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远方》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远方》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20-12-07 07:18: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远方》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远方》是一部由乔治·克里斯托弗执导,山大·特赫斯 / 伊娃·班多尔 / 朱迪特·巴多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方》精选点评:

  ●斯洛伐克下岗老工人前往拉脱维亚再就业并遇到形形色色奇怪人和事的故事,较之于同样反映东欧社会创伤性现状的作品,略带荒诞色彩的人物和情节设置让这部去戏剧化的现实主义作品笼罩上一层神秘象征主义的光环,摄影构图和镜头语言精巧考究较为出彩,整体在有些心酸的有趣中透露出让人回味的韵味。(72)

  ●为了实现去海边钓鱼,失业大叔特意找了份在海边修船的工作,开始他的梦想之旅,结果是狼狈不堪,被工头开除,还遇上坏人,被抢劫一空,后来终于找到一份出海打鱼的工作,可以天天看到大海……

  ●蓝色舞池里那段后工业电子乐赞(人家的后社会主义广场舞)| #论后现代的起源#

  ●丧的时候,看看丧的电影。没什么鸡血。看几个勉强的微笑。

  ●开场真是美丽,和那个俄罗斯人在墓地前自拍那段好玩,主要是剪的节奏有点问题,本来可以更好的

  ●好看。 风景好看

  ●与遇见兔子那一年的风格相似。

  ●中意这种衰颓的调调。开朗的俄罗斯人说“濒临绝境的人连上帝也会与之斗争。”但最后黏在渔网上的小鱼分明就在告诉你:整个世界都是绝望的噢。哎呀哎呀,真是我见犹怜。

  ●导演真是贝拉塔尔粉丝啊,剧作虽然神经刀但是视听想法真是不错。后社会主义。匈牙利下岗职工去了……拉脱维亚?反正后四十分钟简直是脱线得可以。

  ●我也是怀着对远方的憧憬,乘过很多交通工具到了几个地方,换了不同的工作。 被坑过,也没少花钱买“鱼竿”,去消费。在没有海的地方长大的我知道了海水是咸的,特别咸。 最喜欢的是快结局在码头把列夫塞给别人的部分,“这是列夫。” 电影结局把假饵扫下海了,我还在逃避生活。

  《远方》影评(一):用存在消解无意义

  

戛纳官方介绍

Agoston是一个刚刚从能源工厂失业的50多岁的男人。怀着渺茫的希望,他悠闲的穿越东欧希望找到一份工作,并实现自己想要钓到大鱼的愿望。然而在波罗的海边,他发现自己除了被裹挟着海盐的风吹透的寒冷一无所有。在异国的旅程里,他深深陷入充斥怪异事件的海洋。他遇见了一位友好的女士,一位怀有不良企图的男士以及一只被做成标本的天生没有耳朵的兔子。海浪漫过沙滩,再慢慢退潮。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海在此诞生,绝不会在此终结。

  《远方》影评(二):“蓝色东欧”

  我不知道为什么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小说要取名为“蓝色东欧”,但这个电影的确是蓝色的。小说,我没看多少,不过现在于直觉上更偏爱日本和东欧的。东欧的确更像是蓝色的。

  东欧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啊,似乎主要是中亚游牧民族的血脉,最近几百年在俄国的魔爪下做了农奴?接着就是苏联的意志,然后就这样了。电影里的气氛是很压抑的,人们都像半口气一样,可夜店里疯起来也是真恐怖。一片意志上支离破碎、谈吐诡异的地方(在电影里面)。

  我以为这是一个预言,里面有很多偶然,由戏剧性连着,短短90分钟的篇幅是有限的,你可以说它是这个,也可以说它是那个,哪个都对。我更想说在整体上,也就是连起来一头一尾,它就很像是一个预言。大叔在造船厂找了工作,但梦想是在海里钓鱼,结果是在渔船上打杂,新买的鱼竿丢了,而且连大海捞针来的鱼饵也断舍离了。理想和现实,最后总是结合得这么诡异。

  我已经不想翻开英、法、德的文学了,只想读日本和东欧的文学。因为那里的人们还是果真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要写的。英、法、德现在的日子过的,近期内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吧。美国就更别提了,美国人写的书能读的只有教材。

  蓝色东欧,蓝色东欧,

  你好安静啊,

  蓝色的东欧。

  《远方》影评(三):这年头有工作不容易

  补记。2017年第十届欧盟电影展。

  电影开场就是遣散员工,男主角貌似是一名控制器监察员,男主在被裁减之列,他的妻子似乎很善解人意,早上他没有留足够咖啡给她,洗衣机漏水都没有絮叨,还跟他行鱼水之欢。在家翻抽屉偶然发现一颗鱼形状的鱼漂心血来潮要跑到海边的国家去打工。女儿更关心挪威被雷电击死的三百多多只鹿,而对父亲要跑到那么远的国家去工作却不感到担心。长途汽车途中一个修女喝可乐汉堡包挺关注他。不知道有什么寓意。到了工厂人事部的女干事却说他上当受骗了。他似乎很迫切想得到这份工作说怎么都不能回家,他家那个破烂的洗衣机,或许是理由之一吧。他交了捐款。作为保护鸟的基金女干事给他签了合同。进入船厂从事苦力工作,他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怨言,在巨大的船下他显得很渺小。跟妻子视频。她因为家里来了客人匆匆下线了。他尝试在沙滩找蚯蚓钓鱼,认识了一名拔草的女人,这个女的说她拔草是回家养兔子,他晚上去酒吧喝酒,发现酒吧裸着身体可以喝免费啤酒,叫裸啤。次日他上班迟到被炒了鱿鱼,领班趁机把怨气发在他身上,认为如他的外国人抢了本国人的就业机会。说国家更关心外国人而亏待本国人。他抗辩无用之余突然脱光衣服,奇怪之举。被炒了鱿鱼他买了一鱼杆。然后在沙滩闲逛时又碰到那个养兔子的女人。那个女人说她以前是打篮球的。却欲言又止,临走之时约他参加舞会。舞会中跳的很尽兴,还以为他们会有一腿。很难想象男主这样的年纪还那么投入地跳劲舞。女人神奇的消失了,留下了那只没有耳朵的兔子标本。他在海岸防波提上钓鱼,拿着鱼竿仿佛在弹吉唱歌让人想到他年轻时应该是很摇滚的。他住宿的店租期到了。他跟前台说他要去旅游。前台也是很奇怪的一个人。专注养一棵仙人球。他去市场问摊主能不能请他做钓鱼工作。在酒吧他跟着一年轻的男人,说一起往北的地方去钓鱼,然后这个男人也是一个很怪的人,一路上乱开车,带他去回家,他老婆整容的很恐怖,嘴唇很厚乳房很大,最后似乎是为了抢他的鱼竿把他揍了一顿。最终在一条鱼船上工作。然后明白为何影片开头回出现的拉鱼网的镜头,区别于结尾源源不断地涌出小鱼。

  《远方》影评(四):远方有盐

  当生活只剩下了咸鱼,我们还如何追求诗和远方?电影《远方》提出了这样的设问,并用光影语言做出了诚实的回答。

我真的好绝望!

  电影的情节比较简单:年过五十的男主在工作了半辈子的能源工厂大裁员中不幸失去了饭碗。为了生存,他离开斯洛伐克到拉脱维亚找工作。异国之旅让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碰到光怪陆离的事,但最终,除了波罗的海裹挟着海盐的风之外,他在远方一无所获…… 说实在的,这着实是一个现实到让人感觉绝望的故事,但鬼才导演运用大量怪诞、魔幻、冷幽默的表达方式和独特而新奇的镜头角度,并用公路片的结构串连起了所有元素,让原本过于现实的故事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再加上拉脱维亚清澈、干净、冷色系的自然风光,使电影虽算不上明快,但也不至于过分压抑。

  也许失业这个话题对于生逢盛世的你我来说好像还有点距离,但时代的巨轮搭载着每一个人,社会急需的改革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要有危机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激发个体的成长,也会带来必要的焦虑。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年危机”这个词感到提心吊胆。也有人渴望跳出一潭温水去远方的世界看看,却又因为如履薄冰的羁绊而动弹不得。所以,干脆告诉自己,那些最美的诗总在远方。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电影中,男主满怀兴奋地带着一个漂亮的蓝色鱼饵出发去远方,到他到底是去渔猎还是自己才是鱼饵?接下来的一幕便如当头一棒。因为跨国劳务中介的诈骗,这个中年男人在异国他乡近平哀求地说出“我需要工作,我需要挣钱”时,凄凉二字真买地写满了他红即肿的眼睛。但生活本身终究是现实的,他不得不通过贿赂来谋求在异国生存下去的工作。快乐是稀有的,但真正的悲伤更为稀有!我们终究是困在网里的小鱼,被捕获,又被批弃…… 高耸人云的工厂烟囱、割掉耳先的免子标本、整容成怪物的女人、消费主义和男权思想、分裂的民族主义态势、一次次扔向远方又一无所获的鱼竿……整部电影中导演运用大量的象征性元素来表现现实社会的矛盾,有人说导演是想展现东欧诸多小国的困局。从这一点上来讲,电影想要表现的不仅是男主个人的“中年危机”,而是国家社会世界面临的“中年危机”。 电影中,公司高管在裁员时鼓励不幸者:“全新的开始需要极大的能量、激情和勇气,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改变,进步是拥有美好未来的关键,我们有责任推动国家所必需的改革”。有人也许会觉得这些话听起来有点冠冕堂皇,但不可否认,这也正是鼓励我们生存下去的力量。 俄国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短篇小说《白菜汤》中描述了一位贵妇人看到贫穷妇人在失去独子之后还能喝下白菜汤后惊讶不已,并发出嗤之以鼻的质问:“这种时候你竟然还能吃下东西,你们这种人真是硬心肠”。而贫穷妇人的回答让人于心不忍:“因为汤里有盐呢!”

  当生活压抑到我们连远方都无处可去时,盐才是我们生存下去的必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