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江城读后感摘抄
《消失中的江城》是一本由彼得·海斯勒著作,久周文化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D 380,页数:4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中的江城》精选点评:
●很细致的观察,不少触动的细节,但总体流于平淡。
●平易近人的视角
●看了《江城》才知道海斯勒的功底也是逐步练出来的。但同时又不得不说,年轻气盛的海斯勒任然不乏温良谦恭让之风,并且棱角分明的小伙子看着更惹人喜爱啊
●很有趣。在他观察下的人物很饱满。但看得出,当他在做实地考查的时候或深入与本地人交流的时候,他带着一种优越感,那并不是凌驾于人之上的,而是出于对自己这么做的一种骄傲。
●看完感觉不可能有大陆版了 除非阉割
●这本书是一个美国人在涪陵2年的生活记录,写的很平淡。我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出名,其实内容没啥新意。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认为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有一种过度的自信,这是他在其他国家没看到过的。可能是以前我们太落后了,所以也容不得别人说我们坏话,国人有点自卑。用3小时20分钟看完此书。
●出人意料地有些部分写得很美.
●写的好
●先中文后英文
●坐在纽约想北京,有些总有偏差。需要提醒
《消失中的江城》读后感(一):消失中的江城"與"江城"之分別
"消失中的江城"與"江城"實際上是同一本書,無論內文及標題都一樣,可能再版時覺得新書名更具吸引,網友下載其一已可。
老外論述中國寫得也算不錯,譯本還看翻譯者之功力。作者彼得·海斯勒另有兩本同類姊妹作,也可以一讀。
《消失中的江城》读后感(二):两年多的生活...
作者一直很努力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去了解这个即将迎来巨大变化(三峡移民)的城市和居住在此的人民,他非常巧妙的运用了他外国人的角色,将这个现实中存在而我们因为长久生活于其中已经没有感觉的中国生活写的跃然纸上。这样的书也只有他这样的初来中国而试图写出中国的人才能写出。
《消失中的江城》读后感(三):一本让本后悔许久的书。
我本来打了个一星,因为觉得这本书若是由一个中国人来写根本火不起来,还不知会招何骂名。
后来再看的时候感觉变了。
人们都是历史的看客,而多方位的历史总是有趣的。
文笔算不得好,见解算不得特别,政治立场算不得鲜明。
为什么这么高的分呢?
因为这是一本鬼佬写的中国历史书。
《消失中的江城》读后感(四):危机感
外国人这么了解中国,了解的这么有深度,危机感;外国人从书上看到的基本是15年前的中国,而恐惧不免其中,文化的厚度完全看不到,危机感;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但诟病很多还是一样,社会的腐化观念已经变成很多年轻人的追求,为此放弃自己,危机感;没有一本相似深度的写欧美的书,危机感;关于理想的追求,敢为你想做的事情如作者般披荆斩棘吗,危机感。
《消失中的江城》读后感(五):在消失中的江城中回忆那书中所提及的母校
对于母校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在大学时期就听过何伟这个人物,以及他那本著名的书当时老师告诉我们叫《江城》,这是一个学校以前的外教根据自己在学校的教学经历所写的,在美国亚马逊排行第一,可惜只有英文版,国内当时基本没有!虽然现在也没有见着中文版,得益于发达的网络时代,有幸在网络中阅读了这本《消失中的江城》,里面提及的哪些地方,涪陵、乌江、师院、北山坪、插旗山。是那么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