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后感摘抄

2021-04-29 00:5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后感摘抄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是一本由闫学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精选点评:

  ●不知道是语言的问题还是其他什么,读着不是很顺畅

  ●教师教育阅读的第一本书,非常棒!

  ●虽然是写给教师的书,但作为非教师人士也是可以看看的,七算是选择性的读了【阅读建议】。 17年马上结束了,看了一下自己的阅读书单已经达到自己定的“每年至少50本书”的要求。 18年增加点有“坡度”的书吧。

  ●emmm像极了想要写征文的我/再看还是觉得 真正有阅读需求的老师就不必要指导性的文字来说明了

  ●半小时可以读完

  ●适合那些不怎么看书的老师洗脑用,可是洗完以后还是不会看书,但是会感动一下。

  ●60/收获:要留意学生的阅读热点

  ●有一位朋友说,他爱一个城市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城市中书店的数量。

  ●看完觉得有用的就是推荐了一些书(虽然这些书大学时候的课本上都有介绍,只是一直没看),然后还有一句比较认同:“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读不懂一本书,不光是因为语言表达的不习惯,归根结底是知识背景的问题” 所以一定要多读书啊!增加知识储备。

  ●闫学老师用朴素的语言,清晰地阐明了教师与阅读甚至是人类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便和呼吸一样不可分离,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借箭,反复揣摩!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后感(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在择业前我问了自己想干什么,在上班时间也可以光明正大的读书,鼓励以学促教的教师岗位很契合我。而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之后,能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阅读的习惯,则是另一个选择。 为什么 1. 丰盈你的精神世界 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工作时间里总是疲于奔命于教育教学,大会小会,领导任务中,毕竟是与人而且还是不懂世事的孩子打交道的复杂工作。教师很容易迷失其中,上班第一年我曾一个星期每天在学校加班回来直接睡觉,没有一点新鲜知识的输入,感觉被封闭在炼狱之中,一遍遍在单调的重复中耗尽自己。 而阅读也是一个精神补给站,给教师养分,自由和理想。帮你从繁杂的工作中超脱出来,使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 完善你的知识结构 教师工作是一个以输出为表现形式的工作,输出是定量且要求质的,而如何保质保量,则在于教师如何自我成长自我输入。而阅读则是弥补知识短板的有效途径,以学促教。 读什么 非经典不读,有坡度的阅读。 像呼吸一样自然的阅读。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深厚的理论基础 3. 开阔的人文视野 怎么读 1. 文摘类 2. 概括类 3. 随笔类 不思考不读书 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阅读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后感(二):发于内心的瑰丽之花

  拿到《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时,之前刚刚读完杨东平《中国教育会好吗》,此时的我正处在读书的迷茫期,于是,看看闫老师能有怎样的建议。

  为人师者,大多好为人师,叨叨别人习惯了,能禁得住被人叨叨吗?

  闫老师给的建议,是不是一堆推荐书单?

  闫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是不是像网络上那些书单一样,分为经典、技能、理论和人文等分类?

  闫老师是何方神圣,会不会是捧起来的大师,习惯了颐指气使的吩咐?

  ……

  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脑海中萦绕后,还是硬着头皮读了起来。

  不是奉承的说,越读越惊喜,直到今天中午读罢全书,心中豁然开朗,曾经盘绕在脑际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我没有被叨叨的感觉。

  整本书中,没有一份所谓的书单。闫老师会时不时提到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书籍名称。

  闫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因为自己一直在教书、读书、写书,所以才会言之有物,分享出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两点:

  第一点是,读书范围的三个分类: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和人文视野;

  第二点是,读书当克期,拿过一本书来,什么时候读完,要做初步的计划,不可拖拖沓沓。

  这本书不错,无论你是否是教师,都可以读一下。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后感(三):《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刚开始阅读此书,我有些漫不经心,心中暗自揣度,这不过是一本灌输理念的书,无非是试图让教师树立起一种阅读的观念和习惯,这实在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特别。但渐渐的,我有了一点新的想法:一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止是它为我们所提供的方法理论,观念见解,而且在于当我们阅读它时,脑中偶尔闪现的思维火花。对于这本书,它对我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阅读的三大板块——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人文视野。不过最近好像有蛮多老师都在强调这一点。“长期高品味的阅读不断完善着我的知识结构,使我逐渐拥有了开阔的胸襟和自由的思想方法,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能够比较敏锐地看清楚问题的实质。”闫学老师的自身经历与成长,确实离不开长期不断的阅读。 二;关于用“辐射”的方法列书单。“辐射”是我私自给作者闫学列阅读书目的方法起的名字。在阅读一本有价值的书时,同时对书中提到的书目(包括其参考书,相关的书等)进行阅读,是闫学独特的看书的一种路径。我觉得这是个好方法,有助于自己制定阅读计划而不必依赖他人所列的书单。 三;“学会跳出教育看教育,学会研究教育之外的领域再来研究教育,我们将更具创造性,也更具活力。”从本科到研究生,上了太多教育理论课,使我有一种,一直盯着一个字看,反而几乎快要不认识这个字的类似体验,实在是令人沮丧。 最后,“新教师应当读那些充满情怀的,能够照亮自己教师生涯的书”,急切的希望,我能快点爱上教师这个职业。(ಥ_ಥ)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后感(四):该读书不读书,学生不听你别哭

  --2020年不吃姜小姐阅读的第29本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从去年开始,我就下意识地有计划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年底复盘时,就顺势对年度阅读情况进行了复盘,我有些惭愧:一年来研读过的教育相关书籍实在太少了。

  于是在今年的阅读书单里,我逐步增加了教育类书籍的比重。《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正是其中一本,它恰好在我对自己的阅读习惯产生思考的时候出现,我以为大概是一本非读不可的书。

  作者闫学,从教以来深入教学,对于教育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多年来有不少作品面世。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教育人士熟悉的教育类报刊上,发表文章不下百余篇,也曾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无意间或许我也曾拜读过。

001/教师的阅读要求:阅读深度及广度

  如果你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或是亲朋好友中有人是在职教师,那么你应该不难想象到教师工作的繁琐。

  教师的工作往往不仅限于教学工作,当然教学本身已经足够耗费心血了,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师生关系的处理、家庭与学校之间信息的传递与沟通等等,在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前提下,教师如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教师共同的烦恼:每天已经这么累了,哪里还有时间看书?

  其实问题答案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向你抱怨:“作业已经这么多了,怎么写得完?”你会怎么答复他?多数老师可能会说:“提高效率,时间利用率自然就上去了。”

  同样的道理,在《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中,作者提出:想要从时间的海绵里挤出时间进行阅读的办法就是——提高阅读要求。

  阅读应该是有坡度的。也就是说,在选择阅读的书籍时,它首先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的阅读才更有价值,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思考,也不至于将自己本来就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无效或者低价值的阅读上。

  而高价值的阅读体验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经典书籍。经典能成为经典,必定是经受过多方检验实践而得出的结果。

  我阅读的第一本经典的教育类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很难想象在当年那样的时代背景和有限的硬件条件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团队能将当时的教育带到如此的高度。拜读这样的作品,需要时时做笔记,时不时就需要停下来思考。这样的经典书籍,才让人有不断重读的欲望。

  当然了,最有效的阅读就是带着目的去读书。虽然说起来有些功利,但鉴于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这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建议读者还可以通过阅读的三大板块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即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以及人文视野。

  书不可不读,但有些真的没必要读。

002/哪些书可以读?

  上文已经说到要读经典的书,作者一再强调“书非经典不读”,经典教育入门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对于师范生们来说,大名如雷贯耳的苏霍姆林斯基,他在国内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籍就可以拿来细细品读。

  根据我读过的教育入门书的经验来看,这类书籍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而且论述深入浅出,我正在思考的一些教育的核心问题基本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完全能满足入门需求。

  当有了基础教育理论加持,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找一些能够增长自己教育实践智慧的书籍来看。我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部分系列作品后,就开始着手收集一些优秀教师出版的教学专著,同时不断研究专业书,强化自己的学科知识。当然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向自己的优秀同事近身学习,边学边用边改善,这是最快也是最好的学习办法。

朱光潜曾说:“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所以,教师们应当尽量避免只阅读教育书籍。只要是能让自己精神世界丰饶起来的书,就都是有价值的书。

  前几天读书小队里有小伙伴说读不下的时候怎么办?我分享了一下我通常的做法:我会去找一本东野圭吾的书,把自己完全沉沦进去,看完之后再去继续读那本看不下去的书。

  阅读的愉悦感很重要,找不到愉悦感就好像有人在逼你吃自己不爱吃的菜。你知道它很有营养,可是你就是吃不下。但是如果中间能穿插吃几口自己爱吃的菜,不爱吃的菜也没那么难吃了。

  最后,我们还可以考虑一下优秀教师们正在读的书。互相交换一下书单,也是一种刺激自己思考维度的好办法。说不定,相互交流想法时会有新收获!

003/先会读,再会写

  自从开始尝试写书评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要怎样读书、怎么思考、思考些什么问题,才能最终对我写书评(也就汲取新知—内化知识—投射现实的过程)有所裨益呢?

  这本书对我来说价值最大的一点,就是作者在书中回答了我正在摸索寻求答案的这个问题:首先你要会读,你才会写。前文我们已经在讨论“读”的部分,接下来我们讨论怎么通过读来写。

  我们都知道,要想接受一个新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与我们的已知概念联想起来。比如学习现在完成时,你最好能联想起一般过去时,一般过去时的动作发生在过去,结束在过去,而现在完成时的动作发生在过去,但是延续到现在,并且还可能一直延续下去,或者对现在造成了影响。这样一来,你就牢牢记住了两者的相同与不同。

  对于读书随笔来说,其中一个思路也与此相似:你可以将书中内容与现实生活链接,并展开写作。如果是致用性书籍,你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具体展开写,应用场景、适用边界、备选方案等等。

  除此之外,作者还建议读者将它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从书中找解决策略、或者从书中找某个具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我读《给教师的建议》时,就常常在书中标注: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参考作者的做法我还可以怎么操作,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展开思考和写随笔的方式。

  现实生活也好,教育实践也罢,其实都建立在个人体验之上。如果阅历不足,那就去增加阅历;如果涉猎不足,那就增加阅读量。

  教师的工作可不是研读教材和教辅就能轻松应对的,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个花一辈子准备人生这个课堂,才能够花15分钟准备一堂课的人。

  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也别怪自己教不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