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灯下死》的观后感大全
《水银灯下死》是一部由中田秀夫执导,西岛秀俊 / 若村麻由美 / 麻生祐未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银灯下死》精选点评:
●不錯的夫妻愛作品
●
●没想到居然是个演员版的八部半
●島君年轻时候的容颜值得5分!
●开篇很棒,还有一点今敏的气质,剪辑串联叙事有效。中段开始平淡说教,机位剪辑似乎都不太会了,整体下降至少两个档次,好在观念很正,重复和变调中把情感力量又捡起来一些,瞎鸡巴煽情只要你出发点是对的,一定还是可以打动人的。
●时代背景更迭冲击下的役者魂. 西岛桑这个华丽的酱油这一次打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面瘫也有这么灵动的时刻. 麻生久美子阿姐好美啊. 收尾部分略刻意煽情. 有意思的是这部典型的文艺电影竟然出自<午夜凶铃>的导演之手.
●西岛公子短暂的出现,对我来说是永恒的回想。
●
●电视点播
●不忘初心 三位女演员都超级美
《水银灯下死》观后感(一):我用生命讲述执着
拍午夜凶铃的导演也拍出了如此温情又如此悲凉的电影。
有点像前阵子看的那个GORO演的《超级丑闻》,角色本身并不完美,有那个圈子的人身上常见的各种缺点、恶习,以及软弱。
但是对电影本身执着起来的时候,一样的让人感动。
感动点在后半段,不是西岛桑演的段落。但是结尾处病床上的老人与年轻的小明星影像重叠的时候,记忆里的一地鸡毛忽然只剩下了美好。
年轻时被三原打了一拳的staff,35年后帮助他完成了最后的梦想。
不是不记仇,只是很有点“我们的当初,你们年轻人懂什么”的味道。
很悲凉,也很柔软。
总觉得这种电影倾注了很多制作者对电影的怨念。35年前就已经被预言会终结的电影,如今依然在持续。即使低成本,小制作,没人看,举步维艰,也依然有人在执着地做着这件事。
——啊,基本上我不是这类电影的观众,但是对于埋头跋涉在自己的路上的人们,总有种说不出的尊敬。
西岛桑本人,对这种感情应该也是再了解不过的吧。:)
《水银灯下死》观后感(二):水银灯下死
对于这部电影,是可以能够把三原健想作是日本电影人追求的代表吧....日本艺术性电影而非商业性电影能够维持继续,甚至于众多日本独立电影可以在电影潮流中占住脚,大概都有如同三原健一样的人在背后支持着...
在因为电视冲击的时候,众多人都离开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却因为失去爱妻而放弃,最终在临死前回到了电影厂,演出了最后一幕,如片名一般在水银灯下死.....他在临终前回来,是对自己放弃的忏悔,还是对自己将死弥补的遗憾...不得而知
唯一能看出来的是他还是如同年青时那样的坚持...
很煽情的是老年的他多次没拍摄成功,众多人不顾制作人的反对而继续拍这位把自己性命赌上的老人...本来浮燥的片场因为这位老人的努力而开始认真起来...
这样的电影?后期的女主角曾说,就算是这样的电影你也愿意拍?他回答,这留给观众评价吧,我只是演员,只能表演...
也许这就是日本非商业电影人的心声吧....结尾处我会继续做下去,也就是如此表达的意义,在浮燥的现世,是否还有这种纯粹只是坚持表演的人存在呢?
当65年的女演员说:电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可事实是00年还是有人会努力的继续拍摄,能够感动人的东西是永远不会结束的,能够坚持表演的人也不会灭绝吧
冲西岛秀俊去买的片子...他的表演只是前半部分...
一个在电影被电视冲击而因搭档息影开始走下坡路的电影演员...恩..那种惶恐不安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自己内心的坚持倒演的还好~
但确实感觉到不一样的西岛...那么色色的勾引女演员的家伙~和嗜酒的家伙,让我再次坚定的相信,他的歌舞伎没可能演不出来吧~
想起他在片中说:是为了拍完还是为了拍好?又想起他的四小时演出一分钟的说法
现如今还是有这样的人~
笑,HC看片自然只截取HC要看的..
《水银灯下死》观后感(三):《最后一幕》被妻子幽灵环绕的男人
题记:
当电视开始普及的时候,电影不再是人们欣赏视觉的必需品,他就成了鸡肋。
――――卡夫卡·陆KavkaLu
日本电影的心理恐怖是非常厉害的,音效暗示和环境设置让观众揪着一颗心。一般观众对于导演中田秀夫的了解总是源于他的惊悚电影,《最后一幕》是以惊悚片样式的开场却在导演安排下转化成了充满人生伤怀的文艺电影。
电影开始于一个男人在雨夜回家的路途,刮水器在雨中发出孤单的声音。接着,在一间屋子里电闪雷鸣中有个女人执着地寻找着什么,这时,电话铃响了,她的脸上布满了惊恐,特写镜头一如惊悚片的特质抓住了观众想找到答案的期待心理。
中田秀夫惊悚片里重要的元素电话铃起着渲染剧情的作用,男人回家后观众才明白,原来女人找的是死去孩子的小鞋子,失子之痛让这个女人精神出现了问题,藤子数落着三原的不是,她堕胎的理由竟然是怕孩子抢走男朋友,当人陷于过度执着里就成为了病态,藤子表达的一切让他恍惚,电话那端竟然传来孩子呼唤爸爸的声音,而藤子不见了,窗外一只沾满血迹孩子的手令人毛骨悚然,电话铃再次响起,正当观众被剧情吸引的时候,画外音传来“怎么搞的”的呵斥,灯亮了,原来这是片厂的棚内拍摄。
三原键曾经是60年代的红星,他和女明星惠子合作拍了许多电影,但是随着60年代电视平民化的到来,他被观众抛弃了,那部恐怖电影是惠子息影前最后一次和他的合作,这也是她被片厂解约前最后一场戏,随着灯光大亮,她将告别银幕,泪水从她眼睛里渗出。三原和藤子这对银幕情侣,从此没有了合作,藤子望着三原的眼神里有着几许忧伤,在大时代里个体的命运不是自己主宰的,在银幕光鲜的形象背后永远有着旁人不知的辛酸。
这部电影没有把水银灯下的世界描绘成令人羡慕的梦幻天堂,而是通过三原从盛至衰的经历将景板背后真实世界暴露在观众面前,作为一线明星的他在片厂飞扬跋扈,对于工作人员蛮横无理,并仗着明星的地位欺负新来的女演员。直到有一天妻子的意外死亡让他遭到了当头一棒,事业的失利、娇妻的故亡使得他终日借酒消愁,自毁前程。
一晃30年过去了,但他再次回到片厂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景在人非,他已经无人认识只是作为甘草演员出现,导演以一个细节刻划了他的人生坎坷,当化妆师发现他为了拍戏而涂了很浓的粉底,当擦去这些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三原形同枯槁、丑陋不堪的脸,岁月完全侵蚀了曾经作为英俊小生的他,酒精和伤感让生命迅速衰老。从这个段落里,喜欢恐怖片的导演依旧加进了恐怖片的特征,却同时隐喻了电影事业的衰老。
影片的色彩很有特点,回忆里三原童星时代的黑白胶片,成名时期的单色胶片都烘托了电影的气氛。电影里两代人对于电影不同的心态却也注解了电影衰落的必然性。一脸嬉皮笑脸竹中直人客串了摄影师的角色,35年对于人而言已是三代,从女演员的表演而言惠子的端庄已经被新一代的张狂所代替,那个小明星抱着针管的姿态就是AV女郎的姿态,这样的对比正反映了电影业的转变。
抑郁是当代人精神压力的产物,病患所表达的偏执思维、狂躁和焦虑让家人无法承受,导演的戏中戏失子的藤子似乎和后面无关,其实,这预言的是三原在真实世界里的命运,电影是他无法割舍的孩子,当电视时代的到来,失子(失去电影事业)的痛苦让他不堪忍受,所以,他消沉于酒精,因果关系关系到一部电影叙事的成败,在三原最后一幕的演出里,他的形象和剧情设计正是有着对于电影萧条的隐喻,电影(老人)孤独躺在床上,没有家人(观众)关爱,等到家人(观众)来时一切已经晚了。
这会是电影,真正的艺术电影的将来吗?虽然,片中导演通过小道具员之口说出了坚持的话语,但是,电影毕竟不再是人们唯一的文化娱乐,我为此担心。
【附录:影片资料】
《最后一幕》日本2002
英语名:Last Scene
导演:中田秀夫
主演:西岛秀俊 若村麻由美 麻生佑未
片长:100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7(不可忽视的作品)
2006年1月30日 生日 星期一 14时45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