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重读童话,发现了哪些扎心的真相?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好物
不知为何,长大后每到冬天,我都会想起童话,回想起童年时如饥似渴地阅读过的那些故事。
灯火通明的橱窗,流着油的烤鹅,富丽堂皇的舞会、南瓜马车、烧得通红的壁炉和窗外纷飞的大雪,那个孩子颤颤巍巍地划亮一根火柴……
就像跑马灯般一幕幕闪现,仿佛触手可及,连身体也温暖起来。
为什么我们会对童话念念不忘?
正如惠特曼在诗中所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
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这是一种原型记忆,童话便是我们人生最早做的美梦之一。
比如童话中那些神奇的物什和魔法:“自己会开饭的小桌子、会吐金币的驴子、会从袋里跳出来打人的棍子。”拥有这几个道具就能解决所有衣食住行的问题!
还有《汉赛尔和葛蕾特》中那个满足所有人童年幻想的糖果屋。
《汉赛尔和葛蕾特》
@艾小犀
王子都和公主幸福生活,魔王都和喽罗逃回地狱,巫婆从来没能得逞,仙女永远美丽光辉;继母变成乌鸦蛤蟆,青蛙变成英俊帅哥,国王的小女儿很有美德,再好的愿望只有三个……
其实《格林童话》里基本都是善恶、美丑、勤劳与懒惰等二元对立的说教故事,大部分童话的结局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刻板模式。
但是小时候,当我们看到《森林中的三个小矮人》中,心地善良的姑娘说话吐出金子,丑陋坏心的姐姐说话会吐出蛤蟆,最后恶人后妈也被装在汽油桶里滚下山去时,并不会觉得残忍,反而哈哈大笑,拍手称快。
因为小孩子只分好坏,这种说教式的“套路”和绝对的善恶观,也导致了童话的局限性。
虽然在长大后的世界里,我们再也找不到童话中那么美好的故事了,但长大后的我们不会再轻易踏进童话所营造的“真空无菌花园”中,也不会笃信“公主嫁给王子,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的结局,而是会翻着白眼追问一句:“那么,以后呢?”
@木木较瘦
“从此王子和公主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其实不是结局,是另一个开始。
此时,童话所塑造的美好开始在我们脑海中崩塌……
总有一天,岁月会让我们与童话重逢
总有一天,岁月会让你重拾童话故事。
——20世纪英国作者C.S.刘易斯
等到我们的眼睛不再是孩子的双眸,沾染了岁月的阴翳尘埃,我们看见的世界也不仅是色彩斑斓,此时再读童话便会生出不一样的感悟和思考。
《拇指姑娘》
童话中那些理所应当的桥段,也被我们品味出了扎心的真相,正如大家在豆瓣话题“重读童话后有什么新的感悟”中所说:
@橙鱼
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它生来本就是白天鹅,它父母也是白天鹅。
@Absinth
王子之所以会喜欢辛德瑞拉,肯定是因为她长得好看啊!不然是因为她穷啊?
@木田凡花
白雪公主为什么会被后妈嫉妒?因为她漂亮。猎人为什么放了她?因为她漂亮。小矮人为什么同意白雪公主和他们住在一起?因为她漂亮。王子为什么会吻醒她?因为她漂亮。所以善良没用,你得漂亮。
@阿咪豆腐
善良不一定有好结果,但是不善良一定没好结果
如果想保持长期善良,请先提高智商,不然善良会让你提前领便当。
《豌豆公主》
童话中那些感人肺腑的爱情,也不再让人神往,而成为一种警示。比如我们在《青蛙王子》中发觉了包办婚姻的可怕(城主为了自己的利益硬要女儿和青蛙结婚),从《睡美人》里看到了来自陌生男子的性骚扰,还有《格林童话》中流露的厌女情结。
@Dong
格林童话中几乎所有的继母都是恶毒的,最后大多会落得悲惨的下场,然而没有人知道在孩子被继母虐待时父亲在做什么……就像《渔夫和他的妻子》中,贪婪的是女人,而渔夫是一个善良的默默忍受妻子无理要求的丈夫;《糖果屋》中赶走韩塞尔与格雷特兄妹的是继母,他们的父亲只是无能为力罢了;《灰姑娘》里虐待灰姑娘的是继母和她的两个女儿,父亲只是不闻不问罢了。
格林童话告诉我们,女人的种种恶劣造成了不幸,要想幸福就要成为理想的女人 —— 逆来顺受、言听计从。
此外,当我们再看到小美人鱼为了追寻爱情,不断舍弃自己身上的东西最后化为一堆泡沫时。
即便她纯洁的灵魂永存,但她失去了一切,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家人,而王子娶了公主甚至没有看她一眼。
《海的女儿》
我们不再垂泪于小美人鱼的高尚品格,而是倒吸一口凉气,心中暗想:你看,千万不要为了一个男人付出所有,这就是下场!
又如,在《王尔德童话》中,《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讲的都是为爱牺牲的故事。不论是夜莺对青年的歌唱,还是燕子对王子的忠诚,王尔德用美妙深情的文字,讲述着爱的真谛。
“你要快乐啊,”夜莺大声说,“你要快乐啊,你就会得到你那朵红蔷薇的。我要在月光地下用音乐造成它,拿我的心血把它染红。我之要求你做一件事情,就是你要做一个忠实的情人,因为不论哲学是怎样的聪明,爱情却比她更聪明,不管权利是怎样地伟大,爱情却比她更伟大。
——《夜莺与玫瑰》
“冬天到了,”燕子回答说,“寒冷的雪就要来了……亲爱的王子,我不得不离你而去了,只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的,明年春天我要给你带回两颗美丽的宝石,弥补你因送给别人而失掉的那一颗,红宝石会比一朵红玫瑰还红,蓝宝石也比大海更蓝。”
——《快乐王子》
但结局是:夜莺为成全青年,用心血培育出红玫瑰,却被青年弃如敝履,而燕子为完成王子的心愿错过去南方的时间,最终死在王子脚下。
《快乐王子》
@二级布洛芬
《夜莺与玫瑰》——爱情的本质是场盛大的自我欺骗与麻痹。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爱自己才是最长久的事,别为了不值得的人牺牲,否则换来的不过是迟到的深情,或者只是白白的牺牲。
所以,童话里真的都是骗人的吗?
@狍几
中二病最严重的时候觉得童话都是骗人的,哪会有这么美好的结局给你,现在重读这些童话都觉得,现实世界已经够悲惨了,请童话世界一定要幸福才行。
正如席勒所说:更深的意义寓于我童年听到的童话故事之中,而不是生活交给我的真理之中。
童话更隽永的品质在于它展示了一种世间的美好,而这些永恒的美好品质,我们永远需要它。比如:真金不怕火炼,我们做人要诚实。
我再也没有苦恼的事儿要忍受了,虽然我像一枚假银毫一样,身上已经被打穿了一个孔,但是假如一个人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假货,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应该等到最后一刻,他的屈总会被申雪的一一这是我的信仰。”银毫说。
——《一枚银毫》
此外,“从童话中我们能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人类内心问题的信息,更多的正确解决困境的办法。”
《小红帽》
在人生初始阶段,童话便以一种纯美和庄严的笔触告知了我们生死的过程和意义,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命教育。
什么时候一个好孩子死了,上帝的一个天使就从天上下来,把死去的孩子抱在怀里,张开他白色的大翅膀,带着他飞过这孩子活着时喜欢的所有地方。
——《安琪儿》
其实,“当我们在谈论童话时,我们其实也是在谈那些永恒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另一种想象,以及不愿抛弃这样的信念——把童话作为希望与美好的象征。”
每个童话故事,都是一份爱的礼物,它的作用不在于训导和教授,而是在我们未明生活的真谛时,在我们心中种下关于真善美的种子。
《小红帽》
童话也是一面神奇的镜子,带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生活的图式,也为我们许诺了一个只要你努力、善良、奋斗就会获得幸福的未来。
而我们知道,无论何时都要珍惜、感激那些为我们、为人类编织希望和造梦的人!
-END-
作者 | 蕾子
■ 往期精选
觉得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