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村上春树》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村上春树》读后感锦集

2020-11-17 01:2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村上春树》读后感锦集

  《村上春树》是一本由(日)黑古一夫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村上春树》精选点评:

  ●比较公允而具有启发性。尤其是第二部分,对于阪神大地震及奥姆真理教恐怖事件对村上春树的影响的论述。只是这一部分的论述又过于简单了。但是村上春树的“介入”真的迷失了么?还是被误读了?纵观村上春树的作品,可以很鲜明的看出一总宿命论色彩,我以为这种宿命,在后期的村上春树眼中成为了真正的暴力源泉。回顾一下《鼠三部曲《,《世》和《舞》,还有《鸟》的前两部,可以看出,村上对暴力——罪恶的源头思考的变化谱系。如果以此观之,不难看出《鸟》中“拧发条鸟”内涵微妙的前后不一原来在村上春树眼中并没有质的不同。

  ●有一部分观点不太认同,作者以为村上的“迷失”,总想让村上像鲁迅,大江健三郎那样直接猛烈地抨击社会弊病并找出解决方法。可那样写出来的小说还有意思吗?文学如果太注重社会教化的功能反而会使之僵化进一步走入死胡同,村上才振兴了纯文学,你们这些文学批评家简直就是胡来,村上的小说就像卡夫卡一样,小说只展示问题与可能性,很多奇妙的隐喻,很多种的解读方式,你们就知道个批评社会弊病。伟大的文学作品哪一个不是包罗万象的

  ●硕士毕业论文又从这本书借鉴一些内容,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不大,论证比较牵强,有点愤。

  ●还是日本人写的靠谱

  ●感觉这个作者太严肃了。

  ●古桥一夫以左派观点解读村上的作品,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在图书馆偶然借到的一本,最大的感触是社会环境会影响作家的创作灵感。

  ●村上春树的书有时觉得很难懂,很深奥,想看看别人对他及他作品的评论,觉得作者还没有更深入的去解读。

  ●村上的世界 很容易迷失

  ●第一次接触评论类的书籍,不会评价,但是黑古一夫介绍了他眼中的村上春树,让春树在我意识中的形象更丰满了一些。

  《村上春树》读后感(一):村上春树

  很久没有读到纯么纯粹的文艺评论了。作者对村上春树的作品采取一种“人生”的态度,即从一个作品群与村上人生相对照的角度,所有的小说其实都是一部,给我许多启发。也抛出了很多概念,“超然”、“介入”、“疗愈”,这是在帮我们纵深地观察一部小说。总感觉作者比较肯定村上早期的作品,而对后期作品不甚满意,或说村上的文字没有符合他的预期。这是本书的题中之义:转换中的迷失。但我认为,村上其实一直没有变,没有抛弃那一种写法,即以一种神秘小说的结构,而不给出答案,造成迷失的效果。

  《村上春树》读后感(二):小说家为何要“介入”?

  我感觉这位文艺评论家太严肃了……严肃地只适合看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作者在标题中也写明了,他认为村上春树在从70-80年代的“超然”到90年代的“介入”转换过程中,自己走入了歧途。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村上春树在表明了自己“介入”态度的前提下,却仍然在自己的作品中只有展示社会和生活的面貌,而未给出自己破解生活困境的办法。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即为弥漫着神秘主义的《海边的卡夫卡》。

  不过我还是认为小说就是小说,没必要给小说套上一层教化与开辟道路的艰巨任务。至少,村上春树文学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面对孤独的洒脱、其身处都市生活的散漫、其赋予失落迷茫者的共通感。至于反映时代面貌,为第三世界穷苦民众呐喊,为现实生活提供行事准则,这本就不是村上春树所长,也非他的固有风格。如果评论者希求作家成功地介入现实生活,在作品中营造出社会历史意义上的深度和厚度,那就去阅读大江健三郎等人的作品好了。

  只是作家、文人这号人物,真的适合过多地介入现实生活么?须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也是拿过芥川奖的作家,其在政界却饱遭痛恨。如果小说家们全都深深地“介入了现实”,只怕我等连个遁逃之处都难觅到了吧……

  《村上春树》读后感(三):村上的姿态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

  我在死去的火山口

  站在门后边的

  是失去文字的话语

  睡着时月光照在门后

  空中掉下小鱼

  窗外的士兵们

  把一颗心绷紧

  (副歌)

  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

  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

  当心扉关闭的时候

  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

  把身影化为利剑

  刺穿你的梦

  溺水少女的手指

  探摸入口的石头

  张开蓝色的裙裾

  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

  虚无

  虚无,是村上的游戏规则。

  村上的故事无非当事人在未知的前路上陷入庞大的孤独,而或往前走触及连孤独都不可能出现的虚无中。

  这是一个玩味孤独的男人,总带着一点撩拨的意味。

  这是一个听爵士乐的日本男人惯常的姿态——孤独、虚无、为一种怀念、甚或为着虚无生活着。我想村上的姿态当如这个天才创造的人物一样。

  习惯了零零碎碎的叙事和断裂的句子、颠倒的词汇,也钟情于对物态细微质感的把握和操控。这一切却和村上不期而遇。最短的花期,最美的绽放,日本最残忍也最灿烂的樱花哲学。也是吟咏不断地爱情走向。

  归于虚无。

  村上善于把恢弘、惨烈的爱情悲剧淡化到不着痕迹,读到的是内心细微的震颤,不是凌厉的“北风卷地”,而只是细柔的“乱红飞过”。

  村上更像是在广场上享受迷路的人,不急于找出口,而是痴迷于这种漫无目的的盲目的行走,欣赏多于救赎。村上可以用喜剧的语调调侃悲剧,生活化的描写,日常化的记叙,疏离的姿态,类于张爱玲,只是没有张的高姿态,也少了细腻、冷漠和那份寂静的华丽。

  西方的虚无,如《还乡记》、《城堡》、《笑忘书》、《局外人》,都有一个现实的物质的托付,“没有藩篱交错的爱敦荒原”、“神秘的未知城堡”、“肮脏的社会大背景”。西方人惯于用或虚或实的不可知庞大意象表现一种未知的虚无,反射一种贫瘠的精神状态,而东方作家长于用禅、道的玄理来解脱庞大的虚无的精神困境。

  杰•鲁宾评价村上的虚无说:

  村上春树在记忆的内部世界进行的冒险目的就是步普鲁斯特之后尘力图捕获时间之流,但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不同:村上一点都不沉闷。你可以轻松地读完全书。是为我们这个高度商业化、低胆固醇的时代提供的一种清新的低卡路里式的普鲁斯特趣味。他处理的都是那些根本性的问题??生与死的意义、真实的本质、对时间的感觉与记忆及物质世界的关系、寻找身份和认同、爱之意义??但采取的是一种易于消化的形式,不沉闷、不冗赘、不压抑,但又十足真诚,绝不故弄玄虚。他面向现今的我们讲话,用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对丁活在这个世上所具有的全部好处和乐趣既敏于感受又秉持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

  井——悲剧的超越

  村上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井的意象,几乎是一个规律。

  很多人说;看《挪威的森林》会不由而主的想到《情书》,村上的故事简单的让人忘不掉里面的特别的景观及意象。

  如我所想,井大抵是一个空洞,可以轻易陷入,却很难出来,一如爱情以及其他感情,曾经看过一幅图,摩天大厦将夜空囿于一个小矩形里,切割成一个黑洞,倒置的井。陷进去要么懂得寂寞,要么懂得虚无。

  三岛由纪夫:血+死等于美

  以死作为一种终结,残忍的血色的美,三岛是个典型的日本男人,极端而纯粹。

  村上说:为了思考现实,需要在自己的世界找到最深的井下到井底。

  村上可以享受“坐井观天的”。

  麦田的守望者

  塞林格的霍尔顿 村上的卡夫卡

  都是一种逃离的姿态,在一种荒芜的精神中奢靡着青春。

  村上说:幸福只有一种,不幸却千差万别!幸福的叫寓言,不幸的叫故事!

  文中关于男女的感情,欲望,村上提及原罪。神将我们的另一半劈了,我们也许一世都在寻找惶惶不可终日。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找不着,有些人可能曾经粘到了一起可又分开了。而关于肉体和爱恋的关系又有几种观点:肉体需要一些发泄,譬如吃饭睡觉,可以和不爱的人交合,达到身体的释放;对精神上爱恋的对象,需要一种灵与肉的交融,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爱恋中精神上的爱恋还是更重要一些,文中最后卡夫卡选择了离开和永远去记着他爱的人。

  同样有着魔幻色彩的《百年孤独》,在最后对于乱伦的产物--家族的最后一员,以被蚂蚁吃掉为结局。而《海边的卡夫卡》中儿子成为母亲幼时恋人的替代物,儿子因幼时被母亲抛弃,渴望得到母亲的爱。他迷恋永远十五岁的佐伯的活灵,更深爱着五十岁的佐伯,他们交合,并相爱。是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写照。

  直子还是绿子

  绿子意指生动的现实世界,

  直子则是纯粹的精神世界。

  某种层面上看,精神上的东西永远难以把握,所以更珍贵。

  我是喜欢绿子的,名字和人都有一种生气在,晶莹,剔透。

  但还是怀念直子,渡边是在回忆和爱情中交织的,直子是完美的,是纯净的毫无暇渍的个体。

  喜欢村上书里那些带有奇幻色彩的女人,比如《海边的卡夫卡》里少年在小村庄里遇见《奇鸟行状录》里的笠原MAY的那个白衣少女,比如《图书馆奇谈》里帮助主角逃跑的那个女孩……

  以及绿子一样明媚的女子,比如《舞!舞!舞》里面的弓吉,比如《海边的卡夫卡》中的樱花……

  我把这些看作是村上对于悲剧的超越,村上的这些女子都是代表温暖方向的,村上总是给人最痛的记忆,然后在赐以温暖,好像王家卫的电影结局。

  杰•鲁宾对村上后期非虚构作品的解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个梦想着遇到伊帕内玛少女的村上已经渐行渐远。”

  直子还是绿子,

  我给出自己的答案,我挚爱着村上赐予的直美。用一本刚看过的西班牙作家圣地亚哥•贝约奇199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名字作为补语:《永无止境》。

  《村上春树》读后感(四):是转换还是再次迷失

  《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黑古一夫(日)著,秦刚 王海蓝 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0月1版1印,12万字

  自己不能说是村上专家,只不过读了他绝大多数的作品,连带地关于村上的一些评论性书籍也看了几本,但是关于他的创作依然没有一些系统性的认识。若干年前喜欢他淡雅的文字,后来喜欢他的杂文和访谈录,因为那里面有浓厚的对于世界和人的关爱,后来有重新陷入他老庄式的“遁逃”之中,而正好在这个时候我个人的世界观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于是村上再次进入我的视野的时候,就多了些距离感,至于距离的远近,老实说现在还不能确切把握,也许再过十年,依然可能还会有不同于现在的变化,也许这就是时代对作者和读者产生的共同影响。

  黑古一夫的书之前没有读过,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感觉黑古先生在文艺评论上的确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具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因为他对于村上的评价首先没有脱离村上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没有脱离村上作为普通人(而不是超越常人的)本身存在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这就把作家的创作行为纳入到一个较为理性的分析环境里,相对来讲可以得到比较客观的分析结论。这一点在读小森阳一的作品里,好像没有得到过多的认同。我想也许这也就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应该说这本书是对于村上早期和中期的作品的解读有所帮助的,但此书之后的村上在创作将会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去走,至今我仍然没有找到答案。2011年的读书计划中有一项是要读完他的《1Q84》,也许那个时候会形成些模糊的想法吧。

  笔记:

  1、本书开篇分析的是《且听风吟》,黑古先生先摆出来的是《且》故事的时间背景1970年的两件大事——赤军派的劫机事件和“三岛事件”,并作了如下两段阐述:其一,“赤军派的这次劫机事件,意味着走在动荡时代最前线的人已无法承受历史现实中的残酷而开始纷纷倒下。换言之,赤军派的海外逃亡,是即将迎来全盛期的‘富裕’时代与奔走呼号‘革命’的精神之间的巨大落差儿形成的一幕悲喜剧的象征。”此处的“悲喜”二字深可玩味。其二,“‘三岛事件’实际上映衬出了一条日本战后社会蜕变的清晰的轨迹,即日本从贫穷和混乱中迈向‘战后’时期后,由于高度经济成长政策的成功,对种种虚幻价值的幻想逐渐破灭,日本开始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新型帝国主义国家)立足于世界。”在深刻剖析过这两个事件对日本未来的深刻影响之后,黑古总结性地作出以下评价:“赤军派的劫机事件和‘三岛事件’就像两面对照的镜子,具体而象征性地映照出了1970年的日本所身处的那段时空。”两个事件应该来说都是一种“牺牲”,一个是“革命理想”破灭后的“逃离”,一个是民族主义理想遭到挫折以后的自戕。黑古把这两件事情同《且》小说的“忧郁”情绪联系在一起,凸显出了村上们这种“全共斗”一代在七十年代中普遍遭遇到的一种精神上的失重感,而这种情绪因为被准确地付诸于小说的情节与文字,因而形成了村上小说的独特的风格。

  2、第19页,“无论‘我’还是‘鼠’,这部小说中出场的人物除了杰氏酒吧的‘杰’之外,所有人物竟全无生活气息。作者只是一味强调中产阶级或者是都市生活者不食人间烟火的一面。好坏姑且不论,村上春树的目的,恐怕就是要描绘出那种已被净化了的人类。”黑古先生准确地把握了“净化”二字,并叙述了这种净化的过程:“八年的时间,足够使二十一岁的‘青春’分泌出的不洁之物全部沉淀,只留取其中清澄的液体。”村上把他作品中的人物符号化,将他们从现实生活测基本层面上抽离出来,这种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加之其作品中淡然的笔调,将读者也从现实生活的残酷中连根拔起,于是形成了村上特有的魅力。但对于这样的“魅力”,黑古先生却有着他自己的思考。

  3、关于《舞!舞!舞!》的评价,黑古先生对“跳舞”本身和“跳舞型社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质问:“……对于那些稍微做些工作就能得到相当丰厚报酬的年轻人来说,这个繁荣的时代或许就是‘我的春天’。然而,剥掉‘春天’的外壳,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浮现出悲惨的现实——多数人实际上是在软结构化的管理社会里痛苦呻吟,无从找到出路,因此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过日子。……在这样的社会,真的能‘跳舞’吗?”我个人认为这个着眼点是深刻的,黑古先生是现实主义者,与村上在有些方面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但是这中分歧并不妨碍他对于村上作品的解读,反而能够深刻揭示村上作品中潜藏着的东西。

  4、“鼠”之三部曲之后是《挪威的森林》的评价,在这个评价开始之前,黑古先从加藤典洋的“自闭与锁国”的观点出发,对“三部曲”中反映出村上的创造基调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由于同他人发生了深度交往,导致了自己严重的心灵创伤,‘我’在二十岁时深切感受到这一点,因而决定在今后的人生中,绝不再向他人敞开心扉。这是十分令人心痛之事。或许,村上春树之所以能够赢得很多读者,和这种令人心痛的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生活在这个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忧虑心境和‘我’‘不断滴血的心灵’之间产生了共鸣”(第72页)。由此可以看出村上作品从时代背景和心理体验上都契合了当代读者的感官,而且这种契合是世界范围内的,因此村上的魅力就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村上的作品是世界性的,尽管这种世界性被束缚在了某段特定的时间之中。

  5、不得不谈一谈的《海边的卡夫卡》,“之所以有众多读者从这部长篇小说中感受到了‘疗愈’,恰恰是因为这不小说在故事各关键之处,暗示读者可以不去面对那些象征了我们身处的现实状况的‘暴力’,并且暗示出了转而从中‘逃遁’的可能性”(第172页)。回想一下,田村卡夫卡的离家出走,中田在杀死琼尼•沃克后的似逃非逃,佐伯最终选择遁入自我的世界等等,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这种——只要离开便可相安无事的——“疗愈”。

  黑古先生这本书对于村上作品的把握我认为是比较敏锐的,值得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