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国志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三国志读后感锦集

2020-11-28 01:36: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国志读后感锦集

  《三国志》是一本由陈寿 / 张文强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 大32开 简体横排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志》精选点评:

  ●长这么大,第一次系统读三国故事,深感震撼。

  ●好吧 删减太多了,不够过瘾啊

  ●因三國演義而三國志,高中的時候還將三國志的人物志抄了一遍又一遍。

  ●删减版,这种书的受众大概是是青少年,当然还有找不到译本的人,比如说,我

  ●读完的感受是:吴国的领导将领真是好多年轻英才的,在三国演义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如今平白多出了不少好感。如果让它来统一中国,恐怕伺候两千年的历史都得改写。

  ●选本不全,没有裴注是遗憾,作为入门很好看

  ●真实的历史 了解三国必读

  ●三国志精编版,古、今文对照。篇篇精彩,比如诸葛亮篇。诸葛亮以其人品、学识、修为成为照耀古今的明灯。

  ●节选为什么要删掉司马懿?

  ●誰信我看完了誰是傻×( ̄▽ ̄")

  《三国志》读后感(一):三国志

  当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大江南北,家家户户的电视机里播放的时候,大家更多的关注,似乎在哪个演员,演技如何,服装如何,造型如何,似乎很少有人去关注,事实是什么样子的,三国志,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一个真实的过去,许许多多或机智,或勇敢,或聪明的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书。

  《三国志》读后感(二):寄人篱下,得说人话

  这个写作时代很有意思啊,可以仔细揣摩。司马和这三家都不对付,所以都黑。魏系比别的人多,所以得照顾感情。

  能吹到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还能发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最后不稍微黑一下,难道不想要脑袋了吗。

  皇叔也算是吹了。最后很识相的说,一直奋斗,也是估计曹老板也忍不了你吧。

  周瑜有个亮点: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这个”得“字用的好啊。

  诸葛恪和个马屁精有啥区别。

  三国志每一集单独拎出来都很精彩,然而,整体上因为是以人物为传,重复的故事就很多,时间条理脉络不清晰。同样的事件从各个参与者的角度来形容固然是不容易,也有精彩之处,然而整体上支离破碎,尤其是细节上有的时候厚此即彼,实在是有遗憾。这也是纪传体史书的通病吧。

  《三国志》读后感(三):华佗敬业否?

  看华佗传,有个巨不能理解的地方就是: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就是说,华佗本来是个士人,但是呢,却以看病作为职业,他自己心里常常后悔。

  我就不明白了,救病治人,把人从疾病的痛苦中解救出来,这本来应该是很受人尊敬的行业啊? 可是在华佗的时代,好像并不是这样,至少从上面这句话来看,士的地位比医的地位高,要不然他怎么会后悔呢?

  既然后悔了,他并不十分热爱自己的职业,那他还敬业么?

  有三个例子能说明问题:

  一是他对曹操的消极抵抗:

  曹操要留他在身边,他不愿意,声称自己老婆生病了,回家了,回去了就各种托辞就不肯回来了。曹操派人去核查,发现他是找借口,竟将华佗拷问至死。。

  二是,他对自己多年医术不重视:

  华佗临死前,给狱史一卷书,就是他毕生的医术总结吧。狱史不敢要,他也不强求,居然烧了(!!!)。注明:华佗是有学生的,他不传给他学生,烧了作甚?(看到这里,我真是觉得可惜啊可惜)

  三是,他的学生只学到了他医术的凤毛麟角:

  一个学会了养生,经常练五禽戏;另一个学会了用针,两个都活了很久。但是华佗的本领远不只这些,比如用药,麻痹。。他都不传人的?

  当然,我很有可能是片面之词,因为《三国志》中间没有提到的,并不一定是没有发生的事。比如他的书烧了,可能有很多原因,在《三国志》里被一笔带过。再比如,他的学生学到的不多,也可能是陈寿没有提到别的。但是那些发生的事,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我觉得华佗这个医生,在当时他所处的年代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留下了英名和很多故事。可是,他就限于医生了。我没有从陈寿的记载中有看过,他有悬壶济世,普渡众生,悲天悯人的情操。他做的是自己擅长但是并不喜欢的事。

  《三国志》读后感(四):那个与朝廷作对的人

  从前有个人,风流倜傥,才高八斗,自小就名声在外。

  他诗文不俗,天下闻名。那会儿天下大乱,他一心匡正,与当权者诡辩,当权者嫌他阴阳怪气的很讨嫌,把他发配到北海国当相。

  他把国治理得可真好,颇有政声,谈笑间意气风发,四方能人之士皆来归附,倘若不是生逢乱世,他应该也是一方贤臣。

  那时候,黄巾乱国,他发誓荡平反贼,奈何并没有治军的才能,万名兵士被吊打。被反贼追着到处跑,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向临近的相求救,是那个大耳贼。大耳贼欢呼:他知道我呢,他知道我呢。彼时,他是星光熠熠的明星,大耳贼还在十三线辛苦打拼。

  大耳贼就是刘备,带3000兵甲就替他解了围。

  那时候,他喜欢穿一身白衣,就像他高洁的性格。其他诸侯谋国,他不愿意走他人同样的道路,他要匡扶汉室。他博览群书,想找一条救国之道。他是一个单纯的文人,并不知,“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没几年,国中实力派的儿子袁谭来抢地盘。他连流寇黄巾军都打不过,何况正规军。打了小半年,城快破时,他还谈笑风生,看书自若,胆识是有点超出常人。可惜,打仗不能只靠胆识,这一仗妻子被俘,他只身逃走。

  毕竟他是文化大儒,大知识分子,文人骚客遍海内,天下英才共敬之。彼时,曹孟德还很欣赏他,邀他到许都任职。他跑的飞快,他以为,他匡扶汉室的机会来了。

  到后,他发现与想象的不一样。

  那时候,他慌了,两行泪水无声的落下。这个世道变了,从上到下充满欺世盗名者,阴暗随处可见,他嘴角扯出一丝苦笑。

  秋风起,他酒比以前喝得更多,醉得更厉害,醉后写的诗文大家读了都说更好些。

  文臣无刀,嘴就是利刃。他怼天怼地怼孟德,不光自己怼,还喊一帮人在家里一边喝酒一边怼。“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

  官渡之战后,曹孟德一路凯歌,把袁本初的基业几乎全部拿下。打到冀州老本营,把袁本初的儿媳妇甄宓嫁给儿子子桓。此甄宓就是曹植的《洛神赋》原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野史上说,人妻曹慢一步于儿子,不得不赐;另一说则是曹植与甄宓二三事。

  他写信给曹孟德,“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求知若渴如孟德,问,这是出自那本经典啊?他说:“根据你老人家现在办的事,就推想一下过去。”孟德气得一脸猪肝色,心想着mmp,就你嘴贱。

  这人就是孔融,是那个我们从小就很熟悉的4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

  那一年,是饥荒年,人吃人随处可见,孟德可怜苍生少食,颁布禁酒令,只因酿酒浪费粮食。孔怼怼又上书:“女人也能亡国,你干嘛不把女人也禁了?”曹孟德对他越发不满。

  到曹孟德打乌桓的时候,又讥讽嘲笑他找借口远征。到准备攻打荆州,又去劝阻。以致于后来,但见施政他几乎都反对,曹孟德忍不住了,风雨携手几十年最爱如荀令君他都舍得逼死,何况孔怼怼。

  孟德是爱才的人,起码表面如此,但他更是爱惜名声的人,孔怼怼拉帮结派毁他名声。他要让一个人死,马上就有很多人出主意。

  于是,孔融死于“不孝”的罪名之下,祸延妻子。

  有人说,与朝廷作对,亏他想得出来。

  《三国志》读后感(五):三国功劳簿

  《三国志》陈寿

  那个战乱年代,充满暴力与血腥,英雄与草莽辈出,总有一群人,滚遍泥泞,激浊扬清,知黑守白,横刀立马救天下。

  看了魏书三十卷,剩下吴书、蜀书留待来年。

  喜欢一段历史,从来只是因为喜欢那段历史里的人。不像武侠江湖,三国群英是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人物传记把对英雄的想象跃然于纸上,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生动的动乱三国。

  历史书不像小说,在纷乱的站场和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中,没有谁有主角光环,谁都可能在这一刻或下一刻死去,即便,总有一些人不该死,总有些人不该活。诸英的欣喜与落寞,史书没有记载,功劳簿上留下的只有那些战功赫赫的芸芸将士。

  峥嵘的城池被踏在脚下,“围而后降者不赦。”投降晚了就意味着大量的送人头。下令屠城的人,只怕也不当他们是鲜活的生命,当是一串串数字,不若此,不能狠下心肠,更不能统筹大局、震慑敌军。

  那几日,阴云如墨。于禁站在滂沱大雨里,献城,百姓生;负隅抵抗,连城亡。他双目亮如火炬,声音响彻城头,向关羽进献樊城。此后经年,他在吴国做俘虏,回想当年那个阴雨的秋天,七军被淹,纵然兵士覆没也抵抗不了关羽的大军,不若献城保百姓。等文帝即位,孙权称臣,他白头憔悴回到大魏,最终羞愧而死。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难就难在至始至终。

  最爱的还是攻城守城的布局策略,智技谋略非常人。觉得每个人都对都好有道理。魏书第十七卷,张乐于张徐传,专门写五子良将的一卷。张辽以步卒八百破孙权十万于合肥。可以说很好看了,不到300余字就写出了站场的惊心动魄。孙仲谋在这一站太怂,从此后,怕张辽怕得要死。

  五子良将的真实故事里,不乏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张郃在军中喜欢和儒生玩唱诗投壶的游戏;壮猛男许褚力量绝人,能扯住牛尾倒行百步,取人头以万计,曹操一见钟情,当日就安排他进帐值夜班,长相成谜,传闻吓到马超,曹操死后,他痛苦到呕血;侠客典韦豪放,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荆州张绣反叛,力竭战死,曹超痛哭;神箭手庞德一剑射中关羽额头。

  青州兵在曹操与张绣大战兵败后,复劫掠曹公掉队的兵,至赤身裸体,黄巾军强盗本性,在这里看得哭笑不得,曹公还是太宽容了。

  曹操的儿子们,曹彰善于用兵,进京朝见文帝,得病去世;曹丕善于手腕、能隐藏性情、巧饰自己,终被立。曹冲心地仁爱,见识通达,曹操有传他王位的打算,13岁死于一场大病,曹操为他祈祷神灵延命。曹丕安慰曹操,几分假意?几分真情?大概曹丕也分不清。曹操对曹丕说:是我的不幸,你们的大幸。

  曹植,20岁之前是个一任平生烟雨自飘摇的主,风流放荡,不拘小节,还富有才华。后来,在亲哥哥曹丕那里吃了亏,曹操的宠爱日渐衰微,杨修也因他而死,朋友羽翼在文帝即位后一一被诛杀,又数度被贬骂打压,当真成了孤家寡人。好不容易熬到明帝即位,上书五车陈情表忠心,却终不能被重用,郁郁寡欢仅41岁就溘然长逝了。

  关于书中很多的奏折,基本是治国理政从文或部署军事从战两类,有希望恢复大统的也有革旧布新的,无一例外,真的都是国之栋梁啊。

  那些奏折引经据典也啰嗦之极,读起来真的超累啊,皇帝有时候回复,有时候束之高阁。完全能理解魏国皇帝大多都短寿的病根了,莫不是日理万机?

  杜怒是目前我在魏书中看到最能上书的人,看不惯的所有事他都能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他是少见的怼皇帝的人。

  上书文帝摘录:“明主之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非其任。选举非其人,未必有罪也;举朝共容非其人,乃为怪耳。陛下知其不尽力也,而代之忧其职,知其不能也,而教之治其事,岂徒主劳而臣逸哉?”

  用人之道是不是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才,非一木之支;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

  大多官吏在否定皇帝的决策前也几乎都会先来上一句:“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功比唐尧、虞舜。”“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明明很狗腿却并不厌恶,所谓情商高渭如此,臣之道不就是提出建议并想办法执行么,自古以来的经国治世之才都很会做人做臣。而皇帝亦如此,爱臣、护臣、念臣,大臣去世黯然泪下等等。所以看什么为官之道、职业经理人、厚黑学,看看三国志,古人做人做事的学问大着呢,诚不欺我。

  ……

  看历史书籍,特别是关于战争的历史书籍,仿佛能看见寂灭的烽火,围城的大水,赤壁的大火,看见野鹿幽鸣,尸横遍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三国志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