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在香港遇见他》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在香港遇见他》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11-25 07:0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在香港遇见他》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我在香港遇见他》是一部由巨兴茂执导,曾舜晞 / 颜卓灵 / 周澄奥主演的一部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一):曾舜晞 巨满意

  曾舜晞作品还是挺期待的,以前看过《快把我哥带走》和《倚天屠龙记》表现可圈可点,很期待和巨满意导演的合作,我也看过巨满意导演的《灵魂摆渡》,都给我不错的感觉,女主颜卓灵,听说入围过香港金像奖,感觉也是演技派。也挺喜欢男二号面相的,感觉挺善良,希望主创之间能迸发超强火花给观众带来好的观看体验,还没开播,做个祈祷吧,希望能有好的反响。小优酷给点力。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二):希望导演有点医学常识

  

检查生命征不摸颈动脉而去摸桡动脉(确定是个学医的?),只是酒精中毒就开始心肺复苏,酒鬼呕吐了不把头偏向一边清理呼吸道(不怕呕吐物进去呼吸道引起窒息吗?),癫痫发作+呕吐还拿毛巾去堵嘴(张XX真是觉得酒鬼死得不够快啊),癫痫发作还把手压得死死的,最后,你个学医的还夸张XX急救做得好?(黑人问号?),这本科急救医学的老师看到了估计要被气出精神分裂吧。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三):好故事烂导演

  

看到第五集,对白这是什么玩意,前后矛盾不要太明显好吧?为了剧情而剧情,两位演员们是关系不好吗?好尬啊,强行好朋友?前面港七店里还说跟男主关系那么好,可是去车库救人的时候还说自己和男主不熟,为什么会给他发信息???

演员毫无立体感,好好一个故事拍成这样。给导演拿来练手的么?真是浪费可惜…不知道是如今港片没落成这样了,还是被大陆奇葩剧影响了……也就故事内核不错看看,不然早弃剧了。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四):没有完美的人设,才是现实

  

关注痛点泪点才能真的走向美好,这不是一部“鬼片”是温情片,渐入佳境!!!奇奇怪怪的评论真是,想看鬼片请止步!!喜欢李嘉正直腼腆的性格,喜欢张叉叉现实却勇敢又善良,喜欢时诚简单又义气,每个人都有一些原生赋予的不完美,但是却一如既往给观众惊喜,又搞笑又泪目!记得第一次看小曾还是个什么古装剧,装扮挺好看,第一次看小颜的戏是因为很喜欢看恐怖片鬼片,搜了一部李碧华然后其中一个故事就是颜卓灵的小女鬼,觉得这个姑娘好灵气演的角色有点凄美很可爱,然后就看了她的六弄咖啡馆一部小众电影却看完泪目演的很好讨厌不起来那个角色!巨导的戏很早就耳闻了很有深意,认真看完过灵魂摆渡而来,所以相信会有惊喜!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五):港式悬疑,有内味儿了

  

在港剧的划分里,灵异惊悚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题材,往前看有《灵异侦缉档案》、《奇幻潮》、《卫斯理》这样的经典作品,近几年也有《降魔的士》、《惊异世纪》一类的口碑佳作,作为一个港剧迷,我常常感慨什么时候内地才会拍出这样的片子。幸运的是,我发现了这部看似是偶像爱情剧的《我在香港遇见他》,两集看罢十分上头,就主动变“水军”来安利一波~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部香港并没有那么优秀,但在我看来,它是一次融合了大陆制作模式和港式特色悬疑的勇敢尝试,对这样勇于尝试的作品我一向是支持的,就算有瑕疵也无伤大雅。其中香港的实地拍摄、港剧老演员的出演以及港式惊悚风+无厘头的点都十分戳我,也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原因。

先来说说取景和演员。片头李嘉坐上巴士,镜头跟随他的视角对香港做了一次全景的拍摄,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爱上这部片子的,第一次在内地剧里去打开香港这个城市,是一种蛮神奇的感觉,后边的高街场景更是差点让我叫出来,实地取景太瑞思拜了,据说还会有湾仔、浅水湾的取景,更加拭目以待了。演员上吴启华算是个惊喜,年轻时候的师奶杀手老了之后也是风度翩翩啊,颜卓灵我虽然无感,但她一口正宗的粤语瞬间就能把我拉入到整部剧里,看预告还有李丽珍的身影,啧啧啧,选角真的可以。

再来说说风格。灵异题材的港剧,最擅长的就是用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力和气氛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切,来最大限度地挑起观众的恐怖神经,而这部剧无疑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李嘉走进高街5A01户的时候,镜头在每个住户的脸上一一扫过,从那时候起就有了一种不可言状的诡异气氛,紧接着,床底下的神秘皮球、梦境中的白裙子女人、阳台上的黑猫这些元素一一出现,直至第二集高街地下车库的尸家车位一段儿,恐怖氛围彻底爆发,胆小的观众恐怕已经看不下去了,剧里配乐、光影、镜头的运用很是老道,更是全方位放大了这种惊悚感。此外,这部剧里张叉叉、两个道士等角色也很有港剧里那种喜感小人物的特点,虽然看似疯疯癫癫的,但其实笑点十足,有自己的行事逻辑,这也很像港剧那种无厘头的感觉。

港式悬疑的气质这两年其实已经越来越少了,能在一部内地的悬疑剧里看到是件蛮惊喜的事儿,希望大家能抛开成见来看看这部剧,或许它真的能带给你不一样的观感呢!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六):优酷啊!你选片都这水平怎么和爱奇艺拼?

  

首先我是优酷老会员了,除了看看综艺和一些独播剧意外从来不看优酷的电影,因为太烂! 今年,是国产悬疑片崛起的一年,《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都是佳片!选片以后短而精不是你们几个平台联合声明过的吗?就这水平的影片你怎么和爱奇艺迷雾剧场拼?

说一下这部剧,目前我看到第五集,虽然看第一集的时候就知道结果,建国后不能成精的规矩都懂,但你编剧好歹用点心吧?神怪不行你加点科幻或者伪科幻的剧情弄进去打插边求不好吗?实在不行你去现在市面上随便找点剧本杀照抄灵感都比这强!

再说下代入感的问题,你既然都选择香港实拍了,而且还是处在敏感时期过没多久,大多数观众对香港的印象就是tvb,结果导演不知道是为了方便过审还是要硬刷主旋律,全香港都在说普通话甚至北京话!你确定香港目前的小(bao)朋(tu)友们看了会高兴?所以这导致我觉得你们还不如在内地拍算了,或者导演想通过出外景来提高这片子的价格?做帐的时候也好抛高一点报价!

然后是剧情,目前看来要把这剧去掉2分之一的内容绝对是部好剧,太多让人出戏的地方了,男主是个有精神分裂潜质的柯南,遇到任何困难不会打电话叫医院急救要跑去一家家敲门,然后要被所以人拒绝以后才能触发被动救人技能?可能男主绝对这楼住的都是华佗吧!立马金针一扎人就醒了。虽然明白这都是为后面剧情做铺垫,但这显得男主很蠢!果然是个精神分裂候选人的好苗子!这波人设立住了!

接着后来男主盘出一点线索以后,居然单独跑去疑犯家,你是真知道自己有主角buff开挂无敌是吧?然后疑犯都掉装备了,男主还问他:你那天是想杀我吗?。雪哥心想:难到我表现得还不够明显吗?果然精神分裂候选人石锤了!,最搞笑的就是,别人都要杀你了,男主还不报警,等着后来交闪现回家6级开大反杀!编剧的中心思想就是想黑香港jc是黑警不能打电话吧?你是baotu吧喂?

最后,你如果想加感情戏至少节奏和套路上用点心,或者拍摄手法上用点心,每次都是45度角拍右脸近景怼到大眼仔的欧式大平行!并且大眼仔内心毫无波澜的演技!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披着悬疑的外行爱情恐怖真人秀!优酷以后要再拿这些片子我反正就续费爱奇艺去了,毕竟德云社也跑腾讯做综艺去了,反正每年亏损的那些财政数据也不差我这点钱!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七):太差劲。但NC粉还特多,勿扰哈

  

1. 作为港大生,第一次能找到学校正门进校真是不容易。我们一般都从三个地铁口坐电梯进学校上课,我在第一学期末才找到正门。男主拎着行李走山道爬楼梯真的respect。(研究生居然刚开始来港之前居然没想到自己租房?搞笑呢吧,本科生都得提前申请看看有没有宿舍吧。)

2. 上课全用普通话,同学老师普通话这么666哈哈哈哈哈哈哈。不用全英文真感人。

3. 住的地方是在致敬梅艳芳的胭脂扣吧(石塘咀)。其实西盘营这些街道非常有特色,一点都没有拍出感觉啊。

4.女主作为金像新人,居然比男主演技还浮夸。其实可以完全让女主说粤语吧,这种相识相知更会是一种文化的碰撞,而且还搞笑诙谐。

5. 5A是四楼这个梗真的太老了吧!!!编剧你不愧是七年前去中大的港漂!

6. 黑猫出现了!这不是金宵大厦的靓宝吗!怎么光抄人物不抄氛围啊?男女主从进大厦开始这些片段,真TM太不恐怖了!(虽然揉杂了不少香港恐怖片桥段)。

不知道吴启华为什么会同意接这个剧,甚至颜卓灵你也缺钱吗?我不知道编剧是故意为了迎合内地观众还是像他所说的写港漂故事,整个故事真的太不港了!

如果你想写港漂,大可不必这么故弄玄虚,写写劏房(香港再凶宅的地方居然这么大男主一个人住,还是港岛,才三千多!!!),写写小人物文化的碰撞(不仅是香港同内地,也可是中西方、东亚与南亚),写写大家都会打卡的点,写写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不是很有意思吗?(你写这种灵异故事或者说精神分裂导致的灵异故事,经历过港漂你不会是你这个写法吧?也得把现实贴地的情节交织一下才好看吧!循序渐进懂不懂!)

如果为了迎合内地观众,又好像太不聪明了,凡是看港剧的,大都喜欢香港文化,你弄得更港一些我们更能接受啊更喜欢啊。

BTW,整个情节太想focus自己是个灵异故事了,所以显得故弄玄虚。如果编剧学过写作,应该知道Freytag Diagram吧,你要有一个climbing和progression,而这个需要complications去推进。可是全部光靠男主视角去观察而不是与外界更多的互动就显得特别无力。还有不好看的一个点是,没有relief!你光想观众神经紧张是没用的。即使是《寄生虫》那么紧凑的剧情,看到中间有点疲惫了,也会突然来个放松的点。在港片里,这或许就是无处不在的港式笑点吧,但一无所见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八):对精神失常、心理扭曲的人多些关注吧

  

看了几集除了部分剧情让我感到惊悚之外,最大的感受是这剧对精神障碍群体的特别关注,而这类人群却恰恰是我们正常人平时很少去主动关注的对象。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的一些过激行为造成重大危害和社会影响,或者这些人是自己的亲友,恐怕很多人都会当做他们不存在吧。

而事实上,在我国有精神障碍的人群却相当庞大。据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统计,中国大约有1.73亿人精神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而截止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有599.4万例。如果按照我国现在14亿人口来计算,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还是占据很大的比例。

在这剧中,短短的几集中就出现了好几个精神病人。除了主角李嘉这个背负家族遗传精神病的主角之外,其他几位比如说开头在校园里劫持张叉叉的那个女装大佬、新生见面会上向学生发问的“老师”、兰姨的智障儿子和兰姨本人、给女尸涂指甲油的保安。短短几集就出现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人群,这在国产影视剧中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节安排一方面是出于剧情需要,而更多的是想引起观众甚至整个社会对这种人群的关注吧。

仔细回想一下,在我们身边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曾遇到一些有精神障碍的人群,而我们大多数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是不是也像兰姨的那群邻居那样心存歧视、冷漠甚至有些人以故意捉弄他们为乐,而这些我们以为“正常”的歧视和偏见,在长期累积之下会对患者本人和家属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雪上加霜之后有的家属或病人在绝望之下也会选择像雪叔那样走上非常极端的道路。也许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做过歧视他们的事情,但前两年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智障儿童欢乐多,精神病人思维广”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或者用过,我们自己在用这句话自嘲或者调侃别人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恶意,但对真正患有这类疾病的人来说,那就是赤裸裸的歧视了吧。很多时候,歧视和偏见就在无意之中,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罢了。

其实很多人在对精神障碍人群歧视或者无视的时候,内心总会下意识觉得他们很危险,会对他人人身或者社会产生危害。而实际上除了部分有暴力倾向的那部分人群外,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只是一些智力低下、行动迟缓、心理封闭的人群,病症发作时候看起来吓人并不会伤及他人。他们这些异常行为显然不是我们歧视的理由,反而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同情,如果能像剧中李嘉叉叉他们那样帮把手的话就更好了,在你看来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也许就挽救了一条人命、一个家庭。

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大家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患有精神障碍的人群随之增多。而同时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似乎在逐渐忘却 “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冷漠自私、不管他人瓦上霜等“城市病”也在蔓延。如果剧中兰姨的邻居在孩子发病求救时能伸手帮一把,也许后面很多一连串的悲剧都不会发生,而这也许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答案吧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九):善恶与“情”

  先说一下,为什么用“情”而不用爱。①对于我本人来说,爱这一词太过于渺小,是脱口就能出的东西,若是表达很深刻的情感,我宁愿用喜欢一词,我会跟家人朋友亲人长辈等说我爱你,但只会对特别的人说我喜欢你,爱一词于我太狭隘了。②在我的词语表达上来说,爱有点偏于贬义词,他太过于不能包容了,百度形容“有很深刻的感情、喜欢、爱惜、经常性”,是容不得沙子的,爱就是爱,没有别的,对于我来说,我是很不认同的,我不太喜欢既定的答案,规规矩矩的东西我也不大感兴趣,而“情”这一字,既包含了爱,又有其他别的东西,用来形容人,最好不过了。

  第一个案例:《猫食》,之所以会有这一故事,源于“情”。①雪叔对张晓兰的爱情。引发出了喜、怒、爱、憎、哀,对于张晓兰多年的执着,知道她已有家室时的等待,被抛弃后的守护,再到得知张晓兰被辱后的伤心,悲痛,懊悔,愤恨,不甘……甚至更多我无法用词语来形容的内心波动,他的一生爱的深刻,更是被恨钻心刺骨。更因为张晓兰儿子的离世,让他看清了人情的冷漠,世情的凉薄,当几乎周围所有的一切都被黑暗浸染时,这个小小的5a空间,在他心里已经不是一个平等的世界了,想象一下当你的周围全是无尽的黑夜时,善恶只能在一念之间,人类在黑夜时自身是无法创造光亮的,光是外界带来的,此故事中是破局者李嘉带来的,所以,我特别支持雪叔和张晓兰,如果是我,我是不会保持理智的,因为我是人,我的血是热的,又不是阴间某鬼,理智一词也不知道是哪个心肠歹毒的人创造出来的(反正I don't understand)(再者,如果这样都能忍住,那简直不用法律了,世间绝对没有正反善恶对错之分了,全是一片凉水,大家都是冰的,谁也烫不到谁还需要什么平衡)。②强奸犯对女性的“情”欲。主要是情爱和色情方面的情绪,人生来就是善恶交织的野兽,七情六欲乃人之根本,但万物生存讲究平衡之法,若这些东西失去平衡,那后果可想而知,不论是哪一方独大,都会是恶的下场,在生理方面的欲望占据了身体时,邪恶的东西便会随之而来,没有人知道那东西是什么,只知道那东西残忍,偏偏只要人性命。(当然,也有应对的方法,不就是男主吗?所谓的光,哪怕只一丝,也可在无限的黑夜中戳出一个洞来,如果男主没来5a,那群人估计全部得玩完)③这一层居民的情性。情,性也。人之本性,至阴至暗,让人生畏,扭曲本心,终成,为恶者。

  第二个案例:《绿指甲》主要源于爱情。(也可能是我看的太浅显了)爱到极致就是恨嘛,刚开始也说了,爱这一词的贬义也就在于这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爱,自我感动式的爱,其实,这个人本身是没什么错的,究其原由只能说大多是环境问题,说浅白就是缺爱,所以他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他以为这样的就是爱罢了,当别人不接受他拼尽所有拿出的爱,想要逃离时,他的爱便产生了变化,变成了占有,因为怕失去,因为知道一直以来没有爱的滋味,所以他惧怕,一旦女孩离开,他就会和以前一样了,依旧深处地狱,对于保安,女友应该就是他的光吧,只可惜他慢慢慢慢的变得越来越黑,把仅存的一丝希望给磨灭了,他怎甘心?就算是冰冷的尸体,他也不想放弃,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守护他的爱,只是在常人看来,这太过病态了,病态的占有索取,只顾自己,他也失衡了,他未曾想到,世俗的爱太重了,他背不起。这里开始也能体现出一点主角团之间的“情”了,在善恶的交点处,吸收了阳光的情谊开始生长,这样恶之花便不会轻易越界,故事也得以继续发展下去。 (好困 明天再补写吧 语文没学好 语言表达不是很到位 不幸看到的见谅 )

  《我在香港遇见他》观后感(十):生而为人,你无需抱歉

  

《我在香港遇见他》已经追完了11集,真的是追到停不下来。剧的主题曲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谁一步一步,滑入了深渊,地狱、人间,消失界线,善恶连结怎么分辨……”也点出了这部剧的主题,一部用悬疑讲人性的故事。更让我觉得难得的是,它关注的还是那些常常被大众忽略的边缘性人群——有精神障碍的人群。这一点,从贯穿全剧的男主的人设就可以看得出来。李嘉是一个有着精神分裂家族遗传病史的人,出于自救的心理,他赴港学习精神医学。从被房屋中介张叉叉忽悠住进5A以后,他就用他高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人的精神状态的专业分析,将本剧开篇的惊悚和悬疑氛围带到了一个高位。

开篇这眼神杀,有点怕怕

剧里的三个人物都埋着隐形的线索,每个人背后都藏着秘密。理智过人的李嘉有着精神类疾病的隐患,活泼热心的张叉叉不为人知的家庭背景又引人好奇,以及单纯直爽的阿诚家里那间被禁止进入的房间。这些线索通过一个一个单元的故事被一点一点揭开,也揭开了这些秘密给人物带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碍。

最让我触动的是第三个异瞳娃娃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李嘉问冯珊珊:你觉得罗志文给你的是一种怎样的爱?罗志文是冯珊珊的前男友,一个娃娃设计师,具有很强的控制欲,冯珊珊要和他分手,他就以死相逼,最终在森林里自杀,自杀前还预订了十年的生日礼物给她。每一年生日收到罗志文的大眼娃娃礼物的那一刻,就是冯珊珊最崩溃的时候。卡片上写着:生日快乐。可冯珊珊对着幻想中的罗志文哭喊:我不快乐。冯珊珊因为愧疚把罗志文的死全归罪到自己身上,也打算在森林里自杀。幸而被喜欢她的阿诚救下。这种PUA的精神操控真的很可怕,现实中关于情感操控酿成的悲剧也实在不少。

日本诗人寿太郎曾经写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句诗其实是满怀理想的落魄诗人试图自杀前的遗言。一个人,得经历多么沉重的绝望,才能说出这样的遗言来,才能用这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全盘否定了自己的人生。对于冯珊珊来说,她没有接到罗志文死前的那通电话她很抱歉,她和罗志文分手导致他自杀她很抱歉,她竟然还幻想着能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她更是感到抱歉……可是李嘉告诉她,那不是她的错,控制大于真心的爱根本就不是爱,她无需感到如此的抱歉。这,又是冯珊珊不幸遭遇里的幸运。

森林里的麋鹿带领李嘉和张叉叉找到了阿诚

李嘉和张叉叉去森林里寻找失踪的阿诚的夜晚,他们在森林里迷路了,然后看见了一只通体透亮的麋鹿,在这只麋鹿的引领下他们找到了受伤的阿诚。在我看来,这只麋鹿像是一种隐喻的象征。真的很希望,现实生活中,那些迷失在精神森林里的人,也能遇见那全身散发着希望之光的麋鹿,指引他们走出困境,找到正确的方向……

因为,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负责任地过好自己的一生。生而为人,其实不用抱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