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造传统农业》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改造传统农业》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04 04:09: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造传统农业》的读后感大全

  《改造传统农业》是一本由西奥多·W.舒尔茨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75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0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造传统农业》精选点评:

  ●凭此一作,力提诺奖,传世经典,实至名归。本作有两点值得后人学习:对后发展国家的悲悯情怀,学术写作的严密逻辑

  ●逻辑清晰,论据充分,了解农业经济必读。

  ●作者认为重中之重的人力资源问题(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人员,不是坐办公室的职员),在我国被轻贱得不行,“人力”在我国要加引号------苦力。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起码重要的经济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 ——西奥多·舒尔茨

  ●这书真是非常之难找,最后还是母上大人从典藏书库里给我翻出来的……因为没时间细看,所以只大概理解了结论,数据统计推理没有搞懂也就过了。不敢妄加评论,等考完仔细看看再说吧。

  ●拜读牛人舒尔茨的书籍,不过有点时代脱节。。。。如果我是经济学家估计能看到闪光的智慧,放在书架明显位置,便于二次阅读。

  ●1、如何定义新的生产要素,如何区别一种新增加的要素是对传统农业的完善还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2、定义传统农业的特点之一是偏好和动机保持不变,那么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气候、人口、灾害,都会对偏好和需求产生影响(此时是均衡状态吗),为应对环境所作出的技术变革,是否能称之为增加了新的生产要素?

  ●翻译得好难过,特别是和《合作的进化》一对比,我能说翻译扣两星不。一是把农业的重要地位讲得很清楚,要不然老美不会这么强大;二是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讲得很清楚,包括家庭农场很多当代的概念已有体现;三是提出制度、技术和人力资本三方面来改造传统农业。

  ●我承认我只读进去了译序

  ●讀過...真的就是讀過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一):读出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本书的核心观点:

  农业也可以成为增长的源泉。靠剥夺农业为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是有害的。

  传统上认为农民是愚昧,保守,对市场价格反应不敏感是不正确的。

  隐蔽失业理论的假设是不充分的。农民采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生产,基本上达到了现有生产条件下的最优。

  提出收入流理论,由于资本收益率低下,认为农民自身进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过高是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

  在对农业进行投入时,只靠增加物质资本,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率,新的有利的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向农民进行投资等问题。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二):2017年3月31-4月2日

  2017年3月31日

  ——27页——

  激动!失望了三本书之后,这一本显得无比惊艳。不愧是获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观点举一反三,通透而结合实际。把我模糊中想问的问题一一列举了出来,比如重农学派的源头和合理性。

  明天再看。啊啊啊啊相比起来上面三本就是个渣啊

  ——已浏览完——

  看着让人走神,不知不觉看完了∠( ᐛ 」∠)_ 因为弱智的翻译,感觉没看进去多少(给一张截图,真的翻得很烂)

  大概只接收到这个概念: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以及它的更新和增加。

  (和我一开始的期待差好远。)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三):中国小农经济

  流行的观点是:中国农村很小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是低效的,因为它限制了机械的使用。

  诚然,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受制于良种、化肥、杀虫剂、机械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低水平发展。但实际上中国的“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各种资源业已得到了有效配置,通俗地说是所有要素都已经物尽其用,也意味着劳动(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工资(利率 )。

  而产生规模经济的核心是某些要素的不可分性:企业生产时,研发,厂房,生产器械等固定成本可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而工人的专业化,熟练程度随规模扩大增加;运输、订购上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这些都是规模经济出现的状况。

  如果机械租赁市场足够发达,那么不可分的要素如拖拉机也可通过市场租赁变成可分的,与其他农业生产的多数要素投入如土地、人力、化肥一样。而可分的生产要素意味着农业生产不具有规模经济,对农业生产函数的经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这意味着在其它投入不变时,单单增加土地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土地边际回报的下降。

  因此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即维持很小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并不是低效的。在足够发达的机械租赁市场下,维持小的规模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行。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四):用经济学思路去解决经济问题,是这本书最重要的启发

  单论内容,《改造传统农业》似乎有点落伍,至少在中国、印度、俄罗斯,书中提到的农村农业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但这本书最核心的精神,是每一个研究经济的人都必须重视的——用经济学思路解决经济问题。

  长期以来,经济研究有两个重大的扭曲,一个是余量化,一个是模型化。余量化的思想把一系列问题归结到技术进步这样无法量化的因子上,然后再用非经济的理论——譬如说政治——去解释,或者干脆忽略;模型化的思想把一切问题纳入模型中思考,并形成一种危险的趋势,即在模型和现实并不完全贴合的情况下,直接从模型中获得结论,而不在现实中检验。舒尔茨在书中与这两种思潮做了艰苦的斗争,尤其对于城乡二元论,他花了很大力气来“破除迷信”,彻底否认刘易斯拐点的存在。

  余量化和模型化是两个不用经济思路解决经济问题的典型。所谓的经济学思路,无非就是供求关系,并从供求关系上推演出一系列的关系。这本书分析的“现金流价格”,其实就是资本品的价格,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地范例,关于如何利用供求关系解决传统上不用供求解释的问题。

  我是因为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才注意到这本书的,但我想即使不研究农村问题的经济研究者也不妨读一读这本书,也许会对你们的研究有启发。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过度追求直译,以致于有些地方几乎读不懂,我不得不通过扭曲了的中文论述去猜测之前那段英文的样子。考虑到这是四十年代的书,我想翻译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的的确确影响了阅读,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五):农民是否理性

  读书会推荐书目,以下梳理,仅分享。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一、主论点

  发展传统农业的国家经济为什么没有实现增长?

  二、分论点

  1、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高,农业产量与农业人口密切关联

  2、投资缺乏激励—收入流价格理论(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含义

  三、如何论证

  撇开的问题

  (1)随着收入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率较低

  (2)一个正在增长的经济中经济不稳定性对农业的影响

  (3)在高收入国家里,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适应。

  传统农业特征假设:

  (1)技术状况保持不变,

  (2)持久并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

  (3)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持有和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率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论证逻辑

  作者提出为什么传统农业国家没有实现较好的经济增长,首先阐释了“传统农业特征”是什么,随后作者驳斥了两个主流观点:其一,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其二,隐蔽失业,即农业一部分人边际产出为零。作者采用了两个实证,利用危地马拉的怕那加撤尔、印度的塞纳普尔说明传统农业的“贫穷而有效率”,此效率是指生产要素市场的配置效率;作者根据1918-1919年印度流行性感冒数据,驳斥隐蔽失业,即农业产量与农业人口密切关联。

  至此,对于传统农业没有实现较好的经济增长,舒尔茨用实例驳斥了两个主流观点,证实传统农业的“贫穷而有效率”、农业产量与农业人口密切相关。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投资没有激励,持久收入流的来源昂贵,无法实现投资,缺乏激励;为说明此观点作者引入了“收入流价格理论”,并佐以危地马拉的怕那加撤尔、印度的塞纳普尔实例说明,“传统农业中,社会所依靠的生产要素是昂贵的经济增长源泉”。

  作者证实“昂贵的持久收入流来源”假说后,提出“人力资本”概念来改造传统农业,即寻找一种成本较低的现代要素,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一部分,作者分析了“新要素的接受者”(农民)、“新要素的供给者”(往往是政府或非营利组织),从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技术推广与教育。

  四、存疑

  本书提出农民“贫困而有效率”,即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等)配置效率高配置;若从农产品产出市场看,则无法用舒尔茨的理论进行比较。对于舒尔茨驳斥的“无效率”观点,是否所有传统农业、贫困农业地区,都是因为要素价格太高,而非效率低下?重新审视本书论证逻辑,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找寻一种成本低廉的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从配置效率的角度解释相对贫困的发展中社会没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在市场化改革30多年的中国社会,农户是否是理性人行为值得讨论,而传统农业中“贫困而有效率”是受先天影响还是外部环境影响?农民是理性的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