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梦》读后感精选
《敦煌遗梦》是一本由徐小斌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的207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煌遗梦》精选点评:
●数月之前,我独自一个去了敦煌,根本没有见到什么招待所,看到的也不是书中写的那个敦煌。也许敦煌一直就这样,或者一直是那样吧。作者的文笔很是飘忽,有点神经刀的味道,味道不错。只是书本配图的颜色配得有些恶俗。
●虚空幻境的一场梦
●逃离,关于现代的真实与虚假的隐喻
●能用一小时看完的长篇必然不是好长篇
●可能是我个人的原因,觉得这本小说不大吸引我,剧情后面进展的有些突兀,而且前面的铺垫有些长,作者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有一些些的过
●故事渗透的许多还是不懂
●在修理行无聊的等待中就这么翻完整本书 无晔让我觉得心疼
●太飞天。。。玄了
●1.怎么都觉得这本书是作者的某种宣泄,自顾自地讲佛教故事,加佛教教义。2.没有《羽蛇》惊艳缥缈的感觉了,开篇就透着一股“主角们要搞破鞋了”的气质。3.女文艺青年都是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度沉浸。
●对宗教的敬仰和对爱情的揣测
《敦煌遗梦》读后感(一):敦煌
写得很不错,作者对于绘画、宗教了解得好多
可惜了无晔…被阴谋牺牲掉了,劫数难逃;就像绿叶落在了深潭暗流,无计脱身,只能沉沦
在劫难逃…我们的劫数又是什么?
星星和张恕是幸福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较好的结合,虽然都有些许的不适,但到底还是社会化地不露痕迹了。呵呵。
《敦煌遗梦》读后感(二):仅仅因为名字
不知不觉书已经翻到最后的一页,我却感觉还没有读完。在这样的辉煌中我也开始有幻觉了,也开始做梦了。看这本书源于“敦煌”这个名字。这个一直向往但是始终遥远的地方。“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对于宗教我是感兴趣的,仅仅是兴趣。是一种神秘感牵引着我。关于如来、关于大士、关于密宗......欢喜状、愤怒状、慈祥状。。原来都是我们俗人自己想出来的。那些都是虚无的。无既是实、既是有。
对于爱情我是向往的。仅仅是向往。无法体验那些海枯石烂,总觉得那是天涯海角。不再是幻想浪漫的年纪,可是也不是心灰意冷的年龄。那样疯狂的爱恋,年龄的跨越于我是距离。只能冷冷的看着。仅仅是看着。曾经的仿佛在眼前摇晃,又好像从来没有遇见。
对于权力我是渴望的。仅仅是渴望。任何一个正常的,有点积极性的人都对权力有着不可抵挡的热爱。但是权力不是单纯的,站在权力之颠是要有所牺牲的。是肮脏的、是血腥的。是一个无法抑制的疯癫。是我永远可能无法企及的。
生活继续,美梦也好,恶梦也罢。醒来的清晨才是最真实的。
《敦煌遗梦》读后感(三):佛眼看世,慧心阅人
for《文汇读书周报》
乍看长篇小说《敦煌遗梦》的书名,透露着一股异土风情的味道。敦煌这样的地方向来就予人以无限遐想,诸如千年壁画,佛教氛围,异族女子等意象,都是饶有故事的名词。遗梦一词又给人一丝怀旧般的忧郁。整部小说读下来,行文中隐匿着一道淡然若素的慧心,也藏着一缕不易察觉的隐忍和淡淡的忧伤。
作者徐小斌,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这是一个同池莉、方芳、陈染、林白齐名的女性作家,更是一个我敬重的作家。她对文字有着一种让人动容的虔诚,这种虔诚包含着一种宗教般的纯净,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恰如有一种贵族般的优雅气质弥漫在她的笔下。这是一个有着独特思考的作家,她的思绪细腻,如抽丝般缓缓绽显,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在她的叙述中都蕴藏着对生命的深沉理解。《敦煌遗梦》是一个经得起阐释的文本,信息量足够大,里面有作者对佛教的感悟和反思,有作者对情感与婚姻的理解,甚至作者还在其中讲述了一个犯罪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好的小说应该是复杂的,应该是多条叙述的线条交织的,高明的小说家又能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这本小说做到了这一点。
小说以三个人在敦煌的相遇展开叙述。肖星星为了描摹敦煌的绘画来到这里,张恕从糟糕的婚姻中逃离了出来,而年轻的无晔旅游到此。这三个人的相遇充满了偶然的因素,但彼此却陷入了一种不自觉的感情纠缠。张恕婚姻很失败,在肖星星的身上看到了久违的东西——真诚、单纯,心里不由得动了情。他试图说出来,也曾经暗示过,可聪明的肖星星选择了闪躲。也许是因为佛的安排,无晔的出现却让她乱了分寸,因为肖星星在无晔的身上看到了若干年前一个令她刻骨铭心的男子——晓军的影子,所以明明知道大他十岁,依然有着“还想再活一次,还想再爱一次,完整的。哪怕是炼狱,她也要再爱一次……虽然真正的爱情是没有结局的”的灼热想法。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但作者将这个爱情故事写得很节制,偶尔炙热的冲动常常研磨在理性的思绪中,这个爱情果真没有结局。唯有的解释是无晔与肖星星从一开始就没有谋划过结局。他们爱得很单纯,也很虚无,没有功利,也就没有负担。但若干年后,肖星星还时常会问起无晔的行踪。书里的爱情叙事令人感慨,既温暖又忧伤;既暗含激情又有适度克制;既延续往事的不变情怀,又链接着现实生活的无奈,把作者高超的叙述功力展示得淋漓尽致。
书中还有一个阴谋和犯罪的故事,只是这个潜在的故事被隐藏在显性的叙述背后。寺院主持大叶吉斯和当地文物管理者外号潘菩萨者,联手盗窃国家文物,将一幅《吉祥天女沐浴图》据为私有,却嫁祸于年轻小伙子无晔,通过训诫、诱导企图逼迫无晔承认盗画。虽然无晔一直否认,但依然被这两人送到政府扣以盗窃国家文物的罪名,被枪毙了。作者把这个叙述掩藏得有些深,书中只有一个人逐渐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就是张恕。他离开的时候给公安机关写过一封长信,但在大叶吉斯的地盘,这封信显然没有发生作用,无晔依旧死于厄运。而离开敦煌多少年的肖星星竟然一直都不知道这个她动过心有过肌肤之亲的青年,已经不在人世。作者尽管努力将这段故事写得冷静和克制,但在行文中还是弥漫着一种忧伤。美好的年轻生命,刻骨的爱情被人借宗教之名毁灭,呈现出一种悲剧之感,更有着作者对宗教倘若为歹人借用将给人带来怎样的伤害的反思。
第三段叙事可称为小说的文眼,就是每一章前面关于佛教的引述。小说整体分六节,每一节皆以佛教教语为标题,乍一看真有佛教之光。如第二章节名为“吉祥天女”,作者对她的来历进行了解释,然后柔和地切入小说本身,手法之纯熟,几难看出粘链的痕迹。第四章题为“观音大士”,开宗讲述观音在佛教中的来历和她普渡众生的善心,然后切入现实中那个长得像观音的姓潘的女人,这个女人却是一个蛇蝎心肠的人,两种解释形成强烈对比,不无讽刺。这种佛教引述为文本增添了一种慧心,使得文本叙述有着一种神秘感和佛的色彩。从小说整体的结构而言,关于佛的阐述又起到了黏合各种素材的作用,比如两个名为玉儿、阿月西的异族姐妹,就是因佛而出场。她们对佛很虔诚,虽然这种虔诚因为渗入了阴谋以及俗世的干扰,而显得略微虚浮。也是因为佛的缘故,他们走近了张恕,和他有了情感纠葛,为此两姐妹还生了隔阂和冲突,文本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因为佛聚拢在一起。
虽然小说里有着阴谋、权谋和死亡,但这本小说并没有强烈的跌宕起伏的大悲大喜,也没有鲜明的标签式的爱憎褒贬,更没有强加于文本的偏执与独断,徐小斌采取的是以平静的的叙述语言和举重若轻、化繁就简的艺术手法,将几段与佛相关的故事讲述得冷静而又感人,就像韩少功在《灵魂的声音》的文章里说的这样:“小说只意味着一种精神自由,为现代人提供和保护着精神的多种可能性空间。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能使人接近神。” 徐小斌有这样的企图,以小说表达一种精神自由,小说中的肖星星、张恕、无晔都在追求这种自由。
从徐小斌的小说意境中走出来,我现在相信,所谓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制造厂的说法,是有一些臆断了。至于其他把这句话当成真理加以传播者,那就接近于以讹传讹了。原因在于,倘若认真平静地去读一些小说,就会发现,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种人云亦云的流言中被我们错过了。一个哪怕是对中国文学现状悲观的读者,也应该平静得去读一本小说,尤其是那些苦心经营的纯文学作品,它能让我们不满灰尘的现代心灵获得洗礼,变得像天空那样干净、宁静。
已发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