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尼采·希特勒》读后感1000字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是一本由赵鑫珊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410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精选点评:
●观点很棒,线条清晰 就是太罗嗦,翻来覆去想地摊文学 用一半的篇幅写完的话给他四个星
●作者先生、你1定要扯上这么多你自己么。
●了解那个年代的北大学生的气质(个例)
●作者是写文学的
●= = 骗子
●哭(´;︵;`)
●作者太偏激了
●除了标题作噱头外毫无可考之处。
●这书名~读过才知道
●偏見太重。而且作者竟然能把如此有趣的題材寫的這麼無聊,這也是一種水平。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读后感(一):日耳曼人~~
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读者异化成比作者还絮叨的排比句发明家~~
瓦格纳 -- 想想看
尼采 -- 搞搞看
希特勒 -- 杀杀看
都是抬头望天,只是有人摔倒了,有人睡着了,角度不同罢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读后感(二):作为入门还可以接受···
我也是看着书名买的,还好是在旧书市场淘的,并不贵。感觉对于我这种文化白痴来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算是一个入门吧。受不了的是书中每隔几个字就要强调一遍希特勒是“恶的意志”。感觉买这本书有点对不起书封面上“希特勒的病态人格及他同艺术的关系”这几个字。不过不把这本书作为学术,只当做读散文来看还是不错的。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读后感(三):命运
一个文明的民族,贡献了那么多优秀的哲学家、音乐家、科学家,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土被分割,负担上永远也无法偿清的赔款。货币通货膨胀骇人听闻。好不容易在20年代中期喘口气,没几年又遇上了全球性灾难般的大萧条,所有人都灰心丧气,大部分人都失业,相当多数的人在挨饿! 看看1929-1932年的德国,这就是以科技发达、擅长制造精巧机械、一丝不苟的严肃认真而闻名于世的国家吗?灵巧的双手,非凡的才能和天赋却无法果腹、无法蔽体。
请不要在事后说一些漂亮话,英国、法国之所以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毕竟是因为他们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可供剥削!而德国没有殖民地,对于当时的德国人,要么饿死,要么跟着元首走,所以:结论是:如果我是当时德国人,我也支持希特勒。这是与其说是希特勒一人的罪责,倒不如说是西方文明的宿命。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读后感(四):受够了
这个作者可真够絮叨的,行文中不停地穿插进自己的历史经历以及匪夷所思的见解,就好像捆绑促销一样让人看得痛苦,文思的流畅性大打折扣。起初我甚至臆测此书作者八成是个更年期女性,结果看了作者介绍不由大吃一惊。
作者对待艺术的矛盾的态度也很可疑。
第233页上写着“画面上突出了一个裸体日耳曼女子的形象,表面上的主题是歌颂农民家庭,但在它的背后却是宣扬希特勒罪恶的‘血统与土地’以及‘种族理论’。所以‘第三帝国’的艺术必须统统铲除掉!一切同善抵触的‘艺术’都要捣毁,送到垃圾场去。”
隔一页,作者好像又把这激烈的态度推翻了——大约是因为这次涉及到了公众普遍认可的人物,贝多芬。
“为了清除纳粹思想根源,战后腓德列大帝的青铜像被毁掉了。我以为这种做法不妥。按照这种逻辑,贝多芬的像也要铲除,因为希特勒认为贝多芬音乐也体现了‘日耳曼精神’。”
奇怪的思路,一会将艺术与政治混为一谈,一会又给剥离出来了。还打着什么艺术善恶的幌子。请问作者,如果不知道那副画的背景信息,你仍然会认为该画要被送去垃圾场么?腓德列大帝的青铜像你觉得不该毁掉,那么一副小小的画作,有必要被你视作洪水猛兽一般,对其喊打喊杀的么?
另外这本书里有句话让我极其反胃。作者说:“能爱上并忍受尼采的女人便不是女人。”我请问,赵鑫珊您有何依据、有何权利做出这样论断?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读后感(五):关于男性气质的老年人
我给了较差,理由很简单。我受不了这本书两个地方:
1,每隔两三行都得强调一下自己对德国的某某某某小镇是真地“驻脚”过。我的老天,知道你是作家,你还有名,但谁有兴趣关心你啊。你别借着“瓦格纳。尼采。希特勒”这几面大旗来拔高自己。我知道你在讲“解释学”的阅读主体的参与性,但是,既然书内处处标榜“课题”,那便真真拿出点学术的样子来做课题,别用个人的读后观后感来唬人。这么厚本书,谁都晓得它不便宜啊。买书的人冲着“瓦。尼。希”去的,觉得还得搭车去分注意力给你,多冤啊。还包括分两处注意力给你家里那两个小外孙。
2,每个三两行就谴责一遍”希特勒“,强调一次”善的意志和恶的意志“。这种诸人皆知的事,你不用开始说到尾吧,听得读者很受折磨啊。常识之所以为常识,是因为你不用拽它出来装门面啊。它就一直在啊。况且,主题也太浅。”瓦格纳。尼采。希特勒“三者相互影响,但艺术绝对不等同于政治,瓦和尼身为艺术家,没有必要为希特勒的罪过负直接责任。我以为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了,可你全书主题也就这个。就作为“课题”的研究来说,这本书是个纯粹的负面案例。
但还是看完了书,一方面是因为里面的图片。半游记半田野调查式的图片,多得还是让人有点震撼。另一方面是因为里面对于中国古诗词的加入,虽然有些个人化和生硬,但总体来说,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再看看作者的年纪,多少能够了解一点作者那个年纪段的人的做派,尤其是学德语的人,那份对于纯粹思维的迷醉和对于德意志精神的崇拜。虽然书看得我有点不爽,但最后还是气平了。很少见到这么有男性荷尔蒙气质的老年人,大概也只有在崇拜意志的人来才会出现吧。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更新了我对老年人的陈见。不再是销声匿迹,反而呈现出一种力量感。多么难得。
另外就是这本书让我想起国关学院的一个小孩,自学德语,家贫,从来没报什么班或者上什么课。我问他,语法或者词汇还好解决,那口语怎么练习呢?他说,我就走路时自己跟自己讲德语啊,没事时就跟自己讲。讲了三年多……
我很难形容那一刻的震撼。对于痴迷德国文化或者纯粹理性思维的人,总是抱有敬意。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多的了解老一辈向德人员的精神状态,隔阂是难免(很多地方可以表示理解,但还是会不爽)。所以,对于普及男性气质和德国的艺术,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虽然仅仅是普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