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后感精选
《城南旧事》是一本由林海音著作,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南旧事》精选点评:
●一段常读常新的往事
●老北京胡同的人文。故事典型的高开低走型,结尾都是离别的无奈和凄凉,书最后爸爸的去世也让小英子真真地变成大人。小学老师推荐的书到初中才看,跨年龄层的阅读真的很轻松快速,读完后的体验也更深层,经典真的是值得反复品味的。
●和作者一起回到稚嫩的孩童时代!
●看的时候太小了?觉得远不如会讲话的动物吸引人
●对于童年的叙述如此细腻,让人怀疑自己小时候脑子为啥就不够用呢
●小学时因为课文而买来这本书看了第一遍,没想到大学时会读第二遍。一部不断再见的作品,不断地和生命中的人和事告别。
●【五星是一种情怀,我懂你们 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文字的力量-20世纪20年代的京城民俗形象跃然而上】细致观察,用心体会,及时记录,是从小要培养的习惯……小孩子的心最是单纯敞亮,是什么让我们慢慢丢失了当初的质朴与透亮?
●在理发店又看了一遍,真是一个回不去的时代和一颗纯真的童心。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春天过了是夏天,冬天以后又春天,只有童年一去不复返啦。
●现在也觉得好看啊
●少儿图书馆
《城南旧事》读后感(一):林海音真够能瞎编的。
林海音真够能瞎编的。
开始我还以为是她的自传呢
到第一篇完了,我觉得她斧凿的地方太多了
我全看完了,
有点感伤,不太好
其他都还好
没看过她的别的东西
觉得能娓娓道来
也算难能可贵了
《城南旧事》读后感(二):带着希望离别童年
一次次的离别,一次次的希望。
作者简洁的几句话就刻画出一段童年的场景。就这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很多段落读起来很令人伤感。有时觉得这书不适合孩子看吧。但因为孩子不会完全理解大人世界里的种种无奈,也许不会那么伤感。“孩子眼中的世界,自有一份掩不住的生机”。
作者对童年敏锐的感受、深刻的记忆以及生动的描述,一定会感动无数的读者,让他们也想起自己童年时光,而不禁伤心落泪吧?但在生活中作者绝不是容易伤感的人,作为家里的大姐姐,是她一直给弟弟妹妹们带来温暖。
她是有大智慧的人,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她都能敏感的觉察,也会在心底一掬同情的泪水。她是有大智慧的人,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善良她更不会错过,她更知道怎么让生活焕发光彩,怎么给身边人带来幸福快乐。从附在小说后边作者女儿和齐邦媛的文字里可以看到这些。
《城南旧事》读后感(三):读后感
《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城南旧事》的主人公叫英子,即《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城南旧事》始于1923年,地点北京城南,以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光看大人的世界,更引人深思。她原是个懵懂好奇的旁观者,直到爸爸病故,她的童年随之结束,她的旁观者身分也至此结束,在十三岁的年纪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该负的责任。人生的段落切割得如此仓促,无忧无虑的童年欢乐如此短暂可贵。
冬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事僻巷、草垛子……还有一系列的人物: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子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可他们都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林海音说:“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宋妈这样地离去,是悲是喜,似非英子所能理解,但是书中因为有了宋妈和她的故事,而加添了深度。
《城南旧事》读后感(四):离我而去
《城南旧事》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等几个中短篇构成,每一篇都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个故事。
说说惠安馆。
本篇以叙事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写了两个苦命人的悲剧,一个是疯女秀贞,一个孤女妞儿。叙事主人公“我”,也就是英子。英子作为一个中间人,在整个事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子以她的想法,想帮助妞儿找到母亲,帮秀贞找到小桂子。这样美好的初衷和愿望最后却迎来了两人命丧火车轮下,结束了悲惨的人生,也结束了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最后帮助妞儿和秀贞情节的描写十分模糊,看的我着急死。那种感觉就好像面对奄奄一息的受害者,他说:凶手,凶手就是...就是...是。。。然后就挂掉的感受。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写法。后来想想如果面对童年如此的悲剧,光是回想起来应该就很难过了吧,这样一来,我也理解了作者一点点。
网上有人评论城南旧事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离我而去”。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些人相识很短,像秀贞、妞儿、小偷;有些人相识很长,像父亲、宋妈。不过不管长的短的,这些人都在成长的道路上离开了作者。秀贞和妞儿死了,草丛里的小偷朋友被抓了,宋妈回乡下了,连父亲最后也去世了。这一个个离别的故事构成了城南旧事,这样来看,用“离我而去”来概括全书确实是非常的恰当。
《城南旧事》读后感(五):New insight into one old book
一本书的独特之处可能在于你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怀着不同的心情去读时,你对这本书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感受。
对我而言,《城南旧事》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初遇这本书是在小学的时候。读此书的动机却异常简单:冲着此书的封面所示优秀儿童读物的名气去的。当然,可能也怀有部分的私心:读完这本书之后希望自己就能如同书中的英子一样能长大成人。这是作为一个在上小学的8、9岁的少年对于成人世界所怀有的共同的好奇和憧憬。
不过,事实总是那么的不尽人意。渴望通过只读完一本书就能成为大人的想法实在是天方夜谭。成长,总是漫长而又复杂的,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结果。如今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当时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我,最多只能算得上是比未读之前,对成人世界多了一些了解。知道了单从一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的不妥之处,知道了世间的离别和欢乐。
某天慕然回想到这本书。感慨于一个成年人,能在多年之后仍然保持着一个童真之心,用她隽永动人的笔触书写出那段专属于她的童年美好时光。尤其是生活在动荡的上个世纪。这其中的不易,可能只有作者最为清楚吧。我想,那段城南时光可能是作者一生之中分外怀恋的,是作者心中的一片净土,是愿意为之守护一生的一抹白月光。
愿所有人都能拥有这样的一份独特的温柔。
愿所有能拥有这样温柔的人都能珍惜这份温柔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