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3人谈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经济学3人谈读后感100字

2020-11-25 00:0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3人谈读后感100字

  《经济学3人谈》是一本由汪丁丁 叶航 罗卫东著作,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3人谈》精选点评:

  ●后面的讲座算是科普了。经济学的心行合一。

  ●很喜欢

  ●完全看不懂,没法评价

  ●相对前些天看的本《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多了些经济学内容,第一章的关于经济学和当下中国状况的关系挺有启发,后面几章关于社科的猜想也挺有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经济经,别听经济学家的。。。

  ●能这么瞎侃,学识是基础,不过表达的观点不同场合有点听多了重复。

  ●太高深 看了点而已

  ●自己老板的书嘛

  ●一本极好的文献综述

  ●三人谈的深度,窃以为并没有汪、姚、李的深。

  《经济学3人谈》读后感(一):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用这样的态度来读这本书再适合不过。内容本身涉及面甚广,不过由于是讨论式的,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虽说是经济学著作,可是对每一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启发。

  《经济学3人谈》读后感(二):不同的世界观

  仅仅是一本讲座,谈话的合集;其内容却远超形式上的轻松……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却重要的前沿学科研究的“科普”方式,我一直认为并不是只有成熟的思想才可以著述立说,在这个大规划合作的信息时代,表述就会产生影响力,思想的散布模式决定了效率机制的成倍加速运行。

  从吊书袋的汪丁丁老师身上,最容易找的,就是引擎狂人们喜欢的“知识索引”,在那些书名,人名,生僻的术语背后,是一个不同于课堂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模式,是新政治经济学模式,是要求本土化的中国经济学。

  跨学科的研究是否是未来社科研究的主流,我的判断是,概率极大……

  《经济学3人谈》读后感(三):中国的经济学、跨学科研究与人类的演化

  这是一本很老的书了,内容都是十年前的对话,但是看起来却感觉不到这一点,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和研究现在看来还很有实际意义。

  三人的谈话内容非常广泛,但也有其内在逻辑性。首先是讨论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问题,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及对在中国经济的大变革中,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如何发挥作用;之后,因为他们三个人成立一个浙江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因此中间很大部分内容是讨论跨学科研究的由来、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的范式,最后是对最能体现跨学科的一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的介绍,即人类演化研究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

  三个人的风格和思想差异颇多,因此碰撞的火花四溅,很多思考和看法很有启发性,容我以后摘录出来,再仔细品味。

  《经济学3人谈》读后感(四):读《经济学3人谈》后

  有“掉书袋”之美誉的汪丁丁,据说是经济学界的一条鲶鱼,总是搅得大家不得安生。

  丁丁在其搜狐博客上长期挂着三个“基本问题”:“一、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二、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是怎样的?三、中国社会是如何演化的?”

  在我,这三个问题实在是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问题”,即个人的幸福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生活?追求幸福生活当然需要自由,所以追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应该得到保障。于是要问中国的当代社会结构,这种结构为什么使得个人没有追求幸福的自由。这种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说如何演化到现在这个样子的。当然,如果境界高一点,即使人类中有一员是不幸的,那么其他所有人都不可能获得幸福。

  丁丁的三个“基本问题”其实都蕴含了相当丰富的思想。《经济学3人谈》就是丁丁们解决基本问题的尝试和努力。

  首先碰到的是一个中国经济学自主性问题。通看这本书,是很能感受到丁丁的前卫的,可谓紧跟西方经济学的后尘。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偏偏强调中国经济学的自主性。经济学作为一个工具,本身不是目的,无论是东方和西方,都是可以共享的。比如哲学,哲学就是手段,是批判和反思,马克思甚至把哲学说成是“忏悔”,我以为这种说话很有意思,是对历史负责的一种态度。把哲学故意地弄成一个体系,我以为是很可笑的。体悟当前的现实现象,批判和反思前人的思想,加深对当前现象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思想永远是流动的。

  但为什么这种而不是那种工具、怎么用就是经济学人的价值了。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任何问题,他是根本不会去自找苦吃的。当然,也用一些“聪明”的人,手里掌握了一些工具,他就凭借着这工具去寻找问题,这样他就可以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了,不然他就无立足之地。所以,首要的是“问题意识”。显然,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一个有“五千年传统文化”,并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经过了文革、三十年改革的中国,是有很多问题的。毫无疑问,目前中国的问题是一个制度大转型的问题。但这样说等于什么也没说,谁都知道中国要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要改革,可就是改不了,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以,要充分理解现在的中国式“从何而来的”,这又一个溯源的思想在里面,有演化(好像与进化不怎么相同?)的思想在里面。

  面对如此庞杂的、积重难返的中国问题,丁丁他们三人意识到,任何单门学科恐怕都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提出了“跨学科”。如果把“跨学科”当成是一门新科学的话,那么这门学科肯定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不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只是,他们三人在谈的时候,为“跨学科”存在的理由谈了大半年,根本是一个伪问题。

  虽然他们三个(还有叶航 罗卫东)都有经济学的背景,但是个人的知识和兴趣显然各异,是共同的问题才把他们捆到了一起。也正以为如此,他们的对话就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

  我以为他们关于“人类演化”的几篇对谈是最有意思的(当然,前面的对话也是必要的)。他们从各种科学(比如脑科学、神经元科学)实证了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不仅有自私的天性,而且有同情同感的天性。但是,现在的经济学显然只主要到了人的自私,也即经济学把人当成了“经济人”,是理性的人。这可以从人们只关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把斯密的《道德情感论》忽视的现象可以看得出来。

  自私是天性,是实然;道德(同情共感)也是天性,是实验,也是应然。

  自私导致了竞争,与之相连的关键词是“替代性”。例如两个具有同样技能的人,在面对一个岗位的时候,就要竞争,不是他代替你,就是你代替他。而且即使一个人到了岗位上,他为了自己不下岗,他不得不提供技能,或者就有被别人替代的危险。

  而同情共感却可以解决自私所不能解决的“囚徒困境”。互补性是理解同情共感的关键词。其实,我倾向于认为,同情共感,也就是道德也看成是一种自私。人的自私是中性的,甚至是一种美德。如果人不自私,就会在演化过程当中被淘汰,所以我们要感谢前人的自私天性。人类的自私(包括同情共感)是“人类演化的经济动力。”

  假设有几个原始人,在荒野上碰到了一只吃人的凶残野兽。其中一个因为自私,退缩了,其他几个与野兽搏斗,两败俱伤,于是那个人出来把野兽打死,弄到洞里去吃,于是生存下来。但,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如果这个人不与其他人共同行动,共同面对野兽,那么野兽打败其他人后,还会来攻击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会选择共同面对危险。第二种情形,那个人就很好地把自私这种情感与他对当前的处境所作的理性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中国人是很讲究情理合一的,而亚当斯密也是如此。所以,他们认为经济学要回归到亚当斯密那里去,人不仅仅是经济人,还是有情感的人。

  只是,他们的谈话就到此结束了,只告诉了人是怎么样的,并没有告诉人应该怎样。或者,这样个人自己去琢磨。

  其中,还有一篇对话:《大学改革的逻辑》。其中许纪霖也参加了,他对张维迎的《大学的逻辑》一书前后态度的转变,让人感到悲哀,也有鼓舞。这么优秀的知识分子,一开始也会犯错,但经过讨论对话,逐渐由了认识,也足可见公开对话是多么重要。“改革如果依托行政部门来进行的话,结果就是行政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它所占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多。这样的改革,可能会越改越糟。”

  可是,面对必须改革的大学,他们都显得毫无办法。如果我花了好些力气去考个研,读个博,仍在大学苟延残喘,其不是很悲哀。许纪霖也只能无奈地说:“我也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