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的读后感大全
《纠缠》是一本由马原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纠缠》精选点评:
●琐碎,无趣。但你又想读完
●平淡加啰嗦
●流水账一样,没想象中的好。
●小说长篇累牍,不过是没完没了的自我论证。
●在路上读完了这本书。既不荒诞也不超现实,写实不太利落,在新书发布会上,想起宁肯的表述:方式变了,仍保持语言的张力与快速。在阅读中,的确能感受到时间空间事件的瞬间快速进展与转移,动态感极强。
●嗯。。上半年关于这本书采访过他,我倒觉得还好,读起来挺顺畅的。。
●虽说年轻时的东西也完全不是我的菜,但这本以及现在整个人流露出来的状态……真是退步得令人害怕
●总感觉哪里不太舒服的样子 没读完 不喜欢
●马原本来就是现实主义,马原本来就是绕圈子的,马原本来就是文字游戏的,一切的问题在于,他不灵了,就这么简单。有时候,其实理论家是很乡愿的,他们很不愿承认先锋派小说家已经越写越弱了,他们更宁愿借此怪罪时代,怪罪意识形态,但很少见他们直接说一本小说本身写的不行了,因为笔力到不了。就这么简单。
●先锋三十年,马原已花甲。 马原还是那个马原。语言变化不大,也许和他独特的写作方式有关;姚亮还是姚亮,不过也迈入老年,改头换面成了大学教授。天上飞的马原,不关心房贷、股票、男女、性事的喜欢哲学的马原,突然来到了地上,遗产纠纷、父子冷战、中风失忆,《纠缠》不息。 老友的故事,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鲜明的形象,或许有迹可寻,而背后的哲学意味,则一定是来自小说家的精心锻造。 小说家马原的第二春会来吗?
《纠缠》读后感(一):乱乱乱
可能是没有非常认真的阅读,我感觉《纠缠》真心的乱。虽然深深知道,小说跟生活需要有一定距离,才能得到更多的美感。但吴姚这一插曲,有些难以理解;跟着骂醒姚明那一桥段,更趋向狗血。父亲是在哪上的小学且不说,他的一直没联系过的哥哥,怎么就知道他父亲由姚勤(清)俭改名叫姚清涧?用的百度还是查公安系统?感觉有点绕。绕一些无聊寂寞的人,包括我。
近期读的小说都有类似的,比如《中山装》,也是父亲作为革命先烈去世后,老家的“哥哥”在捐赠父亲遗物时认亲。这是短篇小说,在处理上比《纠缠》更真实外加打动人心一点。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让我明白孝顺无关乎其它,只是一日三餐。刻画一个中老年男人在社会地位、家庭纷争、父亲与儿子、感情与信仰中不易的立场。读过。再见。
《纠缠》读后感(二):满地鸡毛
乍看《纠缠》挺不接地气的,中年一辈的姚明和姚亮分别是大富商和大教授,年轻一辈中龚慧在美国活得如鱼得水,资产直逼富商母亲,在美国为表弟搞定工作是分分钟的事情;姚良相看似活得不够潇洒,但是能拿到法国的绿卡也不是常人能比的;还未成年的秦皓月则可以说含着金汤匙出生,不仅在北京有别墅,连创业基金也早已经被留存好了。把他们聚合在一起的事情也是价值几百万的房产销售,怎么着都觉得作者要表达的是上层社会的波诡云谲。可是读到后面了,却发现写的也不过是中层阶级所要面对的满地鸡毛。
首先,这部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姚家这个小家庭的生活个相,尽管与政府、社会风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终归没有由这些事情进行进一步的生发,一切事情都以一种肤浅的状态呈现。
其次,则是这部小说的情感是琐碎的,没有所谓的大爱大恨,作者如此聪明,他让一切主人公的愤怒与并不满意的结果都对事不对人,所以那些在处理遗产之中累计起来的不满并没有化作对社会的怨恨,而是把这些事件局限在了人与人关系之间的一个讨论。
其实这部小说和多年以前刘震云写的《一地鸡毛》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随着生活的改善,那些以前人们为之烦恼的挣脱不掉的小葱、白菜和豆腐变成了楼房、遗产和机票。看似光明的结尾,其实有着掩盖不去的一片颓色。
《纠缠》读后感(三):《纠缠》:关于生活的“段落大意概括”
(刊于纸媒)
马原的《纠缠》出版了,国内几大有影响力的纸媒纷纷刊载了对他的专访。相较于《牛鬼神蛇》的神秘与低调,这次马原踌躇满志,高调张扬了许多,采访中自称小说是卡夫卡风格,窥见饱满人性、对人伦秩序崩塌的批判、中国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宣传上着实卖力。
小说有个华丽的腰封,第一行就写道“财富中国的一地鸡毛”,这“一地鸡毛”,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池莉的“烦恼人生”,以及新写实小说。事实上,《纠缠》的写法与新写实并没有太大区隔。风行一时的新写实描摹了日常生活的庸碌,以及在这庸碌的生活中,人被“磨损”之后精神与灵魂的平庸状态。如果说新写实在1980年代末击中了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因物质的短缺、体制的僵死与创造力的受缚所带来的精神贫困与无聊,那么《纠缠》描写人在财富中无穷无尽的纠缠,则是对21世纪初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某种隐喻——物质充裕,但人的精神因纠缠而空前竭耗。不无意外,马原的《纠缠》将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他在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之后,又发现了一个可以用来形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词——或标签,那就是“纠缠”。
在小说的外貌特征上,《纠缠》也有许多新写实的影子:生活流、语言简单易懂、叙述平铺直叙、小说色调灰暗、无任何理想光芒的烛照等等。然而,我却必须严苛地指出,较之于池莉等人的新写实写作,马原的似乎粗糙和浮夸了。如今我们重读《烦恼人生》丝毫不会有任何生疏感,从半夜儿子掉地上哭醒、被妻子责骂、早晨为上厕所和洗漱而匆忙排队、和儿子挤公交上班……到一天入睡前,知道房子要拆了——池莉为印家厚的烦恼人生铺满了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即便时隔多年,我们仍忘不了印家厚那宽厚老实、却颓唐无力的背影。以往评论者批评新写实“贴着生活写”,我倒不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时下太多作家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他们的写作有生活,没生活质感;有情节,没细节。这也是马原的缺点。细腻从来就不是马原所擅长的,他的写作总带着粗犷、“粗心”,这些缺点在先锋写作的“叙事圈套”里还可以得到掩盖,甚至成为一种优势,可一旦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写作中,它便醒目而刺眼。问题的根源在于,“纠缠”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小说主题先行。小说的行进并非按照故事发展的必然逻辑,而是为了“纠缠”而纠缠,充满了各种莫名其妙、突如其来且毫无根据的变故与转折,大洒狗血的桥段俯拾即是;为了要“纠缠”,不可避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死抠”,煞有介事引用许多法律条文讲述,枯燥冗长无聊无趣。人物的塑造上,模板化得可怕:官僚机构的办事人员——一定是死板的、平庸的,政府种种政策的目的——就是把简单事情搞复杂;而遗产相干或不相干的受益者,不错,一定是贪婪的,于是有了姚亮的前妻、姚明的前夫、受捐赠学校的校长、跑出来的兄长,结尾还有个姐妹,他们面目模糊不清、心理状态捉摸不定,但他们的功能如此明显——使事情办得不顺,让人物感到“纠缠”。
《纠缠》首先刊载于《十月》,卷首语编者这样写道:“这部小说的某个地方写道:姚亮忽然想起了卡夫卡,想起了那些莫名其妙就陷入纠缠的人物,《城堡》中的K,《审判》中的K。无意之中作者泄露了天机,或许理解本小说的钥匙就在这里:小说通过一个父亲死后的遗产问题,写出了看似滴水不漏的制度与体系中人的困境,写出了一个个合情合理的小问题给人带来的无穷无尽的麻烦。纠缠,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性的主题,被马原捕捉到了,并且令人惊讶地以形而下的方式表达了这一形而上的主题,完全不同于卡夫卡。”又见卡夫卡——中国许多作家心里绕不过的坎儿,不少人以为自己的写作师承卡夫卡,可十有八九画虎不成反类犬。卡夫卡的魅力在于他通过抽象的文学形式锋利而精准地刻画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他的小说是充满眩惑的推理题,推导出了关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组组不为人知的公式。马原的《纠缠》与之的差别,不仅仅在于“形而下”与“形而上”,而在于卡夫卡的小说是未知答案的推理题,奥秘在于探索与发现,其结果必然引人警觉、惊惧与深省。而马原的《纠缠》从一开始便公布了答案,它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小说长篇累牍,不过是没完没了的自我论证。如同大部分新写实小说,《纠缠》会引起读者“是啊,是啊,生活就是这般无聊,这般纠缠”的共鸣,但这不是“发现”,而是“段落大意概括”。
回想起1980年代,先锋文学与新写实相继在文坛出现,但赢得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人们往往不吝于夸赞先锋的探索,而对新写实精神向度的平庸予以挞伐。而今,作为当时先锋文学旗帜性人物的马原,竟然折回新写实的阵地,奉出这样一部不痛不痒的平庸之作,这样的转变,着实引人唏嘘。
《纠缠》读后感(四):与其说纠缠,不如说面对琐碎之事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