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理智》观后感摘抄
《失去理智》是一部由约西姆·拉弗塞执导,尼尔斯·阿雷斯特吕普 / 塔哈·拉希姆 / 艾米莉·德奎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去理智》精选点评:
●一個沒有自己主見又霸道的丈夫 一個佔有慾強 又言語無形霸凌的醫生 女主角在這樣霸權的空間裡 沒有自己的空間 無法抒發婚姻的不愉快 壓力 而且這段婚姻真的是婚姻嗎? 看起來就像被花錢包養 幫忙生小孩 打掃的傭人 !! 女主角一段在車上崩潰大哭 演得很令人不捨
●过程和结果都是必然的,无论是谁身处男女主角的位置都不能改变什么,一旦有了孩子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活下来的人都是受害者,they've suffered(这片子是杜蕾斯赞助的吧?!)
●故事就是说阿人只会把女人变成生娃机器,然后将其逼疯。些许沉重。
●生什么小孩
●依靠零散的视觉信息积累而成的窒息感。不露痕迹的符号化表达(比如显示时间跨度的除了一次次怀孕生子之外还有从录像带到蓝光碟的变化)。越是人际关系这种复杂的主题越适合简洁有效的拍法,抑郁的发生和感受都被很好的传递给了观众。
●霸权心机狡猾恋童控制狂老医生和没主见缺心眼恋父男主就应该一被子生活在一起。女主夹在这样男权的家庭结构中也不能怪她不抗争。影片在时间过度上做得不好,前半段女主除了不断生孩子没有其他。自己作为一个被控制了这么多年的人看了这个片之后表示非常压抑烦躁。这比和婆婆什么的住一起还可怕吧?
●重看改五星。看得太难受了,冷到骨子里的女性悲剧,吃(女)人的世界。Un Prophete里面的一对CP【不是的>< 在这片里的关系真是细思极恐。女主演得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好了,很喜欢Lafosse冷冷的却又带着点病态的voyeur视角,配乐也赞。拍得很棒,低调细腻真实,节奏也很踏实。
●我真的块失去理智了
●3.5 另一种形式的美狄亚,不是出轨,要撕碎一个女人的心有太多的办法。他俩都是医生,也许理智和专业根本拯救不了世界。同“私有财产”相比,叙事中的“在场”和“缺席”值得玩味。
●很重,很重
《失去理智》观后感(一):经典的后殖民批判电影
老年西方白人以慈善者的面目出现,资助落后的摩洛哥移民,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个西方人,不断提醒他们那个过去的祖国是多么压抑和不公平,除了以租客或者流亡者的身份活在西方,他们别无出路。被压在最底层的第三世界女性在压抑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抑郁了。最后杀死了她健康的下一代。悲剧。
虽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电影还是可以当作一个经典的后殖民批判文本来解读。在这个看似平坦化的世界里,压迫变成了结构性的。作为隐喻的西方老年白种男人控制了几乎所有资源,却又告诉第三世界人民要自由要民主要平等。在这一意义上,后殖民批判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片子对时间跨度的处理很老到,几处跳跃很妥贴,非常平稳地过渡了从结婚到生下四个孩子的整个过程,还将线索凝聚起来,构成了一个明确的后殖民主义的隐喻。
在空间关系上,影片对人物的位置和动作也作了有意识地安排,老年白人占据的位置以及他对妻子的各种动作,常常让人会有某种错觉,好像他才是这女人的丈夫以及孩子的父亲。片子还对那个“租约”的情节进行了刻意的渲染。
不过,也许是把隐喻构造得过于完满了,以至于它作为真实事件的色彩很大程度被削弱了,人物稍微扁平了一些。两者如果能平衡一下,或许会更好一些。
《失去理智》观后感(二):誰知媽媽心 (HKIFF 2013) (寫於2013年4月16日)
成家立室、生兒育女,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福氣、一份祝福,但在電影【誰知媽媽心】(Our Children/A perdre la raison) 中,這卻是惡夢的開端。
像很多情侶一樣,Murielle 和 Mounir 甜蜜地相戀,再一起邁向人生另一階段,結婚生子、組織家庭。因為經擠拮据,小倆口要與 Mounir 的養父同住。寄人籬下的生活,使 Murielle 頗為不自在,之後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出生,照顧孩子的壓力,加上丈夫的冷漠,令 Murielle 逐步走向崩潰邊緣,最終做出無可挽回的事情……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編導運用了倒敘的手法,一開始先拍懊悔不已的母親,然後才回想當初。故事十分平淡,幸而女主角演得出色,能細膩地展現 Murielle 的變異,讓觀眾感到這位母親內心的掙扎與痛苦。她憑此片獲康城最佳女主角獎。
看完電影,益發覺得現今做人很難。不結婚會給人說三道四,結婚嘛,又不知道能否承受組織家庭所帶來的壓力。稍一不慎,只怕社會又添一宗倫常慘案。
《失去理智》观后感(三):"失去理智"的真实事件
比利时中部小镇尼韦勒2007年2月28日发生一起“灭门”惨案。一名51岁的母亲用迷药迷倒家中4女1子后,手持利刃将他们悉数杀死,随即拨打急救电话,最后自杀未遂。据悉,这名妇女长期精神抑郁,其行凶动机尚未查明。
惨剧发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部约20公里的尼维尔镇。当地时间2月28日下午,51岁的母亲吉尼维维·勒米特用一把利刃将5名子女全部杀死后,拨打了急救电话。随后,她用同一把刀子企图自杀,身受重伤。
当地警方闻讯赶到时,吉尼维维的5个子女全部倒在楼上卧室的床上,气管惨遭割断。他们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刚3岁。
从案发现场来看,大女儿临终前曾经进行过剧烈挣扎和反抗。警方根据现场遗留的蛛丝马迹推断,所有的孩子在遇害前都曾被下了迷药。
警官伯纳德·戈瑟尔斯称,事发当天下午孩子们没有课,他们大约在放学回家两小时后遇害。当时,孩子的父亲波察布·莫卡德姆不在家中。
案发后,警方几经辗转联系到莫卡德姆时,他正从国外出差归来,刚刚抵达布鲁塞尔国家机场。惊闻噩耗,他几近崩溃,警方随后派出心理专家对其进行安慰。
蹊跷的是,出事家庭前门上贴有一张字条,上写:“快报警!”经查,这是吉尼维维的笔迹。警方发言人说,吉尼维维行凶前还曾致信镇上友人,信中详细提及她即将杀死孩子的计划。然而直到悲剧发生之后,该信才被送到。目前,收信者正帮助警方分析信件内容,希望找到吉维尼尼的杀人动机。
吉尼维维家的惨剧让邻居们深感吃惊。在外人眼中,这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男主人在某医药部门供职,拥有一份体面工作;孩子们彬彬有礼,与周围邻居关系融洽;女主人平时对子女关爱有加。
经初步调查,警方并未发现出事家庭存在任何财务或家庭问题。但警方注意到,男主人莫卡德姆比妻子年轻8岁,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到外地出差;而吉尼维维长期精神抑郁,需要接受治疗。自杀未遂后,她虽然病情严重,但已经脱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