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就是讲故事》读后感摘抄
《战略就是讲故事》是一本由楠木建著作,45.00元出版的2012-12图书,本书定价:34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略就是讲故事》精选点评:
●一直希望更本质地看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式,非常推荐!
●对于没有做过战略的企业菜鸟来说,这本书很细致地讲解了方方面面,很实用。
●推荐。我的商学院战略课程教授酝酿十年写就的管理类图书,在日本企业界非常受欢迎。
●第一次知道为什么逻辑这么重要
●案例就那么几个,翻来覆去的讲
●在动态的行为中,有一个不变的结构性的行动方式(能力沉淀)。固定套路,闭着眼睛,不用思考,拿来就做,一做就对,这样才高效。什么意思呢。员工不用动脑就对了。不爱思考的员工,非常好。爱思考的员工,把它驯化,变螺丝钉。
●话多却让人不知所谓,可能是自己水平问题。战略讲得有趣一点应该能更助于他人理解,只get到这点。
●从这本书认识OC,继而认识到企业之间真正的差异化竞争,不是在某个单方面上的差异,而是整个差异网络。然而差异网络是动态变化的,要能够动态的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差异网络,变革组织架构,归根到底是要有优秀的人才体系来把控和执行。。
●本书有一点很可贵,其他相关书籍着重讨论的是价值活动本身,本书给人的起发在于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一个组织体系,把重点从明显的价值活动移动到隐形的关系上。
●适合小白,很有启发性,就是京东发的书缺了两页,闹心
《战略就是讲故事》读后感(一):日本人写书就是缺乏逻辑
其实书里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但是没有整体的逻辑。对于竞争战略推崇太过。。。
其实书里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但是没有整体的逻辑。对于竞争战略推崇太过。。。
其实书里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但是没有整体的逻辑。对于竞争战略推崇太过。。。
《战略就是讲故事》读后感(二):战略是艺术
一直觉得战略是很玄的东西,最近工作中需要用到战略性思考的问题,经推荐读了这本书,收获有几点:
1、一直希望更本质地看待企业间的竞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式
2、千篇一律的SWOT模板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揭示了原因
3、风筝在高飞,一直希望找到那几根线是什么,这本书提供了思考方法
《战略就是讲故事》读后感(三):Strategic stories for dummies
对于一个逻辑性很强且带有目的性(seek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real practice)的读者来说,楠木桑的这本书完全没有任何作用。
文中有很多否定语句:“战略不是xx",”战略不是**“,似乎在通过排除法告诉读者战略究竟是什么。虽然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做战略逻辑的重要性,但是正是他构思写书的这种方式忽略了一点,”战略是什么“这个概念集合的广度仅仅靠否定个别概念是不能起到定义和界定范围的作用的。。。。(please forgive my geekiness in the concept of sets)
我是从corporate venturing的角度去寻找兴趣点的。但是全书唯一对我有用就是区分了公司战略和竞争战略。整本书看目录好像采用了很多案例,但实际是仅仅用了几个案例在每章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而已。可能作者是从战略咨询从业者的角度写的,对企业内部战略部门工作者的指导甚微。。。。
《战略就是讲故事》读后感(四):做产品就是讲故事(附思维导图)
在进入正题之前想和大家回顾下小学语文的知识。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起承转合。
这个词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老外也很提倡这个,我们以传唱已久的一首歌为例。
起:
Every night in my dreams
I see you,I feel you
That is how I know you go on
Far across the distance
And spaces between us
You have come to show you go on
承:
ear far
Wherever you are
I believe
That the heart does go on
转:
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r
And you're here in my heart
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合:
you're here
There's nothing I fear
And I know
That my heart will go on
Well stay forever this way
You are safe in my heart
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
我们做产品也是讲故事,也需要讲清楚起承转合。
起之概念
开始讲故事,从哪些方面开始呢?
首先要确定故事的目的,讲给谁听,为什么人家要听你这个故事?
做产品也是一样的,你向谁提供这个产品?提供哪些价值?为什么人家要买你的这个产品?
这个部分的工作,大家其实都在做,比如市场分析、客户细分等等。但是我们需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描述。
我的理解,其实这是一个愿景的描述过程。
而误区在于很多公司一提到产品的概念或者目标就是:用户量要达到多少,销售额要达到多少,每半年要持续发版等。
这些其实都不是故事的部分,这些只是你的战术目标,而不是战略目的。
承之组成
我们为了达到最终的愿景,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需要不断“传球”以实现最终的射门。
那么这些传球就构成了整个大故事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很多的故事,那些吸引人的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情节连贯。
所以我们可以从故事内容的三度上进行故事的打造:
故事的强度:这样理解,强度越高的故事,其连贯性及因果关系越紧密。这样的故事经得起推敲。
现在很多的小说或者连续剧里面的情节完全经不起推敲,逻辑不严谨,漏洞百出。但是经典的故事始终是经得起分析的。
完美无缺的王语嫣的表哥怎么都不会娶她,因为慕容复心怀复国信念与王语嫣的追求就不同。
而某些故事里面莫名其妙的所有出现的男性都爱女主。
讲产品故事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仔细推敲各个组成部分的因果关系,这样做是否真的会产生那样的预期。
故事的广度:有的故事的组成部分会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这主要是作者埋的伏笔,随着故事的进行,你会感慨“原来是这样”。
讲产品故事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这点。
故事的长度:故事是有长短篇之分的,但是我们做产品当然希望产品能够持续盈利,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能够延长故事的长度。
有人问:难道要像老太太的裹脚布或者流水账吗?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故事需要有强度和广度,这就意味着不可能会出现流水账。而且就算是长篇故事也会有终结的那一天。
我们的产品故事的长度想要无限延长,需要依靠是良性的循环。
网站的访问虽然是免费的,但是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后,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赚取利润后投入到网站的增值服务中,继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转之关键核心
在所有的组成部分中,我们需要关注到那些“致命传球”。
虽然我对足球一知半解,但是我挺喜欢看别人看球的。
“葛优躺”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坐直身体,握紧拳头,咬紧牙关,紧盯电视,数十秒后跳起欢呼。在这个“小故事”中的转就是发生了“致命传球”。
我觉得要塑造或找到产品故事的关键核心,很难。它(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与故事的其他组成部分关联紧密;乍一看不合理。
有人说,前一点我可以理解,“乍一看不合理”怎么解?
我的理解是,当我们明确了产品的起之概念,也就明确了做产品的初心。为了初心我们很可能会做出很多常人不能理解的觉得不合理的决定,这就意味着你的产品要“得罪”一些人。
当初星巴巴创建的时候拒绝加盟的模式,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反对,但是要是结合其整个产品故事来看,其初心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公司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间”,所以对于服务的流程、咖啡师的培养就非常重要,而加盟店的员工无法由星巴巴负责管理,就无法保证“第三空间”的概念。
合之竞争优势
你在讲一个故事总不是白讲的,为了传递理念也好,为了精神愉悦也罢,总是有“为什么讲故事”的属于你的原因。
综合整个产品的故事,我们可以挖掘我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这里说竞争优势其实不大准确,应该说是凭借什么盈利。
一般说来有三种方式:顾客愿意支付水平、降低成本、创造无竞争状态。
第三种属于个别现象,根据效率市场的原理,即便是创造出来了,很快也会消失的,除非有政府管制的因素。
那么我们只能选择前两种了。
这样的问题就简单了,你在讲故事的时候,需要考虑你整个故事靠什么赚钱。要么通过卖得贵要么通过造的便宜。
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需要描述清楚故事的起承转合,并且就其中的组成部分不断推敲,塑造“致命传球”,形成动态的连贯画面。如果你连故事都说不圆,如何能做好产品呢?
--------------------------------------------------------------------------------
写在最后:
最近在研读一本书《战略就是讲故事》,今天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结合书中的做了个人的理解。
我们大部分的人估计是接触不到所谓的公司战略,但是如果把自己的产品作为一个公司的话,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一个成功的公司,一个成功的产品,都源自于好的故事。
书里的结构有些混乱,没有其他日本作家写的那么清晰。我整理了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