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的孤兒》读后感1000字
《亞細亞的孤兒》是一本由吳濁流著作,遠景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18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亞細亞的孤兒》精选点评:
●故事太thematic
●结局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作者写不出可能的结局,因为结局根本就还没有成型。只好疯癫了事。
●太明是很好的聆聽者和反思者,無論聽到誰的言論,他都會思考,他對自己的這種能力是有所知的,這是從小的教育所致,但也正因如此,他只在內心讚同或反對,實際卻不作為。一直自以為置身事外,這種自我麻痺也讓他缺乏決斷,內心仿若有一個判斷的基本標準,但時常在逃避判斷,好像是上升到另一個高度,或是以旁觀者的身份退後一步審視世界,但在發瘋前一直都沒有醒悟,這個世界是無法旁觀的。或許有幾次他已意識到那個時代已不再是可以像陶淵明那樣隱居的時代了,但即便是遇到一個短暫的安逸期,或者與世隔絕時期,他又回到了原來的自我催眠狀態中,生命中無數次的反復,但始終還是無法躲避歷史的洪流,最終因內心的激蕩發了瘋。讀畢還是很受啟發,自己也時常處於這種狀態中。雖然本書文學性並不強,但對我頗有警示的作用。
●前面的语言风格很像日本小说,后来才知道原来原文就是日文。台湾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台湾,中日两个大国的夹缝中艰难求存的前世今生。亚细亚的孤儿,既非日本人,也非中国人,后来疯了最后死了。
●文笔实在是。。。不过可以原谅。
●一位有识青年,在历史的漩涡中无力挣扎,最终成为大众口中的那个狂人。第一次认真看完一本繁体字写成的小说,从字里行间感受那个海峡对岸的世界。那时没有哪一方“接纳”他们,“孤儿”只能自力更生。但我们毕竟同根同文,无论是谁在主导那片土地,我都相信,亚细亚的孤儿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动荡历史中出生、成长并接受高等教育的有识之士,理想化的人格屈就于巨大裂隙的现实世界。身份认同模糊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痛苦。
●即使是在和平年代的现在的这里,仍旧会隐隐的感觉到自己像一个畸形的孤儿 何解?现在没有赤裸裸的殖民,但却很难不被奴役
●过去不知的一段历史,读完更觉昔日无知。。。
●唉
《亞細亞的孤兒》读后感(一):书评
一本写在1945年台湾光复前的小说里,吴浊清笔下的主人公胡太明经历了日治台湾~日本东京~上海~南京~再回到日治台湾并最终发疯的过程,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生命轨迹,其中对于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作品给出了一个我个人比较满意并且与众不同的观念,给4颗星
《亞細亞的孤兒》读后感(二):吴浊流与鲁迅
我一直觉得这本小说里的主角的精神状态像极了鲁迅笔下的人物。本质上主角和狂人日记里的疯子一样,几乎是个精神病患者,异常偏执,而且会说一些完全不顾场合的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ky。可能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一个疯子被治好了,另外一个一直疯下去了。写法上也是特别着重自省,挖掘角色内心世界。是不是因为两个作家都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
《亞細亞的孤兒》读后感(三):日占时期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
读该书的动机是源于罗大佑的一首同名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当时听歌声有一种说不孤独悲凉之感,于是上网查资料才发现原来吴浊流先生还著有这么一本同名书。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我抽空在实验室翻阅了这本书。最主要的收获还是通过作者的笔触陪同主人公一起经历那段特殊时期的生活,陪书中人物一起喜一起忧,一起悲伤一起恐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现在台湾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推荐想要了解日占时期台湾历史的朋友读一读这本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平实的语言中透漏着历史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总的来说值得一读。
《亞細亞的孤兒》读后感(四):无人认领的孤儿
终了全篇,终于明白书名的意味,起初被人丢弃,而后欲求认养而不得,这就是台湾在上世纪前50年的状况。
原本也是对为什么台湾人没有民族认同感,为什么执意要孤立感到不解,即使名义上的中华都不认同,Why?
原来台湾人经历过这样的岁月,被日本统治五十年,“国民”化运动,“国语”教育,改日本名,在遥远落后的中华故土与眼前强大蛮横的日本统治者之间彷徨,回到中国是最不可能的事情,力求成为日本人而不受歧视成为某些人的努力方向,而大众大概是在观望。然而历史就像开玩笑似的,台湾被中国收回了,我想对于台湾人而言,这是最差的结果。
而今,孤儿已经长大,他没有义务去认抛弃他的生父母,大家只是曾经的一家人而已,而如今,各过各的生活吧。诗词再美,经史再好,还是要娶一个淑春去过生活,生活也许是令人失望的,但哪有完美的生活呢。
《亞細亞的孤兒》读后感(五):孤儿怨
这周以来一直在细读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偶然知道了同名的歌曲,看了歌词后遍寻书籍资料。
第一次阅读这个时期的台湾作品,的确有不一样的情感共鸣。
人物情感的内敛谨慎,对日的又惧又怕,对古学的坚持与儒家文化的推行,果然与有些浮躁的现代文学反差很大。
我们现在所说的台湾人,在百年前都是中国人。如果真要找寻真正的台湾人,想必得去深山中寻白骨吧。
太明远赴大陆教书工作娶妻生子后,由于时局动荡被怀疑身份遭到羁押,凭借着三个女人的帮助才狼狈返回台湾。犹记得离开台湾时父亲所说的“台湾到大陆不过是鼻子到嘴巴的距离”,着实令人悲哀。
战争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死亡,更多的是社会中阴暗面的浮现。挣脱了束缚后的丑恶嘴脸是凭借个人力量难以改变的。作者在文末最后一段说,与其忧心忡忡,不如不要迷失自己。这句话放到当下也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