一个重要的共产党员,他就是间谍佐尔格。提到苏德大战时,就无法忽略掉这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受争议的人物。

  佐尔格的间谍生涯和功过是非,不是一篇文章就能概括的,所以本文不作过多讨论,就来谈谈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做过的一件事:与英勇地救助20万中国难民的安全区主席拉贝的接触。

  在《拉贝日记》(史书)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到拉贝和佐尔格的关系,但事实上,拉贝曾冒险拍下日军斩杀中国难民的照片,并秘密联系佐尔格,让其带到国外(一个纳粹党员和一个共产党员如此相互信任,很有意思的场景。另外拉贝和犹太外交官罗森博士关系很不错)。

  佐尔格的故事曾被拍摄成电影《间谍佐尔格》,影片格调非常冷静客观,但个人不太喜欢这部作品,略显沉闷。(PS:凭借《窃听风暴》红遍全球的乌尔里希·穆赫在片中出演主要人物)

  东德坏的一面,我们不必再多说了,德国人民练就的那几下翻墙技术可不是盖的,只有伟大的某天国人才有资格与其相较一下。

  所以呢,我们就来说说东德“好”的一面,首先就是国民生产的成就,尽管有争议(如物价失衡之类),但东德的经济确实在社会主义国度里一枝独秀,甚至一度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

  我国的某位同志去东德访问的时候,看到当地的先进,忍不住称赞:“共产主义在哪里?就在这里。”当时东德的发展在这话中可窥见一斑。不过这位同志后来却倒了霉,他说的这番话也成了衰整他的理由之一。

  东德人民拥有崇高的革命情操,西德人民也没闲着,红色萌芽照样在这个资本主义国度开花,种子究竟何时埋下的,我们无法全部了解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战是德国左翼势力抬头的契机。

  我曾在《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施佩尔和希特勒》影评)和《再思考纳粹上台的“过程”》(《三个阿道夫》书评)中提过一个观点:德国(西德)并非一开始就反思历史,日本也并非一开始就“向右靠”,这两国一开始的表现与今日截然相反。

  德国开始反思二战历史,是从50年代末开始,当时美军入侵越南,引起了西方反战人士的不满,此时德国新生一代的青年,成长于二战之后,没有历史包袱之类,所以他们很快就站到了左翼的队伍里头。

  当然,很多契机都是一把双刃剑,所谓万恶淫为首,左翼的崛起,也伴随着“极左”极端份子的到来,这就是德国赤军,以红军旅为代表的恐怖组织曾闹得整个欧洲鸡犬不宁,在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的领导下,赤军用一次次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响应着五星战世诀第五式,据说慕尼黑惨案都有赤军在搞鬼。

  尽管德国赤军已经退出了历史的主要舞台,但极左势力并没有消亡,就在前几年,德国发生了一件很雷很囧的事,五一劳动节期间的汉堡市,传说中凶猛的新纳粹(超过一千人)上街游行时,不巧碰到了极左份子,结果爆发了口水战不说,最后还动起了手脚,一番较量下来,新纳粹狼狈而逃,最后夸张到了警察也不得不出手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所以说,虽然德国极左的名声颇为恶名昭著,但他们无疑是新纳粹的最大克星……

  不管你对德国左翼持什么样的看法,我始终认为,多元化的国家,才是正常的国家。德国如果只剩下右翼,就会变成纳粹;只剩下左翼,就会变成东德。只有两者共存,并且还有更多的价值观呈现在社会上,才能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国度存在下去。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德国左翼的表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尤为让人期待。

  总的来说,冷战时期的几十年间,德国人民的共产,主要呈现为“东德共,西德产”的局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