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历史沉思录》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世界历史沉思录》读后感精选

2020-11-25 03:32: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历史沉思录》读后感精选

  《世界历史沉思录》是一本由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历史沉思录》精选点评:

  ●晦涩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不是凭空写就的……

  ●标记为csg

  ●高三为了复旦大学的读后感大赛看过一部分,那时候读起来一知半解,待将来重读。

  ●一個一到關鍵點就轉進的老頭+妖精般的預言者。

  ●非常好,通俗易懂,译文也很流畅。布克哈特不乏真知灼见,唉,他的预言岂不是成真了吗?我们现在还生活在无与伦比的痛苦之中,历史的人被他们的历史塑造的第二本性打败了,希望在哪里呢?我看得见也看不见。

  ●尼采说这是他那个时代最好的老师∩_∩

  ●我们的眼睛类似于太阳,不然的话它不可能看见太阳。

  ●我觉得这本他真的就是“随便谈谈看法”~~

  ●笑死了,布克哈特太能喷人了,看着那群装逼的评论就想引述那么一段。你们这群野蛮人,你们这群精神美国人!:把艺术诗歌等文化等当做陈列奢侈品来欣赏,放弃了其具有连续性和历史实在性质,忙于赚钱促成世界帝国,结果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都送给了别的受到教育的人,就像是中世纪的大贵族们需要别人来替他们念诗,唱祷歌。还自以为是什么哲人,布克哈特前面导言就说了,就怕了你们这群哲人!

  《世界历史沉思录》读后感(一):审美教育与文化精英主义手册

  强调文化(以艺术为代表的多种形态)作为“潜能”影响历史的作用,现实地理解、同时淡化和批判国家、民族和暴力。

  将当今世界作为历史积淀的产物来理解,是对历史学(实际上是对所有“文科“)的最好辩护——参考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导言中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分:人文科学的特点和意义在于“传承”。同时赞成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半瓶子醋主义,博识。

  对”艺术商品化/奢侈品化“的批判,继承了审美教育的传统——布克哈特甚至认为,将审美和艺术作为通往真理道路上的换乘驿站,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席勒的本意恐怕也不至于此。

  不过因为高扬精神文化的旗帜,难免要同时掉入文化精英主义的小圈子。期待文化伟人的出现就是一例。

  老布的思想并不因为行文之简短而丧失其深刻。译本如能多些注释,行文更合中文语法,把理讲透讲全,可得豆瓣五颗星。

  《世界历史沉思录》读后感(二):来自巴塞尔的预言

  这两个月的睡前,经常翻这本书。现在也说不清是看完了还是没看完,因为是随手翻,只有些断片的映象,希望不会过分空洞无物。

  很喜欢这一套历史观念译丛,深红的封皮,很精致,书前是对布克哈特生平介绍以及著作目录,书后《世界历史沉思录》的成书过程与接受史,都很翔实,读本书之前可以先读读它们,对布克哈特的思想与当时那个时代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这是位真正的大师,书中随便抽出一两段,如果你善于发掘的话,十有八九能找到至少一篇论文的主题,演讲的形式限制了他在任何一个局部的深入,但也可以让他把自己的整个心智展现出来。

  十九世纪的欧洲,1815-1848-1871年的欧洲,这是布克哈特的世界。在马克思看来正在势不可挡的扩展向整个世界的欧洲,在布克哈特眼里,正从内部塌陷。正如他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中展现的那样,新蛮族正在出现,黑暗时代即将来临,那个在波德莱尔的诗歌,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瓦格纳的音乐,克尔凯郭尔与尼采的哲学中若隐若现的恐怖的二十世纪,在这里也露出了头。

  在1871年之后欧洲漫长的四十年和平中,这种贵族式的警告是不受欢迎的,看看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就能理解当时一般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那颇为自得的精神状态了,这大概也是他一辈子呆在故乡巴塞尔,其间多次拒绝德国大学(其中一次邀请他去柏林大学接替兰克)的邀请的原因了。

  他珍爱文化,正如托克维尔珍爱自由,珍爱但是知道它在新的时代很难生存下去,并且深知践踏与摧毁它的那些东西,其中也并不缺少基于人性的正当性。他的著作生涯并不长,基本在1870年之后就终止了,虽然他仍然有接近三十年的生命。在研究过他恐惧的罗马末期与他喜欢的文艺复兴后,在用曲折的方式说出他对这个世界的预言与希望后,他大概觉得已经可以保持沉默了。这本书英文名为Reflections on History, 英译者给它加上了一个副题:Force and Freedom, 这明显比中文译名更能传达布克哈特的想法,在同时代人中,没有谁比他更疏远黑格尔式的世界历史了。

  我们的大师虽然因为深刻而显得有些消极,但并不是个乏味的人,他很会享受生活,据说他分辨得出当地每一种红酒的味道,这本书,其实是个系列课程的演讲稿,成书于一次夏季的湖边休假中。其他不必多说,且录书后的一段话,聊以显示大师的讲演风格:

  如此这般,国家一夜之间成了文化的主宰者,文化学会了如何通过国家来展现自己的实力,所以也愿意为后者服务。随之而来的只能是进一步的和新的战争。国家与文化似乎成了一个整体,但是这种联合的动机只是为了达到眼前的目的。两种宗教信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确地站到国家和文化一边。其结果是,国家再一次相信,它全面地利用宗教来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到来了。人们理想中的那个胜利也许有一天会来临,谁能够等到那一天,他真是有幸之致!

  《世界历史沉思录》读后感(三):历史智慧

  以下摘录于我心有戚戚的段落,略窥哲人一面。

  (不作分类,括号为本人点评,着重强调为本人所加,2007北大版,金寿福译)

  人类谈不上伟大,伟大其实正是我们人类所缺乏的品质。对刊:我们不应当对人间生活作出比他实际情况更高的评价(这句话针对的是:“试图以所谓更好的世界计划来掩人耳目是不可饶恕的”,如各类革命)

  沉思对我们意味着自由

  在精神领域人们必须向高处攀登,一直到极点

  (评古希腊与文艺复兴)在那里,不是才能受到了唤醒,而是一个天才激励另一个天才。

  (必须)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人能否按照善与恶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且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这个世界最近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就是把受教育的要求与人权联系起来,说起来,这个要求无异于对舒适生活的渴望,只不过这个赤裸裸的渴望被披上了一件耐看的外衣。(说的够透彻了)对刊:在精神方面已经出现以及即将出现的后果是,那些所谓“最有头脑的人”投入到做生意中去,或者正在由他们的父母为此目标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现今文化的根本动力是获利意识

  人们大量阅读,不断的发牢骚,频繁的旅行,这一切使得人们的感觉变得迟钝。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卑鄙是永恒的

  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艺术家都喜欢充满危险的环境,并且情愿置身于能够呼吸新鲜空气的风口浪尖上,因为他们都有着不同人不可比拟的伟大人格(原书引用勒南(法国史学家、哲人)“对哲学思想而言,他只有在历史上的暴风骤雨期间才有自由可言”,对刊毕加索:没有扼杀个人的国家,便没有真知灼见的人[摘自陈丹青文章]。耐人寻味!)

  人们变得越来越喜新厌旧,他们誓死保护既有物质文明或者精神财富的信念空前薄弱。如今的政客,不再是想方设法与民主作斗争,而是想方设法依赖它,……实际上,权力欲与民主理念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普通百姓要的是安宁的生活和足够的收入,不管共和制还是君主制,哪个满足了他们的上述需求,他们就会赞同哪个。

  人性将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个问题会成为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未来?中国人的人性朝哪个方向发展?不敢想那!到商业街看看就知道了)

  艺术最为核心的动力是想象,而想象的能力向来都是神赋予的(一个文学理论教师没有明确告诉或强调给年轻学子的问题,看看现在的文学学生的想象力如何贫乏就知道了。)

  没有非凡的个性,天才到头来可能会沦为瘪三(翻译得好!说的妙)

  伟人应当作为例外,而不是作为人类楷模载入史册(许多历史智慧因为有所针对才能透彻理解,所以不少都没有录入,见谅)

  (天才)他们促使人们此后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人和事(天才对我们凡人的意义所在!)

  在人类历史中,高贵者往往由于在数量上占少数而屈居下风。

  包括我们的每一个人,他不仅是为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缘故而生存,他的存在也是为了整个过去和整个未来。(现在的人只为自己或下一代)

  《世界历史沉思录》读后感(四):历史学的球

  (一)瓢虫的世界

  爱因斯坦的儿子曾经问他:“爸爸,你哪厉害啊?”爱因斯坦回答:“儿子,一直瓢虫在一个球上爬,它自己不知道它爬的是曲线,爸爸我知道”。

  这是我知道的最好的诠释智慧的段子。

  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瓢虫,爬在不同的球上,每天自以为是地前进在自己以为平坦的路上,殊不知自己其实是走在更智慧的人眼中的球面上。

  智慧就是这样的一种奇妙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曲线”,让我们知道自己实际上身处的世界其实是什么样子,自己前面的路到底是平的还是曲的,进而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最后获得高于原来的幸福感。

  智慧本来不分门别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化为了包括哲学、历史、数学等在内的各个学科,因为其分化,智慧也被部分地割裂了,如果想要获得全面的智慧,我们需要自己去弥合这些学科之间的裂缝。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读历史。

  常规理解,历史主要是记录人类前进的政治进展的学科,所谓“帝王将相的家谱”,比它宏观有世界历史,比它微观有家族史、企业史、科学史等等。

  与查理一样,我喜欢从广义的角度去读历史:即,将历史视为“事”与“理”的积累的集合,将历史简化为“发生了什么事”与“为什么”两个简单的问题。

  西塞罗说不懂历史的人永远是天真的孩子,查理升华为不懂各个学科的历史的人也永远是天真的孩子——由此推导出唯有获取多方面的智慧才能真正的使一个人成熟。

  这也是马克思所谓的“从只能被动地接受的必然王国,到能够明智地行动的自由王国”的永无止境的求知之路。

  (二)历史学的球-读<世界历史沉思录>

  其一,世界并不是一直在全面地进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的某些方面达到的高度已经是非常高的,除了明显地进步中的科学技术之外,包括道德、艺术、政治在内的许多领域都曾经在历史上的某个短暂时期达到过很高的水平。

  其二,古希腊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伟大的作品,光耀千古。

  其三,历史的本质在于变化,包括变好与变坏,事实上历史时而变好,时而变坏,在某些方面波动中变坏,某些方面波动中变好,某些方面时而很好,时而很坏。

  其四,存在那些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真、善、美,它们能够为所有历史时期、所有国家的人所共赏。

  其五,斗争是生存和发展的本质需要,从个体间的斗争到国家之间的斗争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斗争的结果是控制失败者的命运。

  其六,有三种力量,深深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国家,宗教,文化;国家是从个体在争夺生产资料的斗争的基本结果——即一部分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在物质世界的基本自由,宗教与国家类似,它所控制的是人类那些超越思维能力的精神空间的自由,文化则控制着人类那些基本思维能力能够达到的精神空间的自由。

  其七,这三种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替地对历史产生主要的影响力,影响方式各有不同。

  其八,历史上充满了极具破坏性的不可避免的危机——许多危机对历史的影响非常负面(主要在于破坏文化),比如罗马帝国的对外侵略,比如成吉思汗的对外侵略,这两者分别基于宗教与国家的对外征服,毁灭了许多国家在文化上的成果与进一步创造的潜力。

  其九,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们主要是以偶然的形式出现的,无法预期,无法创造,他们的出现就像流星一样“照亮”历史,体现出一种极具激励作用的伟大的征服,无论是对于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

  其十,每一个足够智慧的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无法避免生活在不幸的历史期间,哪怕暂时是幸运地幸福着,也无法预期能够避免一生中不会遭遇重大历史危机,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应该是:做自己;在所有的做自己的方式中,专注于追求和实践智慧,是一种不太差的选择。

  《世界历史沉思录》读后感(五):讀書筆記(世界文明史通論)

  在深入阅读之前,我相信读一本书决不能忽略作者的写作目的。在导言中,布克哈特开篇就谈到:“我们这门课程的任务在于,用一些比较随意的思路对历史观察和历史研究方面的一系列现象和观点进行审视”。(第1页)他并非要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为他的听众介绍一些历史研究,而是试图从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探讨如何学习历史。正如序言中所说,按照布克哈特的观点,历史科学在复原过去的人物和事件的时候不应当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应当关注那些人物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历史科学才能称得上完成了自身的任务,才起到了创新文化的作用。在他看来,那些人物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构成了文化的内核,而且历史值得传承的价值也在于此。

  明白了其带有的目的,这本不同于大部分历史著作的书就可以理解了。它不是以大量史实作为主体,而是把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突显出来的某些主题加以提炼以成主体和线索,史料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并不像在其他的史学著作中那样重要了,它们只是支撑布克哈特强大思维的支柱。

  布克哈特将历史前进的原因归为三个潜能,国家、宗教和文化,这三者各有特点,相互之间很难协调,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的关系也不尽相同。他先勾勒出三者各自的特征,然后以大量的篇幅探讨它们在相互影响之下逐渐的、持续的变化。之后,布克哈特指出这三个潜能在历史上的危机中加速变化,对于世界历史进程有着多种维度的影响,相形之下,布克哈特对他所处时代的危机抱有深深的不安。接着,他将目光投向伟人,探讨了何为伟大以及伟人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在世界历史上的幸运和不幸这一章里,他探讨了如何真正地认识、评价历史,将笔锋转向人类精神永存的问题上,并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客观性预见和美好期望。

  无疑,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也具有极大的可阐释性。

  首先,是关于布克哈特概括出的三个潜能。在谈及“宗教”时,他说:“宗教实际上是人们在内心里对形而上需求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说,人的这种需求是永恒的和不可摧毁的。”(第34页)以及后来他也说:“宗教对文化而言拥有母亲一样的身份,它是所有名不虚传的文化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第92页)我认为这样讲是有失偏颇的。众所周知,以中国为代表,世界上也有许多文明并没有如此明显的宗教传统。即使是在欧洲,工业化所逐渐带来的祛魅过程,也证明了宗教并非如此重要。我认为宗教并非“人们在内心里对形而上需求的表现形式”,而是在低等社会中人们内心期望在他人身上寻找共性和归属感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因此,某些社会不存在宗教传统就不奇怪了,因为人们找到了其他形式的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共同意识(如儒家传统)。宗教实际上只是文化的一种高层形式。所谓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只是文化内部的争端,一种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文化与其他形式的文化的互相制约。

  第二点是关于布克哈特对于危机的态度。他说:“并不是所有的侵略都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当一个有发展文化能力的年轻民族侵略一个比较古老且拥有高度文化的民族的时候,我们才能谈得上更新。”(第154页)他还认识到:“危机,甚至伴随危机的那种狂热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真正体现。”(第180页)然而,我无法想象为什么他能看到危机的正面作用,能为人类在危机面前所表现出的团结一致的激情而欣喜,却对于在危机中消失的一个个个体的痛苦、绝望无动于衷?诚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我反对这种标榜危机的客观作用的观点。历史作为已然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而这种通过宏观影响的好坏而去判断历史事件性质好坏的观点是荒谬的,不能因为某些危机对于这个民族有着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就对它造成的破坏、对生命的亵渎闭口不言。我们现在可以说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殖民主义的行径在客观上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并不因此就说它是好的。我认为,在历史领域,是不能忽略“人”的。对于世界历史而言,个人不应是渺小的,因为“人”正是历史的全部。

  总之,不论这本书是否有缺憾,布克哈特都成功地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种历史观:历史并非一个个的历史事件的集合,而是整个人类精神延续与发展的过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