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神分析与宗教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精神分析与宗教读后感1000字

2020-12-07 01:3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神分析与宗教读后感1000字

  《精神分析与宗教》是一本由埃·弗洛姆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分析与宗教》精选点评:

  ●很有现实意义

  ●:B920/5034-1

  ●我放弃这个领域了。。。

  ●极好

  ●主要讲述了权威主义宗教和人道主义宗教的区别,最重要的是阐述了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和自由,思想深邃精妙表达浅显易懂,真不愧是大师!

  ●弗洛姆将宗教看成是一种人类对上帝乃至对领袖、甚至是世间万物的一种信仰。在这种信仰中,人交出了他的全部爱和依赖而使自身变得虚无。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信仰。它只是一种“声称的”信仰。真正的信仰是发展人类自我的力量并且努力完善这种力量,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只有这时,人才能割断和”母体“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力量。

  ●连读两遍,初步理解了宗教是什么

  ●2011夏天

  ●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本哲学类的书,一本人本主义的书,比较赞同弗洛姆其中的观点。

  ●启发很大

  《精神分析与宗教》读后感(一):初次“正式”了解宗教和精神分析

  这本书写得好理解,像我这样的门外汉看起来都觉得不难。

  本书里强调人真正的意义在于寻求真正地认识自我、世界,独立、自由和爱应是人最本质的追求和真正的幸福的先决条件。

  强调以人为本,从完善自我的灵魂出发的重要意义。

  《精神分析与宗教》读后感(二):重读弗洛姆

  值得重读的书像精神分析与宗教这本的并不多

  第一 历经多年后重版,价格还算便宜

  第二 弗洛姆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依旧没有过时,而且似乎永远都不会过时

  第三 可以随意切入一章开始阅读

  第四 套用PIRE的话来说,问题不在于好书和坏书的区别,而在于阅读与不阅读之间的区别

  《精神分析与宗教》读后感(三):梵谛冈出售南美洲的房地产,售出所得就足以一天之内解决全世界的贫穷问题

  一般人认为天主教的教宗只是平凡的老好人,但是如果梵谛冈出售南美洲的房地产,售出所得就足以一天之内解决全世界的贫穷问题。罗马天主教光是在南美洲的房地产就价值5兆美元。耶稣会在16世纪透过征服者们入侵南美洲,并且占领土地;兴建很多耶稣会的会堂。

  耶稣会并不会直接控制所有土地的产权。他们利用旗下的公司网络进行远程控制。可能一家公司名下有几块土地,另一家公司名下有几栋大楼。这些公司的股东都是耶稣会成员。教宗甚至可以利用教宗谕令决定房地产的所有权谁。实际上这些房地产都是民众的财富。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全球主流媒体的幕后大老板,因而新闻版面很少提到他们。大家可以看到关于罗马教廷的新闻,但是关于耶稣会的新闻就非常少。

  一两句说不 清 楚,有些词发 不上来,详 情可百度 : 文有第一

  耶稣会先前就派遣特务渗透东方联盟。他们企图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跟世界银行掌控重置后的世界金融秩序。抵抗运动非常清楚他们的计划,也知道这些特工在银行的身分。

  《精神分析与宗教》读后感(四):读后感

  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了,半个月才看完。

  这本书像是一本宗教性质的精神启发经典,每一段都耐得住认真推敲、反复阅读。事实上,作者写书的态度也是很严谨的。如其前言所说,成书后的N年后拿来出版时,本想大刀阔斧修改一番,却发现原稿言简意赅尽善尽美,完全没有修改的必要。

  作者的精神态度很倾向于书中提及的人本主义宗教,差别只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崇拜对象。这估计是作者生活的大环境中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的缘故。这种追求自我、积极进取的精神取向值得推崇。

  读完后想了想,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取向(或称宗教态度)也很奇特。姑且称之为“权威主义崇拜”,同样地,没有一个固定的信仰对象。遇佛拜佛,遇神拜神,遇领袖拜领袖。几多历史人物,都被人们搬上了香台。远至大禹,近至毛主席。谁有能耐就拜谁,烧些金银纸箔就算是信仰了,理应就会得到神灵的庇护。说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多少有些道理。再换位思考一下,神仙们或许也像当今的娱乐明星一样常常感到落寞,埋怨自己的“粉丝”不够忠诚吧。

  《精神分析与宗教》读后感(五):《精神分析与宗教》摘抄二

  如果“爱”像大多数人所感觉的那样容易达到,那么人们就无法理解,人类伟大的精神导师为什么要求人类应该爱。什么称之为爱呢?依赖、服从、无力离开熟悉的“畜舍”、支配、拥有、控制的渴望都可以被感受为爱;性欲、无法忍受孤独的经验都是需要强烈的爱的证明。人们相信爱是简单的,而被爱却是困难的。在我们的市场定向中,人们认为他们不被爱是因为他们不够“吸引”人,而吸引是基于长相、衣着、智力、社会地位和威望。他们不知道真正的问题不是被爱的困难而是爱的困难;只有当一个人会爱,他才会被爱。如果一个人爱的能力在另一个人身上产生爱,而这种爱的能力又不是虚假的,那么这是极其难得的。

  ……

  精神分析同时表明爱就其本性而言是不会局限于一个人的。任何人如果只爱一个人而不爱他的邻人,那他对某人的爱只是一种屈服或支配的感情,而不是爱。更进一步说,任何人如果爱他的邻人却不爱自己,那他对邻人的爱就不是一种真诚的爱。爱是基于一种肯定和尊重的态度,如果连对他自己也说不上有这种态度,那爱就根本不会存在。在人本主义宗教中,在对上帝的爱的观念背后,人的现实是人有丰富的爱的能力,没有贪欲、没有屈服、没有支配的去爱;是来自他完善个性的爱,正像上帝的爱象征着一种来自力量而非来自虚弱的爱。

  。S:可以摘抄的地方太多了,不知道怎么具体说明,只能说这是本很经典值得反复读的书。市面上,单讲精神分析单讲宗教的书太多了,而两个联系起来且处于自己的智慧思考过的真是极其的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