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读后感100字
《非洲国》是一本由马丁·梅雷迪思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元,页数:7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洲国》精选点评:
●悲剧,全是悲剧。非洲没一个正面案例
●总体非常不错.某些地方稍显简略.非洲自二战后掀起独立潮以来凡五十余年,至今依然是最贫困,最混乱,死亡率最高的大洲.而这种趋势依然没有转好的趋势.非洲的领导者似乎只扮演着「本部族代言人」「地区唯一领袖」「独裁者狂人」三种角色.作者对东西方外在势力对非洲的干涉也不讳言——书中甚至颇多中国干涉非洲地区战争的描述.墓穴尚未填满,秃鹫何处飞翔,黑暗之心,一滴红泪.
●绝望与希望 失望与渴望 具有可读性的非洲史 五星
●对了解非洲现代政治有帮助, 但是覆盖的内容太广, 还没有熟悉人名, 故事又换到另外一条线上了
●断断续续,花了十八天,读完这部巨作,非常不错!浅显易懂而不失深度,以时间为序,每个时间段又以国别的形式,将近五六十年来的非洲风云呈现纸上。光是参考书目就列了将近40页。一般我不向别人推荐书,但这本真的非常不错!对非洲感兴趣的书友不容错过!
●天灾人祸蹂躏的土地。
●图书馆只有上册,什么时候看看下册。浅显易懂,言简意赅,翻译准确,行文流畅。以点带面,可以看出非洲大陆的整体历史趋势;粗中有细,各个国家的问题,有很多事情大同小异。
●真正兼具可读性与权威性的历史著作,希望了解非洲大陆近现代历史的人不可不读。
●独立的冲动,人心的贪婪,帝国主义的日暮途穷、优柔寡断和尊严,时无英雄竖子成名式的戏剧性情节,第一代领袖们的个人欲膨胀,族群间的对抗杀戮和结盟……这是欧洲的狩猎场的不甘。这是非洲的现代史。
●不错,值得一看。封面太俗气。
《非洲国》读后感(一):只想得到一滴清泉
对于这部书,我唯一关心的是:关于葡属非洲独立战争的那一章,对于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在今几内亚比绍活动)击败葡萄牙军的科莫岛、莫雷斯两次战役(时间在1964年春和1971年底,但是抱歉,不知道在哪一章),是否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如果有的话,对我现在写的书急需的头号资料,就又有了新的希望。
不能保证对自己有用的书,我一向是不敢破费的。有读过的朋友,盼望能帮一下忙。
《非洲国》读后感(二):上册刚刚看完
大致是按照年代的顺序编写的,中间穿插了很多事件,看起来有点像编年体。
很多事情、人物都跟自小接受的历史课教育不太一样,那是总认为非洲各个国家摆脱了殖民地的统治而独立后,人民都过着载歌载舞的幸福生活,但是也因为那里发生过埃塞俄比亚的饥荒、AIDS的传播、扎伊尔到刚果(金)的巨变,所以总感觉那里不太平,但是从没有深究过其原因,总默认是殖民者以前的殖民导致的。
看完上册,这些灾难的发生大部分是人祸,就像我们的大跃进、文革,巧的是居然那么多非洲国家在独立后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也都中国很类似,有点意思啊。
另外,就是那么多暴君、独裁者都曾经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都是我们夹道欢迎的贵宾,记得有一篇批评中国外交政策的文章中写过类似于“中国的外交是实用主义,没有道义的”,苏丹、利比亚都是例子,还真是很印证。
《非洲国》读后感(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非洲有五十多个国家,各大洲中是最多的,但它获得的关注却远不能与此相称。战乱、草原、沙漠、雨林……提起非洲,我第一时间可能只能想起这些了。说起它的历史,脑中基本是一片空白,除了几个独裁者和暴君的八卦,我可能只对南非的故事略有所闻。天朝教科书中对非洲独立后一笔带过,其实连独立过程本身也没有像样的陈述,就像童话结尾王子跟公主结婚后就过起了没羞没躁的幸福生活一样,非洲人民在赶跑白皮殖民者翻身做主人后应该也开始了欢天喜地的好日子……空洞的文字,让我怎么也无法将之与现实中那个各种奇葩新闻频出的荒诞大陆联系到一起,各种少看几季剧情的既视感。而这本书,大概就是能帮我跟上节奏的前情概要。
作为译作,不能不提到翻译问题。总体来说不错,但有一些地方前后译名不统一,星崩几句有点不太通顺,对阅读体验多少有些影响。按译者的话说我们的版本比原版内容还新鲜些,不过感官上没啥区别,因为对于那个大陆,书籍版本的更新恐怕一时半会还赶不上政权更迭的速度。
《非洲国》读后感(四):一本内容与书皮同样苦涩的评集,一次负能量满满的阅读
总体的阅读感受
读得我都要吐了。本来打算每天看一章,后来觉得太慢了,想每天看两三章。后来实在受不了其内容的“折磨”,用了三天时间赶快看完了。想起那个不怎么好的电影,有治愈能力的大黑人,每次把病患或外伤垂死者体内的“黑色物质”吸入自己的口中之后,都要再将它们吐出来,化为乌色的蜂阵,灰烬于空中。哎呀呀,我快读完时,就一再想象这些镜头。这本四十万字的书里基本没有一件好事情,全是反殖民、革命、贪污、腐败、内战、屠杀、恐怖、阴谋等等等等,简直没法看啊。
书中提到的所有国家,日子过得最好的一个是博兹瓦纳,作者只提到它两次,不超过五百个字。所以作者的写作目的很明确,着重汇集、强调非洲不好的经验。
书中提到的所有国家,政治历程最有纵深的我以为是南非。曼德拉在这里面看来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一个多少有点超然物外,又表现出很明显的个人局限性的人。南非的政治走向也耐人寻味。加之最近几年南非的新闻报道,是对本书写作年限的必要延伸,白人似乎受到了逆转式的歧视。
刚打开本书时,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对非洲一无所知。读它时,我无时无刻不在以为知道了新东西。可合上它时,我又不得不意识到,自己对非洲还是一无所知。
个人小细节
有几个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非洲人说话很生动。比如无论哪里的人都一定相信传统(包括迷信)。
为什么非洲有那么多昂贵的矿产?有没有地质学上的非偶然解释?
为什么政治环境无论如何恐怖,总会有更多的人原地坚守而不是离开?
为什么法国人被描绘得如此二逼?
为什么比利时、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比英国看起来更残忍粗暴?
为什么联合国曾经如此荒唐?
为什么总有很多人盲目地倡导关心非洲的苦难?
最初的那批探索、然后粗暴总结非洲土著社会的人,是不是正是西方社会学的前身?
最后,本书最有趣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关于艾滋病的流言:P331“对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许多非洲人采取的是漫不经心的态度。在坦桑尼亚,人们把艾滋病‘AIDS’四个字母戏称为斯瓦希里语‘Acha Inwe Dogedoge Siachi’这句话的缩写,意思是‘宁可死,也不能不追求女孩’。在扎伊尔,人们使用法语首字母缩略词,将艾滋病称为‘SIDA’,大学生们则戏谑地把它转译为‘吓唬情人的虚幻综合征’。”还有P605“他们还觊觎说,艾滋病这个词就是‘阿非利卡人剥夺我们性事的发明物(Afrikaner Invention to Deprive us of Sex)这段话的缩合字。’”(出于民族矛盾背景)虽然艾滋病本身也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所以,这本书针对没有一点让人愉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