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1000字

2020-12-22 01: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1000字

  《冈底斯的诱惑》是一本由马原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7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冈底斯的诱惑》精选点评:

  ●叙述者“我”直接跳出来说要讲一个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可以假设这样那样,还声明不是爱情故事。拼贴了几个有头无尾的故事,不顾及因果和情节,到最后一节索性和读者交代技术技巧设想小说的遗留问题。反讽以往小说追求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确定性,也不同于哪怕是故事中之故事的“古时候”“曾经”之类的嵌套,根本上动摇小说的“似真幻觉”。小说里面有关天葬、野人、《格萨尔王》吟唱、顿月顿珠兄弟和尼姆的故事都很有西藏的特色。

  ●先锋小说 把语言沦为游戏 叙述碎片 飘动的故事情节

  ●三星半。或许是神秘的地方需要神秘的文字和结构,但我不喜欢神秘。

  ●由此听说了结构主义。

  ●刘影小姐的书单。真的很新潮。他把读者当作面对面听众的写作方式,我很是喜欢。

  ●马原小说的主要意义不是叙述了一个“故事”,而是“叙述”了一个故事。重要的是马原那种打破叙事的因果关系的“新”写作,改变那时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方式。

  ●还算好看,不太喜欢 或许今年应该去西北西南走走,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我的理解里,一半的马伯庸加上三分之一的王小波,大概等于一个马原。

  ●神性。马原后来写不出小说了,他说“小说已死”,其实是他的小说世界死了。他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体验,那种不可复制的神性体验,表达即丧失。失去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后现代的表达方式就成为一种可怕的圈套。除非你能智慧广博到博尔赫斯的程度,沙之书般的永无止境。

  ●读过短篇“冈底斯的诱惑”

  ●花活扣分,其他不错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一):迷幻的西藏

  之前曾经在线看过,但是再一次证明了书是不能在线看的,否则连回忆都是明亮的晃眼的感觉。

  这次再看书才真的平下心来看,三个互不相干的小故事,虽然前面有些混乱和断层的感觉,但是整体还是流畅的。喜马拉雅山的野人,天葬里的央金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顿月的悲惨命运在最后揭晓的时候让我哽咽了……这一切都在记述那个离我们很远很远的西藏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二):谜一样的文字,谜一样的土地

  对马原的这种元叙事的手法,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适应。

  但可以通过这本书,对这种写作手法有一些了解。

  写西藏的作家很多,在马原之前,在马原之后,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寻常的写作手法,让马原笔下的西藏有一种若隐若现,似梦非梦的迷幻感觉。

  突然死去的人物,突然就不了了之的情节,让读者感到有点措手不及,那里面讲述的谜一样的传说,也一直到结尾都没能揭开迷底。这一切都让我们感觉到似乎在遥望着笼罩在朦胧的轻纱下的西藏,看不透它原本的色彩,而它带给读者的这一种感觉,正好与西藏这一片土地的神秘和幽远交相辉映。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三):不加修饰行云流水的探索性作品

  读书缘起:马原在一次访谈中说,这是他鬼使神差、灵魂出窍,积累了他所有个人阅读的代表作品。印象中还说,有描写西藏传奇式的爱情故事。

  故事梗概:有点混乱,大概就是作者听一个作家讲在西藏的一些故事。其中印象深刻的就是去看女神的天葬、神奇的误入绿洲湖边、一位捕熊猎手与西藏野人的传说、以及一位西藏女人的神奇爱情。

  读后感慨:故事的逻辑线非常难把握,反正我是看混了。故事的曲折精彩度也平平,但是确实有一股西藏的原生态以及神奇的感觉扑面而来。草草瞄了下别家的评论,说是“叙事的圈套”,反正我是硬着头皮看完了,感觉就像是听了一个有时会不知所云的老头唠叨西藏的传说吧。但不容否认,确实看到了一些真诚的东西,无论是笔法的不加雕饰,还是唠叨的行云流水。

  哲理性(思想深度,实践指导):1/5(藏人与外人之间的关系)

  文艺性(逼格品味,谈资阅历):1/5(西藏的一些传奇)

  精神性(心灵鸡汤,情操陶冶):1/5(看到背后马原真诚的眼睛,以及着魔式的疯狂疾书了)

  灵性:2/5(某种程度上写出了西藏的原生态)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四):先锋小说的“元叙事”手法

  先锋小说的代表之作,“元叙事”的手法运用通篇。在这种“大叙事”的手法指导下,故事叙述暧昧,朦胧且模糊。首先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情节组织故事脉络的模式,其中的叙事因素突出情节因素。总体上的三个故事(喜马拉雅雪人,央金天葬,顿月顿珠)拼图般合成,每个部分很难寻觅到严密的逻辑联系,即事件产生发展的起因,过程。比如我们不知道第一章里的敲门是谁敲的,不知道顿珠为什么一夜之间可以成为说唱艺人。而这种不追求现实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的结构,反而更符合我现实正常的生活思考方式,毕竟一切尽追求因果或联系,生活是无法进行的。这种手法在现代主义文学电影中被广泛应用,台湾第三代电影中的蔡明亮导演的很多作品,如《爱情万岁》,《郊游》等等。 其次,“元叙事”正是拆除了虚拟和真实之间的关系,马原的这部“先锋小说”的先行之作打破了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主导的写实主义创作方式,它强调了一种新型的创作格调—虚构。喜马拉雅雪人并未记载,但是其对西藏外部环境的描写,又让人感到真实的虚妄性;陆高,姚亮两个出现在马原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是否真实;瑞典女作家卡格洛夫的“打猎的故事本来就不是强要人相信的”.......那么我们到底是否应该对这部小说保持信仰呢,这时作者适时出现,首先,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文章的很大部分是有人进行指挥操作,安排布局故事情节,推动人物的发展;而倒数第二章,指出顿月为什么抛弃尼姆,其实是顿月这个人早已经去世,一直是班长在和母亲哥哥通信。 当然,马原在几级人称叙事之间的自由转化,使得作品的叙事功能进一步强化。总之,先锋小说的出现崛起,也意味着新的叙事审美模式发展起来。

  《冈底斯的诱惑》读后感(五):早期的牛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凡是知道马原的人,一定对这句自我介绍耳熟能详。他的名字往往是和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连在一起的,那是一批80年代风云突起的先锋文学作家,而马原是较早成名的,成名之作正是《冈底斯的诱惑》。

  开篇伊始,作家便开宗明义:“我翻动这些旧事.无非是想写一篇小说什么的,”并且随时提醒读者一一我在写小说:“ 我实在不想用倒叙的方法,我干吗非得在我的小说的开始先来一句-一那时候?”这种叙事方式至少在他以前在国内是罕见的,突破了以往“上帝视角”、“自叙”、或“他叙”,他在文本中任意使用人称,并且揉碎了时间空间进行重新处理,结构是跳跃的,故事线索是多头的,他乐意创造语言迷宫,并力图在小说语言上革新,这首先从他善于编排故事情节可以看出,其次他还有海明威式的“冰山”风格,通过铺设事实来创造氛围,作者则置身事外,但与海明威不同的是,他作为“我”的存在,又时时闪现其中。但他自己也承认“是个极端自负的男人”,不承认受到海明威及博尔赫斯(魔幻风格)的影响,号称“我蛮喜欢他,影响不算大”,其实我们还是可以从这寻找到其影子的。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探求者---我(汉族老作家)和姚亮、陆高、穷布一起组织探险队在进藏后的见闻为主线索,其中穿插了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着重描写了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如狩猎、放牧、天葬等;着意突出西藏那被宗教气氛包围的神话般的世界,诸如不许外人参观的天葬、雪夜中的温泉景观、高耸于沼泽地的巨大羊头形石块等。应该说,写西藏的作家也不算少,但马原是以真实西藏吸引我们的。

  结尾马原再次带领读者走出故事,开始讨论起技术与技巧问题,为他的革新划上圆满句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