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内心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内心读后感锦集

2020-11-18 04:2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内心读后感锦集

  《内心》是一本由余地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48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心》精选点评:

  ●找到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游离在外,进不去。

  ●好有攻击性的一本书

  ●只有诗人才拥有的浪漫和敏感 以及无处不在的哀愁悲观............

  ●日光下的一切劳作,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值得细看。

  ●我也曾经历那般的沦亡

  ●书摘比较多的一本书,那些内心活动~

  ●语言是不可信任的

  ●真不错,但耐心如我也不能一口气看完。太多了。

  ●留有余地是对的。

  《内心》读后感(一):肉体消亡 灵魂飞翔

  在书店 闲逛闲翻

  快两个小时的时候

  无意间从书架的一个角落

  抽出这本书

  不了解

  余地是谁

  一般不太了解的人的书

  我是很难得从书架中取下来翻看的

  但就遇见了

  就翻看了

  是我喜欢的文体

  诗体的随笔

  简短

  两三行

  再仔细看了几段

  阅读的欲望开始兴奋起来

  再看看后记

  原来这个年轻的诗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觉得书沉重了许多

  文字也跟着沉重起来

  其实

  这只是一瞬间的感受

  文字不会因为肉体的变化

  而发生改变

  肉体总会离开

  灵魂的文字却会长存

  我虽然不赞成余地用那种方式

  不论这是逃避还是直面

  我都不赞成

  虽然那样的冲动盘踞很多人的心里

  但是我理解

  我理解每个坚强活着或者勇敢死去的人

  与他选择生死的问题无关

  我是从他的文字选择买这本书

  我想他是会喜欢别人因为书本身的原因而买他的书

  如果因为他的死 因为同情 因为记念去 买这本书

  那么他是不会开心的

  因为他的死亡不是做秀

  生存还是毁灭

  我想他在实践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希望在天堂

  你能拥有明亮的花园

  《内心》读后感(二):梦的灰色碎片

  你知道相遇是一件充满玄妙和缘分的事情。这本书与我的相遇就是这么的一种奇遇。只是一秒,我看到了——殷红的封面,银色的文字-内心幽暗的花园。我知道他就是我想找的那本书,然后如此速度的将他带出了图书馆。没有多想。

  正如前文说的,“这是一部闪耀着思想火花和智性光芒的启示录,是激情、碎片、幻觉和毁灭交织的安魂曲,是一个30岁的年轻生命对世界的最后祭歌。作品是一种片断似的记录,那里充满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无限透射、理解、感悟和怀疑,充满着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挖掘、叩问和畅想,非凡的洞察力、想象力和诗性的语言,忧伤迷茫的情绪,有力地揭示出一个诗者对世界的独特认识。”

  “从一堆杂乱无章的绳子之中,你如何能找到它的两端,然后解开那些纠缠在一起的疙瘩?这显然是困难的,就像历史,你看见的始终只是轮廓。至于真相你永远无法解开。”

  。。。。。。

  感叹于作者生命之短暂,过早的离开这他充满疑问又想拥抱的世界。真如海男说道:“我用战栗的指尖触摸到了诗人留下来的这些词句,它们呈现出从梦的灰色碎片中穿越人间云絮的那种冥想与绝望。”“倾听到他游丝般的吟唱,犹如帕斯卡尔笔下那根永恒的苇草,他已折断过了,但它依然在时间的微风中战栗着,犹如诗人短暂生命中邂逅到的爱情。”

  显然,这是一本你看过却不能说你看过的这样一本书。因为文字中的点滴苦涩,无奈,灰色。。不是如此轻松让你读完。

  《内心》读后感(三):纪念诗人的最好方式

  去年国庆节,我搬家。骑着装满日用物什的三轮,穿行在插满红旗的胡同。那天天气特别好,人们的表情很晴朗。枣子熟了,有的落下来,踩碎了,真可惜。后来我得知,正是这个收获的时节,诗人余地自杀身亡。

  之后很多人在议论诗人的死,我想,之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近三十年,我知道至少有十位诗人、学者如此的离开了。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我不忍心一一排出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前寂寞,死后也叫他们寂寞吧,寂寞是他们被命运发配的流地,孤独是他们脸上的刺字。就连他们的作品也少有人问津,逃不掉折价的下场,很可能会收到印刷厂变成纸浆,重印成那些过目即忘的垃圾。真可笑,我们其实活在垃圾堆里却得意洋洋,百多年来,大抵如此。第三极书局的店员告诉我,《内心,幽暗的花园》只进了五本。但老天是公正的,后人将在文学史上看到他们的名字;那些垃圾印刷品转瞬即逝,无人记得。

  2003年2月,朋友问及余地关于《蝴蝶的双重叙事》的写作,在长久的沉默之后,诗人告诉他,这是一篇永远也无法完成的小说,因为它是一只意想不到的蝴蝶。两年前,诗人写下《内心,幽暗的花园》的第一节:“他的微笑。很久以后人们在地狱里谈起他。”蝴蝶有许多象征意义,他的蛹化是否能看作另一种死亡和重生呢?斯人已远,我们惟有阅读遗下的文字。有时探究一些人的自弃是极不礼貌的。选择何时用何种方式离开,跟选择何种方式活着是件私事。你可以说个人的自弃是对与其相关的人的不负责,那么,个人该不该对自己负责呢?

  《内心,幽暗的花园》出版了,我不无恶意的想过,假如诗人活着,这本厚厚的诗集能否出版。我通过诗歌开始接触文学,现在基本上不读了。今天,诗歌的读者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诗人们也转行写别的去了。我不是说文学体裁有高下之分,只是诗歌的空间已经远远小于城市人均的居住面积了。偶尔心血来潮,想起还有诗歌这档子事,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无奈的讽刺。

  我犹豫了很久才买下这本诗集。阅读余地没多少愉悦感,2735节短诗,漾着诗人重重的呼吸,它短促有力悠长持久,每次读它,我必不敢出声,我默诵着带有诗人体温的诗句,趁着深夜的静谧去接近易被惊动的灵魂。这种诗的写作,这种诗的阅读,很累人。

  我鄙视逐章注句读诗的人,冒充诗人肚里的蛔虫,一个字一个字的抠。诗不能解释。诗就是要击中读者,五雷轰顶,叫他呆若木鸡或战栗不已,让他如同面对初恋的脸庞:陷进去了而毫无察觉。所以我不会说余地的诗歌如何如何,也不敢说这些都是好诗,但我觉得这都是从诗人胸腔里喷薄出来的句子,不矫情不势利不媚俗。好诗是有温度的,或温暖或寒澈或灼痛,它取决于你怎样去靠近。纪念诗人的最好方式是默诵那带着体温的诗句,记住他的诗。更简单的,去买一本他的诗集。要是你不感兴趣,那就扭头走开,把钱在牌桌上输掉。这没错,和余地选择自弃一样,是个人的权利。

  《内心》读后感(四):关于余地 关于诗歌

  “在这个年龄,诗来找他,像一个送葬的人。 面对敞开的坟墓,他醒悟,诗意像一道黑暗。诗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他写着遗嘱。”

  ——余地

  在图书馆的书架间徘徊,很偶然的一本书撞入眼帘,或许只是它如血色的封面,我拿起它——《内心:幽暗的花园》。

  余地,这本书的作者。网上关于他的死,争论很多。我有些惊讶,因为之前我没有听说过他,不是他籍籍无名,而是我孤陋寡闻。

  静心动力学:死亡比生命更重要。生命只是肤浅的,琐碎的,死亡更加深刻。通过死亡,你进入真正的生命,通过生命,你只是抵达死亡,仅此而已。任何我们所说的生命,所意指的生命,都只是走向死亡的旅程。如果你能了解自己的生命只是一段旅程而不是其他,那么你就会对生命没什么兴趣,而对死亡比较有兴趣。一旦某个人对死亡有较多的兴趣,他就能深入到生命的深处,否则,他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我们对死亡一点也不感兴趣,甚至,我们还在回避事实,我们在不断地回避事实。死亡存在着,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死亡。死亡不是一件遥远的事,它在此时此地:我们正在死亡。但是就在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还在继续关心着生命。这种对生命的牵挂,这种对生命的过分关心就是一个逃避,就是一种恐惧。死亡就在那儿,就在内心深处生长着。

  自9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诗人们发现,写诗不仅无法养家糊口,甚至难以维持残存的尊严。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某著名诗人流浪在外,已身无分文。到了一家酒馆,他以曾经屡试灵验的方式央求老板,希望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以换取一杯美酒,但遭到老板的奚落:“我可以给你酒喝,但请你不要念诗。”在谷歌以“诗人”和“尴尬”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出179000项结果,甚至高于搜索“艾青”的查询结果。一篇题为《中国,我的诗歌丢了》的文章写道:“既然诗歌不能带来GDP、不能评职称、不能带去面试、不能带来高稿酬和增加收入、不能娱乐朋友、不再能讨恋人喜欢、不再能成为畅销书、不再能证明才华……简直一无是处,那么还要诗做什么呢?”  

  美好的内心世界,需要美好的物质生活滋养。

  中国不是诗人存活的好泥土。但是,这样的泥土适合生发诗人。

  一个很悖的命题。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一开头就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一个人“自杀的行动是在内心中默默酝酿着的,犹如酝酿一部伟大的作品。但这个人本身并不觉察。”

  这话对诗人似乎不全对,至少对海子、戈麦、余地只说对一半。他们是自觉的。我们丢掉了诗歌,捡起了焦虑和郁闷,娱乐和生活的诗意没能成功地拯救我们。在今天,我们只配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最后,我想起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的传说:怕冷的诗人上了天堂,围坐在上帝身边,一边烤火炉,一边吃糖果。

  虽然糖果在现在不再是令人心谗的诱惑,却依然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待遇的体现。

  所以,我还是愿意相信,现在,海子、余地、戈麦,还有女诗人蝌蚪等,正围坐在上帝身边,言谈欢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内心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